刘慧园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苏东剧变后具有全球性历史意义的大事件,由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扭转了苏联社会主义解体后国际上一片唱衰社会主义的普遍论调,而且也使社会主义成功地找到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非西方民主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出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伴随大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确认和改革开放后的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政治当中的地位由边缘到核心,由人微言轻到越来越接近世界政治的中心,在国际社会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大幅度提升,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是,与政治大国不相匹配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人均收入仅为380美元,温饱问题成为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烈,中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极其严峻,经济发展曾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生产力落后和人民吃饱穿暖的现实困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首先在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对限制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从1979年起,中国拉开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大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扩大企业工厂自主产权,从闭门造车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消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充分肯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释放了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领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党员与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行政、司法、监督等管理体制机制,行政、司法程序更加公平,上层制度设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自由、公平的良好氛围。在文化领域,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立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社会主义文化,夯实了社会主义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的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构筑文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过程是中国不断凝国魂、聚国力的过程。短短四十年的发展,中国一路高歌猛进,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这样的速度进行如此大体量、地域广、高纵深的经济发展:从数量规模上看,中国的经济规模从1978年的3679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的82.71万亿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从经济结构要素上看,2017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9%、40.5%和51.6%,中国摆脱了农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和服务业大国[2];从科技创新的实力上看,中国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航天及高铁技术等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从全球性都市数量上看,中国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城市群,另外,中国有33个城市跻身于世界城市的榜单,中国的核心城市群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大城市经济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所说:“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使得世界财富和权力快速再分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融入世界,如中国全面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治合作关系,上海经贸合作组织、一带一路、“金砖五国”等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以期拓展新市场,降低对欧美国家的依赖;全面建构以中国为核心的双边或多边经贸、金融与货币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与国际重大问题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大大提升。中国改革不停歇,中国改革的决心不容置疑,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不容小觑。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崛起是世界的福音,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构建的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继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经济将持续发力,将有力地带动21世纪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不小的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非西方民主国家的经济崛起,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尤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小,加上美国国债规模和各种隐性负债规模不断攀升,消费信用膨胀,金融服务业资产泡沫逼近极限,引发了美国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以及为稀释债务而滥用铸币特权的行为,直接影响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尤其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削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全球经贸优势和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弱。
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被赋予更多的责任,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期待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疲软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新兴市场国家恰恰满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拥有较为充足且廉价的原材料、低廉劳动力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然而,多数新兴国家普遍面临资金、技术、人才、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加上个别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发展环境较差,发展阻力巨大。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先于印度、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积累了巨额财富,包括庞大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内储蓄,对外投资和产能转移的需求和动力充分。中国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先瞻性地制定了新兴市场开发战略,亚投行、上海经济合作组织、金砖五国、一带一路等倡议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贸易规则。中国在全球经贸格局中地位由被动转向主动,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全球经贸的垄断格局。
台湾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朱云汉在其著作《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一书中指出,当前西方主流民主政治是变形的民主政治,认为这个体制已经失去了为绝大数民众谋求福祉的最基本功能[3]。
诚如朱教授所云,西方主流民主政治越走越变形,且这种民主政治越来越背离传统民主政治的要义——分权制衡的原则,民主严重流于政治运作形式。在西方民主政治中,选举不择手段使得选举的目标越来越短视化,金钱操控下的核心领导层为富豪们攫取大众财富而制定游戏规则,造成了社会政治资源的不平等,政治两极分化严重,引发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反观中国崛起的成功经验,不能忽视中国政治体制带来的优势。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好地将市场经济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了动员能力特别强的现代化国家体制,它能凝聚高层和社会底层的民众意志,调动全国资源集中使用权,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起国企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制,短短四十年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实质上追求的是“民治”基础上的“民享”,中国历来领导者的“民为邦本”的治理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治理理念在制度越来越追求培育和选拔有才德的人进入政府系统,以谋求全民福祉为基本导向,最终实现“民享”的目标。中国政治体制将以民为本与党的领导很好的结合起来,与当前西方变形民主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践行为民众谋福利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进入21世纪以来,埃及、泰国、乌克兰、委内瑞拉、匈牙利及拉美国家等后发新兴国家面临民主政权动荡、宗教与国家分裂、民族对立、社会倒退的现实困境,究其根本是当推西方民主政治之毒害。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对这些新兴民主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流于选举形式的民主选举很容易被当地的权贵控制,加之在模仿西方民主的过程中对选举程序的扭曲,如为获得选举而挑动民族与宗教情绪,制造阶级仇恨和民众对立,更让这些国家陷入劣质民主的困境。因此,承担强国富民责任的社会精英们不得不反思西方民主政治的实际价值及能否本土化,不得不重新思考西方政治文明能否确保本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寻找另一条民族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能在短短四十年的发展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能够保证国内政局稳定,能够实现经济迅速发展,能够带领本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强大,这对于急于摆脱贫困、政局不稳的第三波民主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说明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富强并非只有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只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就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的发展案例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将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能够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4]。世界各个国家在惊叹中国模式,感叹中国迅速崛起的同时,更多思考其背后发展的动因,即良好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意义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