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占华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多个维度,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的科学指南。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民生在内涵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民生具有多层次和发展性的特点,民生的内涵经历了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逐渐拓展的过程。当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将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来强调,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4,“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8,还进一步指出“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1]9。既然生态就是民生,就必须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提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1]83-84,“群众天天生活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90-91。习近平的这些思想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回应了人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期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突出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也是国计。纵观人类文明史,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在当今的衰落或灭亡,有的就是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习近平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1]6习近平正是基于人类文明史的经验教训和我国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1]7的科学研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明了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要求。
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演进中一直面对的基本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许多包含丰富智慧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也产生了不顾自然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盛行,自然被摆在了人的对立面,这种自然观否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人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恩格斯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深刻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于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1]11。习近平还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强调了先贤提出的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今后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力量之源。
高速的经济增长、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方式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是不全面的。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一个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19习近平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2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3,“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1]22。这一思想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关系,是对人类生产力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才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界的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讲,自然界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统一保护和统一修复。习近平指出,“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1]56,“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4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提出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生态环境作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的统一的自然系统,只有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的要求进行合理开发、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才能保证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健康。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协调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来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指出,生态病是一种综合症,“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5]。只有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习近平指出,“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43。这一思想要求按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政府、市场和公众的积极配合。
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有的问题反复出现且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在于制度缺失或不够完善,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力,要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必须加强制度法治建设。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99。相关的制度和法治要覆盖面广,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监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1]110。这一思想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决态度,同时也牢牢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 “牛鼻子”,彰显了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规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决不能越雷池一步,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惩罚。“一旦发现需要追责的情形,必须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1]111。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政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导力量,但美丽中国建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人民群众对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最有发言权,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人民群众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习近平特别是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植树、节水、绿色消费等方面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而生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116。为了保证教育效果,习近平还提出“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122。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共同家园安全的义务,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可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影响。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由于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主要任务及实现道路等方面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国际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1]122,“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1]139,只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深化环保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同时行动起来,才能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128。习近平这一思想,体现了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思考问题的国际视野,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141。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任何一个伟大而正确的思想都是基于对解决时代问题的关切而产生的,也是在不断应用于解决时代问题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6]74。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超越,人类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力也空前提高,人类依存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多年的高速增长,各方面实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决不能再重蹈西方的覆辙。习近平直面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通过绿色发展来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环境意识、制度、法治、方法、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思想,如针对生态环境恶化要从根本上扭转的问题,提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作为保障;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民生明显的短板,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2。鲜明的问题意识是思想创新的源泉,这些思想的提出都是直面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都是致力于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和难题的,这些指导思想将会不断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在担任总书记伊始就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6]4这彰显了习近平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并且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7]。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民生短板,着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当前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民生的短板,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习近平将生态环境看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作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来抓,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提高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彰显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决心,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情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从时间维度上看,既关注历史,又针对现实、关注未来;从空间维度上看,既立足于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又立足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在生态观上宽阔的视野。在谈到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时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特别注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既体现了其历史视野,也使其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民族品格。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等生态智慧,使这些生态思想在当今焕发出新生机的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不仅体现其历史视野,而且体现了其现实视野和未来视野。回顾历史的目的也是解决现实问题和着眼未来,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激发了如何看待和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提出了诸多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时,他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子孙后代负责任的角度来谈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不仅是基于我国生态问题的思考,也是基于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宽广的国际视野。世界各国共享同一片天、同住一个地球,在环境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习近平提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愿意承担国际义务,主张世界各国要抛弃立足于自我利益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方式,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迎接环境问题的挑战,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所蕴涵的国际视野,既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一切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破坏自然意味着破坏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9]586。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当时主要是从物质财富的生产层面来看待生产力,并且把自然生产力仅仅当作是服务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力量。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要求必须发展这种认识。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以及“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的论断,体现了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的深刻认知,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了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阐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不仅应该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也应该是绿色的、公正的。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现代化道路该如何走,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作出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选择。三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关系到党处理复杂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并且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的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坚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目标出发,把生态环境纳入民生的范畴,提出要给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态福祉,主张通过制度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来加强环境保护。这些思想是以宽广的视野审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必然结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不仅体现在其理论创新性上,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人们的生态意识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美丽中国建设中,绿色消费、节约能源、参与环保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制度性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的颁布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施,改变了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观,使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范的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使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开启了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尽快实现提供了科学指南,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的实践性和引领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民族的未来,也关乎人类的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这既展示了我国在过去五年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明显的进展,也表明中国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重大作用。习近平主张积极推动达成《巴黎协定》,我国为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贡献以及发挥的大国引领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原创、中国话语,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验,这些理论、方法和经验,展现了中国智慧。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支持。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介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这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在世界范围内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