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的先导,是发展实践的指南。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的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充分增强对教育公平重要性的认识,准确把握教育公平与共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运用科学思维、加大资源供给、健全体制机制,是破解致使教育公平失衡的深层次难题,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必由之路。
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的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均衡合理配置,进而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固有属性。
首先,对于我们党而言,教育公平有利于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时代、任何执政党都必须要明确回答为谁服务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使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也是践行和彰显党的宗旨的过程。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此后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方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引领下,必将促使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公平,使人民更加公平享有教育改革发展红利,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其次,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持久繁荣稳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对于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消除知识鸿沟以更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1]。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束缚,我国城乡及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不时发生,教育缺失导致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在一些生活极度困难群体身上。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难、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升学率低等新型问题和矛盾屡屡拷问教育公平。暴露出有限的教育资源及不合理的分配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升温。近十多年来,教育公平始终在公众关注的视野内。在这一时期推进教育公平,将有助于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并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好开发,提升教育发展的共享性和均衡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充分体现,有效增进社会和谐,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再次,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教育公平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促进自我全面自由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是16、17世纪之际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名言。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人掌握知识、占有资源、获取财富、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控制非个人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资源获取能力、社会发展机会和收入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2]。也就是说,在排除非个人因素作用下,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所获得经济、政治等资源能力越高,取得的发展机会越多,收入水平也会很高。今天,没有受过一定教育、掌握一定技能的人也许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从反面来说,教育不公平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个人劳动能力发展不均衡,侵蚀个人追求人生梦想、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把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及其形势是增进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以共享发展引领教育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首先,坚持共享发展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发展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我们党科学分析和全面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前瞻性预判未来科技可能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立足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毋庸置疑,科教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出发点,教育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兴国之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成果丰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这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有很大关系。2012年以来,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重稳定在4%以上,这对于补齐教育发展短板至关重要。在共享发展视野下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将教育发展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效应,为实现教育公平夯实物质基础。
其次,坚持共享发展有助于明确教育公平发展的方式。实现教育公平,既要求尊重发展规律,又讲求方式方法,即要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既应注重教育的起始,也要注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即不仅要以可持续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为前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服务,并且还要保证人民在受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充分就业,进而促使个人生活质量、生存境界的提升。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于现实国情,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共享发展,是我们党为增加公共服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对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同实现教育公平一样,推进共享发展,也讲究方式方法,要求以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方向,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次,坚持共享发展有助于增强教育公平发展的驱动力。增进教育公平,应多措并举、多维发力,需要通盘考虑力从何处出、力往何处使、力该怎样使等一系列问题。共享发展内涵丰富,其核心主旨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以全民共享为引领,在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有利于调动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教育落后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增强教育发达地区、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人口扶贫济弱的主动性,营造增进教育公平的良好氛围,激发增进教育公平的原生动力;以全面共享为引领,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落后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夯实物质基础,从而增加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增进教育公平的应有活力;以共建共享为引领,有利于凝聚多方共识,将增进教育公平置于推动教育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自身力量、政府力量、社会力量等,协同参与增进教育公平工程,形成“多维一体”的教育发展格局,凝聚起增进教育公平的合力;以渐进共享为引领,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正确引导教育公平发展预期,稳扎稳打、稳重求进,从而使增进教育公平进程中的慵懒散漫的拖延病和操之过急的急躁症得到“免疫”,使增进教育公平的具体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强化增进教育公平的效力。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树立科学思维,“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3],力争在解决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上有所突破。
首先,运用多维科学思维,以提升针对性和科学性为前提增进教育公平。重点要树立七种思维,第一是问题思维,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教育薄弱环节,善于分析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突出问题。第二是创新思维,要千方百计促使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共同推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第三是开放思维,不能关起门来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而是要在更广范围找方法、寻对策。第四是战略思维,要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增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关系增进教育公平的各项举措要从宏观上审慎把握、战略统筹。第五是系统思维,要结合国家出台的各项教育规划纲要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组合拳”。第六是底线思维,依法治教,促使教育投入有保障、可持续,并以制度体制机制为支撑筑牢教育资金、教育资源违规使用的“防火墙”。第七是辩证思维,辩证地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发展教育就是发展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改善民生。
其次,加大教育资源供给,以提高普惠性和均衡性为基础增进教育公平。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是教育体系的规划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从宏观上讲,应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体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协调发展各个层次的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育体系;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并对公共教育资源来源、数量,以及投入方向进行整体统筹、布局、配置,如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保持相对均衡。从微观上讲,当前,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以应对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要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对“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热点问题要高度重视;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精准教育扶贫理念下率先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要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如适时在职业院校中开设大数据、“互联网+”、3D打印等专业;要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公平发展,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公平的最后和重要环节,加大高等教育招生、教学、科研改革,如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区域间协作招生,给予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要下大力气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通过加大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服务供给,打造普惠性、均衡性、共享性的教育公平发展生态。
再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增强保障力和规范性为根本增进教育公平。增进教育公平,制度构建是根本之道,应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理念下从办学、管理、评价、监督等各个方面,构建起一系列充满活力、规范有序、保障强力、运行高效的教育体制机制,切实保证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应尽快建立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城乡教育统筹运行机制,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城乡教育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构建长效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探索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加快建立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积极协调好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利益关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资助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全面“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4]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全面深入清理和整顿规范,建立健全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和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各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果相认可、相衔接、相转化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应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立教办学,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入贯彻《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把学术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价值导向、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学术立校、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的治理构架。探索学术与行政相对分离、相互配合的治理模式,形成行政管理为学术服务的运行机制,建立鼓励教师专注学术、发展学术的评价机制”[5];全面落实《教育督导条例》,构建新型教育督导机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建立政府评价、学校自主评价、专业机构或社会评价有机统一的教育评价制度,引导社会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和改革。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制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就业促进法》,坚决排除社会出身、性别、户籍、学历差异等横在学生面前阻碍充分就业的“拦路虎”。
总之,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原点,是能够凝聚广泛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增进教育公平意义十分重大。共享发展意蕴深厚,是“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要坚定坚持共享发展,乘势而上、攻坚破难,捍卫公平正义、筑牢教育公平基石,让人民在教育公平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