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岚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5)
曾庆红同志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地方到中央从事、领导、研究党的建设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根据我党的建设理论,系统全面认真地总结了他在工作时的党内关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与提炼,并根据自己对党内关怀理解提出了完整的党内关怀主张,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党内关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讲话、报告、文章、序言、贺信、贺词中,也就是他的《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上、下册)一书中。
毛泽东是党内关怀思想的创始人,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理论,结合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党内关怀主张,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创立了党内关怀思想。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针对改革开放出现变化的党情国情,准确判断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科学地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形成了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特色的邓小平党内关怀思想。曾庆红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在长期从事、领导和研究党的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党内关怀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党内关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曾庆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江泽民身边工作,先后长达20年之久。江泽民在上海任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曾庆红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1989年,江泽民临危受命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曾庆红就开始在中央办公厅、中央书记处、中组部、中央党校等关键岗位和核心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者。他作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从事、领导和研究党的建设工作。江泽民党内关怀思想是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依据和主要来源。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是对江泽民党内关怀思想的讲解、宣传与诠释,是江泽民党内关怀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与江泽民的党内关怀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的党内关怀思想在各自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的侧重与偏倚、各自的特点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长期的工作经历和在党内特殊地位所决定的。纵观曾庆红的工作经历,除前十多年从事技术工作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党务工作,这就为他观察思考党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他到中央工作以后,为他领导和研究党的建设工作并进而提出自己的党内关怀思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曾庆红并不是单纯的事务性领导,而是一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者型领导,总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提出超前的思想和深刻的观点,总结出带有规律性和科学性的东西,这也为他形成自己的党内关怀思想提供了可能。例如,他在中央办公厅工作期间,在党内首次提出了“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三个留人”原则。曾庆红后来到中组部和中央党校任职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三个留人”原则,并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三个留人”原则是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提炼,彰显了曾庆红同志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是党内关怀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曾庆红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党内关怀思想的精髓,坚持把党内思想关怀放在首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注重发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主阵地作用。
1.根本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曾庆红认为,做好思想关怀工作,必须做好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已经成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基本经验。做好理论武装工作,要在深入学习原著的基础上,掌握思想体系,把握精神实质。
他在号召中央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时强调指出:“把《邓小平理论》第一、二、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学习,认真研读原著,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联系实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努力推动学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
《江泽民文选》是以江泽民在任各级领导干部期间发表的文章、讲话、报告、书信等文稿的汇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时的最新成果,无疑,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党进行思想关怀的最好教材,所以,曾庆红指出:“这部著作论述、分析的实践过程和历史事实大部分都是我们亲自经历或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谈到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们前几年做过并且在当前和今后还要继续做的,书中所讲的道理离我们现实生活最近,读起来十分亲切,可以从中得到深刻启迪和教育。”[2]正是坚持把思想关怀放在首位,因而无论党员队伍构成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最终目的:坚定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的理想信念。曾庆红说过,回顾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这些英雄之所以能够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在于他们早就做好了为了革命理想愿意贡献自己一切的决心和勇气,坚信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这种信念是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他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号召:“我们向英烈学习、向老一辈学习,首先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定信念。尽管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3]
曾庆红认为,要坚定信念,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拥护党的领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动摇;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曾庆红多次要求,要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曲折,进一步坚定理想和信念。
3.根本途径: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曾庆红不但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倡导在全体党员干部中间开展以“学理论、学党章”为主内容的“双学”学习教育活动,还亲自领导和组织了全党范围内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学习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等,要求把学习教育活动形成党内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这些学习教育活动,在全体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习理论、依靠群众开门整风、开展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斗争和落实各项整改措施等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的效果。
4.主阵地: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曾庆红重视党内思想关怀的阵地建设,提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扩大视野,集中力量,不能小打小闹,立竿见影,而要树立长远观念,在全党范围内来一次大教育大培训,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大力度提高干部素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他担任中组部长期间,亲自抓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等三个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创立与建设,还为这三所干部学院确立了名称、办学方针和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在曾庆红同志的带头和推动下,在全党形成了既有党校、行政学院这些主阵地,又有各部门各系统的干部培训院校和培训中心,也有依托高等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培训机构,还有同国外联合办学的机构、开展远程教育和社会化办学的各种机构。通过这些培训,全体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收到了“触及灵魂、震撼心灵、提升素质、锤炼党性”的明显效果。
曾庆红重视在政治上对党员干部进行关怀,要求既要从严治党,又要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注意尊重爱护老干部。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曾庆红多次引述邓小平的话说,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他在这方面有很多论述,比较著名的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着眼于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坚持从严治部,履行好组织部门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责任”“确保地方党委换届风清气正”等等。曾庆红认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的纪律抓起,以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还要认真查处违纪案件。曾庆红强调:“在党的各方面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纪律。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路线上行动一致的规矩。”[4]他认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最关键的是要狠抓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2.扩大党内民主是政治关怀的主要内容。曾庆红认为,党内政治关怀必须扩大党内民主。而要扩大民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结合新的形势与新任务,在范围和渠道上多动脑筋。第一,在范围上,要采取多种措施,使《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得到落实,确保党员的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得到正确充分行使。第二,要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全体党员对党内事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三,在民主程序方面,不管是党的文件、党内重大问题、事关党员利益的决策部署,都要本着重要文件党内优先传达,重大问题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的原则。发展党内民主还要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充分体现出来。曾庆红指出:“一把手要认真执行条例中有关扩大民主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民主的精神。”[5]
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曾庆红认为,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要摒弃“四个不够”,坚持“四个服从”,既要摒弃“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方面的问题;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既是根本原则和政治纪律,又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曾庆红指出,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集中是指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集中指导民主,集中是实行民主的保证和结果。离开了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方向和信托,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离开了集中,民主的发展就可能不规则,就可能出现无序状态。
4.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在关怀年轻干部的成长方面,曾庆红的主要观点有三个: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对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认识。曾庆红强调,我们党一贯重视干部队伍新老合作和交替,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都有重要思想和明确要求。第二,要把握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年轻干部培养教育工作。要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提高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高年轻干部的业务水平,用艰苦环境和多岗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年轻干部的领导能力,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监督培养年轻干部的良好作风。第三,要深化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优秀年轻干部大批涌现提供更多机遇;要健全群众参与制度,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上来;要改进干部考核制度,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为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创造条件。
5.尊重爱护老干部。曾庆红认为,老干部是革命的宝贵财富,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我们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我们党的宝贵财富,重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就是重视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资源。我们党历来重视老干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了表率。曾庆红要求,要为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制定有关干部工资、住房和医疗等改革方案时,要确保老干部的待遇的落实。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照顾。尊重爱护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做到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6]
曾庆红深知人才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十分关心爱护人才。他不仅提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实践者、推动者。”“人才问题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惟有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各方面英才不断涌现,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而且在工作中突显人才地位,也成为他鲜明的执政风格。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不能变。曾庆红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写下了《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变》的学习体会文章。这篇文章,曾庆红首先提出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变的原因,主要在于这是合乎民心之举、关乎国运之举的根本所在;其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包含哪些内容。曾庆红指出,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变,除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保证基本路线顺利贯彻执行所提出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也不能变,这其中就包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不能变”。曾庆红引用邓小平的原话说:“我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7]
2.党管人才的本质是爱护人才。曾庆红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人才方面怎么做的指导和要求,总的来说,是管大的方面。例如,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等,其目的无非是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党管人才,不是要把人才管得死死的,而是要用活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曾庆红指出:“一句话,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8]
3.要为人才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全社会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都要花大力气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第一,要营造比较好的工作环境。第二,要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认识到带头尊重人才,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人文环境,为他们排除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第三,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营造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
4.不断创新爱护人才的新机制。曾庆红认为,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第一,要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第二,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人才的生活待遇。
5.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曾庆红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的命题,他认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归根到底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三观”共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展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鲜明指向,贯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要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必须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
曾庆红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能够专心“谋事”而无需分心“谋人”。
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最典型代表就是“三个留人”原则。1996年12月,曾庆红在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时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在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中,我们还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9]这是文献上曾庆红“三个留人”原则的最早记载。
1999年1月,在江苏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上,他把“三个留人”原则作为党委办公厅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内容之一再次提起。
从1999年3月起,曾庆红同志开始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结合过去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实践体会,感到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调动组织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三个留人”原则,“用事业留人,就是要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增强在组织部门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事业为立身之本;用感情留人,就是要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就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为干部职工办实事,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条件。”[10]随后不久,他又在中央组织部机关阐述了“三个留人”原则的内涵与辩证关系,认为“三个留人”原则是一个整体,它既体现了党性第一的原则,又体现了同志感情和时代特点。其中,事业留人是根本,是核心,感情留人是纽带,适当的待遇留人是条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曾庆红同志开始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他再次呼吁做好党校人才使用和激励工作,也要贯彻“三个留人”原则,认为各级党校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只有用“三个留人”,才能充分调动党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后来,曾庆红又把“三个留人”原则这一党内关怀思想进一步阐释、概括为要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曾庆红的“三个留人”原则,思想深刻,影响广泛,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和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从关心和爱护党员干部出发,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曾庆红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员干部监督问题的主要观点,强调“从教育、提醒和防微杜渐的角度来说,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11]但他话锋一转,忧心忡忡说,现在许多党员干部对正常的监督存在着很大的误解,错误地认为监督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是“找茬儿”,一听监督就不高兴,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监督。
曾庆红认为,在新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即使广大党员干部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腐化堕落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挑毛病,及时提醒、真诚帮助、正确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曾庆红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样做,可能有的同志一时感到不舒服,但时间长了就会体会到这是组织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相反,如果奉行好人主义,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缺点毛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其结果必然是害了干部。”[1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曾庆红说,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告诫全党,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13]
基层干部作为党领导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头雁”。他们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曾庆红引用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的话说,农村基层干部有“三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曾庆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要多指导,多帮助,多服务,更加体谅他们的难处,更加支持他们的工作,更加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曾庆红强调:“我们既要鼓励农村基层干部继续艰苦奋斗,又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4]
曾庆红较早发现党员干部的心理问题,他说这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拉开了,一些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组织上不能正确对待,可能会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必须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党员干部大量思想问题往往通过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表现出来。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这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活动和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曾庆红强调指出:“要积极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在干部职工工作调动、职务变动、家庭生活发生困难或遇到重大事件时,要及时做疏导和教育工作。”[15]党员干部的许多思想问题是由工作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引起的,如家庭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活困难等。解决这些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必须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组织上关心。有条件解决的,要尽力帮助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敢于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善于引导,释疑解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大家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要注意区分层次,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深入细致,“和风细雨”,不搞“倾盆大雨”,切忌简单粗暴。要把思想关怀渗透到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去,使群众在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觉悟。通过思想关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为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曾庆红在阐明自己的党内关怀思想时,总是善于引用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有关重要论述,以此作为自己观点的有力论证,例如,关于对人才关怀重要性的论述中,他先是引用了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论断:“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接着阐明了邓小平也非常重视爱护人才,在粉碎“四人帮”后自告奋勇抓教育、管科技,表示要当好“后勤部长”。再介绍说江泽民同志始终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教育,江泽民曾经指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最后,强调胡锦涛同志也关心重视人才,胡锦涛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同党员专家研究班学员见面,亲自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这一点较好地说明了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承启性特点。
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始终贯穿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具有鲜明开创性特点。其它的不讲,仅仅从《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一书的文章标题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特点。例如,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搞好组织工作”“勇于开拓创新,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换届人事安排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等等。从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内容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党内关怀思想具有开创性的特点,最突出的例子是他的“三个留人”原则,发别人所未发,是党内关怀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党内关怀思想新的里程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的观点,也具有开创性,揭示了党内监督的本质。
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具有阐释性的特点,如前所述,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是江泽民党内关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曾庆红在党内的地位、担任的领导职务和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都是围绕江泽民党内关怀思想的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因而具有了阐释性的特点。例如,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曾庆红的党内关怀思想,总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关怀的首要任务。江泽民提出运用“三讲”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党内思想关怀的主要形式,而曾庆红的党内思想关怀的主要方式是亲自组织和领导了“三讲”学习教育活动。江泽民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曾庆红就紧接着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外交官队伍”“为大规模干部培训编写高质量教材”等,时时处处都证明了曾庆红党内关怀思想的阐释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