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2018-02-06 17:3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思想

何 昕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毛泽东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2017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概况

2017年,学界出版了一些关于毛泽东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对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思想、外交思想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据,对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形成及特点进行概括,对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主要基础、基本脉络、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当代启示,以及毛泽东维护人民本位的主要思路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客观阐述了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1]《毛泽东的苏联观》通过毛泽东一生对苏联的认识,由微观到宏观,透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苏联观及对苏政策。同时,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苏联观及由此而来的对苏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中俄关系,以及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2]在《毛泽东精神》中,作者总结了毛泽东具备的十种精神,其中包括民本史观、人民制胜、人民主宰、敬畏人民等民本精神,以及“一边倒”智慧和大外交战略等体现出的开放精神。[3]《毛泽东领导理论与实践》对毛泽东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争取较为有利的国际条件等领导目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4]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2017年,学界发表在期刊上的有关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的论文达70余篇,主要涉及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民族、统战和外交等具体领域,也有少数文章着眼于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整体性探讨。

伍志燕认为,在毛泽东看来,意识形态斗争区分为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斗争和党内的思想斗争,二者的性质、对象、方式方法有着本质性区别;意识形态斗争还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能混淆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界限。[5]

王路坦认为,毛泽东非常强调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这一思想对提高革命认同、完善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以及实现话语转换产生了重大影响。[6]

陈邵桂认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表现出自信思想,第一,道路自信,表现在他选择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既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依据,始终坚信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第二,理论自信,表现在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第三,制度自信,源于革命实践探索和科学理论研究;第四,文化自信,表现在他分析了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方法论原则。[7]这些整体性探讨,对我们更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借鉴。

二、2017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

2017年,学界主要围绕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法治建设思想、民族宗教思想、统战思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五个方面,对毛泽东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研究

1.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关于毛泽东早年民主思想。薛光远认为,毛泽东从思考“无抵抗则无动力”,到提出“平民反抗强权即为德谟克拉西”,再到社会行动上主张“启民主用俄式”。探索如何“反抗强权”,成为推动其民主思想的发展、建构民主革命观点的重要原因。[8]

关于毛泽东后期的民主思想。陈晓斌认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思和推进,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和效能。即人民民主体现了“做事能力”的原初民主意涵,着重于限制“利益博弈”的良性治理思路,有益于推行“政治教育”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9]黄显中、程婉认为,在毛泽东思想中,“人民民主”在根本意义上指人民的统治,在人民视角中指民主权利,在国家视角中指民主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指民主精神。人民民主是人民切实享有的民主生活,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的本质规定。人民民主具有阶级性,保护人民权益;具有真实性,人民切实享有;具有公共性,促进为民服务。[10]毛泽东人民民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形态,并保证这一民主追求具有可行性和正确的方向。

2.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关于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代红凯认为,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力量主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主体、是党政方针、是非功过的评价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主体四重维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科学内涵。[11]梁柱认为,毛泽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觉地为争取人民利益而奋斗。[12]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对我们党正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池忠军认为,这一思想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5次转型。其中始终贯穿的红线,即“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规定,协商民主作为其实现形式,两者是体用关系,辩证统一,但不能体用颠倒。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根基的理论创新是先导,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机制,在党的群众路线途径上的协商民主中彰显中国特色。[13]

盛明科、李代明认为,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思想开始萌芽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协商决策进行初步探索,再从抗日战争时期思想逐步形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协商决策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毛泽东从主体类型与范围两个维度对协商决策主体进行构建,强调将协商思想始终贯穿政治决策过程。[14]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促进公民参与协商决策渠道建设,引领当代政府决策合法性提升,助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完善,夯实协商决策的文化基础。

(二)关于毛泽东法治建设思想的研究

1.毛泽东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关于毛泽东法治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黄点点认为,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1912年,19岁的毛泽东撰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提出了四个法学命题:法令是民众谋求幸福的间接方法,法令不善必然导致民众恐惧其危害、阻止其施行,良法的判断标准是利国福民,民众不信赖法令的原因是民与法的分离。反映出青年毛泽东对民与法的关系进行的深刻思考,这一思考得出的启示为:法律并不意味着人民幸福的最终实现,作为目标的法治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制秩序,良法的实质是其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法治的发展规律是民与法不断趋于更高水平的统一。[15]

喻中认为,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毛泽东的法家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时间上,毛泽东关于法家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一头一尾”,即青年和晚年时期。二是从毛泽东心镜上的法家映像看,先秦法家主要呈现出法治家与革新家的品质。三是毛泽东的法家观,归根到底是由“新战国”格局决定的。[16]

2.毛泽东法制观的主要内容。刘军平认为,法律的阶级性、人民性、继承与创新、遵守与监督是毛泽东法制观的主要内容。在毛泽东看来,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应维护工农阶级的利益,同时,他还强调法律要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法律的继承应以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条件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法律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法律的创制则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实事求是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等。而且,毛泽东认为法律在创制之后,必须得到普遍遵守,也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司法,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17]毛泽东法制观内蕴丰富,所提出的法律理念和原则,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实践和运用并且持续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关于毛泽东民族宗教思想的研究

1.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理论内涵。毕跃光、李红云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包含许多关于民族团结友爱的重要内容,比如:党的团结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工农联盟是基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中心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方针。毛泽东高度重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事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各民族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发展繁荣。[18]

陈扬认为,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保证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把中国的民族原则法律化、制度化,鼓励各民族自治,并且结合中国各民族、各阶级的特点,结合历史与现实,在不同时期都制定出与中国社会相适宜的民族政策。[19]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多民族统一国家解决其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新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2.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具体实践。杨耀、姜爱军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以及自治区东西部的统一,都是在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它的发展繁荣是践行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结果。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要实现富民强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目标,仍然要坚持和创新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众。[20]王少明、普布次仁认为,毛泽东的治藏方略对新时代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本政治方向和强大政治保障。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基本政策要求。第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依靠的根本力量。[21]

(四)关于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研究

1.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具体策略。张广鑫、李群玉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建立工农联盟,团结绿林武装,改造袁、王部队,制定正确的优待、改造俘虏政策,建立信任合作关系,壮大革命力量,争取中间阶级、保护中小商人,形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新道路提供力量保障。[22]

张冰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我们党逐步提出这个方针的基本思想。从瓦窑堡会议后到1937年11月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方针初步形成。从这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后到1940年3月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方针正式形成。这个方针的贯彻执行,对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和胜利,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23]韩志宏认为,在此期间,毛泽东反思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关门主义两方面的失败教训,分析社会各阶级状况特别是资产阶级“二重性”,以及当时国内外严峻的抗日斗争形势,得出了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的论断。[24]

2.毛泽东统战思想的重要意义。王禄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法宝。长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是其历史基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其文化根源,求同存异的和合思想是其哲学渊源。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要加强团结统一、在革命中要争取更多的同盟军、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掌握领导权等思想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赋予它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25]朱继东认为,毛泽东强调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不断发展。[26]

罗振建、汪守军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历史,是人民民主专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政权、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五个阶段。我国社会阶层越是多元、社会利益越是多样、社会关系越是多变,越是需要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27]坚持爱国统一战线,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五)关于毛泽东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的研究

1.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兰池认为,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华民族传统的“和”文化是其内生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是其哲学基础。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求独立、求主权,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求世界的和平、求永久的和平,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和平是世界的主旋律,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准备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和平促建设,以建设求和平,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相统一等,都是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体现。[28]彭远认为,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理论,缓和了毛泽东在联美抗苏战略和他依旧部分坚持的革命外交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对联美抗苏战略的间接和巧妙的辩护,是对革命外交的局部抛弃,是现实主义外交思维的回归。它的提出和实施是20世纪60年代的战争与革命外交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和平发展外交之间的必要过渡,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9]

2.毛泽东外交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第一,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努力。王燕琴、董立功认为,从1949至1976年,毛泽东对中美关系始终予以高度重视。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之间长期处于隔绝、对立和对抗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毛泽东主动抓住国际局势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顺利实现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毛泽东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时期,中美虽未能建交,但他与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政要对改善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为之后的中美建交奠定了坚实基础。[30]

第二,对中印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重要价值。李佑新认为,毛泽东对印度的认识,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高度关注印度的民族革命运动。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认为印度和中国是反法西斯战壕的战友,印度人民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二战结束后,毛泽东认为尽管中印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和平是中印关系的主流,吵架只是小插曲。毛泽东的印度观,是毛泽东对印度的总体性认知,是他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表现,展现出他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战略智慧。[31]

第三,为港澳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前提。孙翠萍认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暂时不动”港澳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以“暂时不动”的方针指导对港澳的工作;20世纪60-70年代,进一步丰富了对港澳“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的内涵。这一政策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祖国统一而提出的,为20世纪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32]

3.毛泽东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益探索。魏强、李刚勇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毛泽东通过创造鼓舞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斗志的通俗话语、发出敢于同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作斗争的中国强音、主动设置国际话语议题,力促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重视通过影响国际舆论,营造有利于中国的话语氛围,扩大了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分量。[33]

4.毛泽东务实的世界眼光及现实启示。李君如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不仅说明毛泽东对中国的农村问题认识深刻,而且体现出他别具一格的世界眼光。当前,我们学习毛泽东务实的世界眼光尤其重要。一是可以在同世界进步潮流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奋勇前进。二是在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下制定好我们的战略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华民族接力奋斗的民族复兴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三是在同世界的历史比较中增强我们的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4]

三、2017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评析

2017年,学界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各领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

1.研究视角进一步开阔。毛泽东政治思想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座可供学者不断挖掘、思考、领悟的思想理论“富矿”。2017年,学界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视角和思路更加新颖独特。刘歆立立足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探究毛泽东的农民权利思想,包括“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解决农民基本生存权利、农民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权利、要尊重农民“最大的革命民主派”政治地位与权利等。[35]宋希艳认为,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实践中,政治共识是协商民主发生的基础条件;共产党的自觉约束是其实施的保障;人民广泛而有责任的参与是其成果落实的保证;协商和监督是其运作的基本内容;清明的政治生态是其实施的必然结果。[36]黄寿松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话语的建构历程进行梳理,为当前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37]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多方位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

2.价值立场进一步自觉。纵观2017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成果,基本上都能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成果能够正确地反映历史本质,符合历史真相。针对近些年来民粹主义呈抬头之势,甚至有人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混为一谈的乱象,赵士发、郑棪方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在厘清不同语境下民粹主义实质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了毛泽东民主思想对民粹主义的三重超越。[38]左玉河分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党内存在的民粹主义进行的严厉批判,厘清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存在的本质上的差异。[39]毛泽东一生心系人民群众,因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者们也非常注重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毛泽东的“大仁政”观探析》《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以及《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四重维度论析》等文章中,都呈现出鲜明的人民主体价值立场,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

3.现实观照进一步加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其思想和理论都是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深入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对于理解、阐释、运用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孙新建、亢升分析了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人民群众思想,认为毛泽东的人民群众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其根本价值追求,以“依靠人民群众”为其最高行为标准,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其基本工作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政中贯穿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其奋斗目标,并且肩负起对人民负责的执政理念,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40]黄卫平、汪洋研究了不同时期党对人民政协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这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41]针对2017年6月至8月发生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李佑新及时撰写发表了《毛泽东的印度观》,阐述了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到晚年时期对印度的认识,以及对中印关系的认知,得出和平是两国关系发展主流的论断,为促进中印关系在良性互动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研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以期将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推向更深入。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不少学者满足于以解读注释式的文风,简单重复已有的研究理路和表达方式,思维呈现定势,这就难以做到提出真问题、展开真反思、得出真观点,研究学理性和现实针对性不够,研究质量自然很难提升。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其政治思想是依据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体系,它不仅涉及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民族宗教、统战、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关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诸多现实领域,而且是中国历史、社会主义思想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源流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将毛泽东政治思想与同为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其他思想家诸如列宁、斯大林等进行纵横比较分析,无疑将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三)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既是当今中国学术界长盛不衰的主题,又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资源,因此,一定要注重其研究的科学性。第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第二,要谨慎对待史料运用。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资源,如何充分掌握又严肃甄别,挖掘出对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是需要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第三,要认真考证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对研究至关重要,但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性,应该将历史细节的考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的整体思想中把握。第四,要注重历史解释的方式。研究者应该在把握毛泽东历史事实中求真,在评价毛泽东历史功过中求准,在审视毛泽东历史贡献中求实。[42]我们秉承科学的态度进一步深化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为的是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更加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