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锡康 唐金培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是指一种或多种民族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完整性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价值得到尊重”“文化资源和遗产得到保护”“文化传统得到传承”等方面的内容。[1]作为党在民族地区的战斗堡垒和联系群众的桥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和文化安全问题都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与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方面,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归纳梳理和简要分析,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文化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为民族地区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地区农村大多地处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呈现出民族文化多样、宗教信仰多元等特征。作为党在民族地区的神经末梢、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组织不仅担负着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职责,而且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扮演者维护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日益剧烈的文化激荡,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协调和处理好民族宗教矛盾、维护好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与内在的天性不同,一种社会文化遗产可能会因人们无意或有意地放弃其精华部分而失传”[2]。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不仅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好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和帮助当地群众保护好本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好本民族文化精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二,通过合法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及时察觉和防范不安定因素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破坏,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并将当地群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积极推进,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方针和目标,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民族地区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和要求的了解。要达此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将文化活动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农民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会更加主动地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3]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繁荣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和督导者,而且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基层党组织通过协调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找准适合本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领群众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生产更多更好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文化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可以为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相对多元和复杂的民族地区文化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1.外来思想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反而对主流价值带来了冲击和消解。”[4]原本地处偏远、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的我国不少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迅速拉近,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一些少数民族民众的语言、日常服饰、居住和出行方式等迅速被现代化,不少村民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外来文化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安全问题表现出无所谓的冷漠态度。这些都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安全和生存发展。
2.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难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然而,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第一,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安全意识,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存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被人为地碎片化、庸俗化,被嫁接甚至被伪造的也不在少数。第二,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居,安全隐患日益突出;本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等被同化的危险也越来越严重。第三,一些民族地区庄重的仪式、礼俗等生活方式,成为日复一日的表演,虽然形式上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但寄寓其中的民众情感逐渐淡化,功能逐渐发生转变,甚至异化为赚钱的工具。
3.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移居城市,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的留守人员,大多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文化交流的拓展,有的民族地区农村在社会治理方面时松时紧,以致黄赌毒等现象死灰复燃,封建迷信以及巫术活动等禁而不绝,邪教组织妖言惑众,蠢蠢欲动,黑恶势力时有抬头,甚至与党组织争夺基层领导权。与此同时,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暴力恐怖、淫秽色情、邪教思想等内容的垃圾文化,借助互联网和地下文化市场四处蔓延。这不仅毒害社会风气,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不利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重威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
4.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扩张更加隐蔽。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5]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第一,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往往利用捐助、投资开发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其“西化”“分化”的突破口。[6]这不仅直接威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安全,而且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掠夺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收购走私文物和异地开发等手段,明目张胆地掠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者有之;利用媒体传播、制作民族文化影视产品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方式,从技术上、内容上掠夺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市场份额者有之。第三,通过文化产品输入,将其意识形态因子潜伏于文化产品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7]因此,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就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欠缺。由于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人员大量外流,导致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不足,党员素质整体偏低。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好几年都发展不了一个新党员,党员队伍严重老龄化,工作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有的党员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对新事物,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用老办法对待新矛盾,以致在日常工作中得过且过,甚至疲于应付。有的党员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方面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不敢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文化政策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历史使命感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大多地处偏远,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最关心的是如何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而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方面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相对比较欠缺。于是,有的面对日益丰富多元的文化现象与价值判断,感到迷茫和混乱,甚至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自己的党员责任;有的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有的在维护文化方面的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引领和模范作用;有的不能大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强。
3.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决定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由于诸多原因,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系统的思想教育、政治学习和专门培训,加上一些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以致有的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不懂得珍惜,对一些落后思想文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些破坏文化遗址遗迹、倒买倒卖文物的非法活动不敢说“不”,对一些邪教组织开展的犯罪活动熟视无睹,对脱衣舞等低俗表演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导致一些党员的文化安全意识不强,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不足。
1.领导和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随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基层党组织创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有的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弱化,该做的事情不做,该管的事情不管,有的甚至沦为基层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的配角。有的基层党组织在繁荣发展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范管理文化市场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充分,在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的新招、实招还不多,在解决文化安全及相关问题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2.教育活动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由于农村“空壳化”和党员流动性增强,导致党员的日常管理难、学习教育活动开展难等系列问题。有的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日常学习和教育方面,还停留在开会读文件、念报纸等传统方式上,很少组织开展党和国家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策的学习,很少结合当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很少开展检查对照和自我剖析、个别谈话了解党员思想状况和面对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开展党内文化教育活动时,有的甚至采取消极敷衍的态度,生搬硬套,亦步亦趋,不能很好地将党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往往忽视民族个性,缺少人文关怀,在接受者的体验方面,与新鲜刺激的外来文化相比,毫无优势。
3.对网络这一维护文化安全的新阵地重视不够。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既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泄其对社会不满情绪的重要渠道。在一些民族地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网络在维护文化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网络舆情监管能力;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至今还没有一台电脑,更不用说拥有自己的网站;有的党员,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党员,至今还没有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以致在如何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网络舆情方面仍然是门外汉。
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8]因其所处的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更需要通过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只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功能,才能确保在思想上保持清醒,政治上不迷失方向。
2.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以及通过开展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等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以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密切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当地群众之间的联系,以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日常政治学习,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执行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群众,使党和国家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政策贯彻落实到位。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增强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自觉性和担当意识,提高每个党员干事创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独特作用。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指导思想,是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行动指南。要立足民族地区农村工作实际,深入挖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与民族传统的社会心理、价值理念相契合的部分,用民族语言讲解和诠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增进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
2.加强对民族文化安全的正确引导。民族地区作为民族主义思潮和不同信仰的交融地带,以及不同文化发生碰撞的敏感地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文化安全的正确引导。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觉性。第二,要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努力打破文化壁垒,在保持自身文化本色的同时,积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养分,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等方面的宣传优势,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能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3.要敢于和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在维护当地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有足够的政治定力和文化底气,又要敢于和破坏民族文化生态的各种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第一,要把坚定和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作为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内生动力,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的生态安全。第二,在充分发挥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要高度警惕披着宗教外衣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和破坏。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网吧、音像、出版物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管理,挤压不良文化的生存空间,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1.改进文化服务方式。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维护文化安全,加大文化服务力度,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第一,要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落实好相关文化扶贫项目,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确保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第二,要积极推进与民众需求紧密衔接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与普及。第三,着力建设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接受文化服务中的表达权、选择权、决策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二,要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组织演唱队、打跳队等文艺表演团体,成立民族书画协会、音乐协会、体育协会等民间文化组织,打造开展党群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第三,要建设好、维护好党群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等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进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第一,要严格遵守与文化安全相关的法规制度,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坚决抵制各种低俗表演和封建迷信。第二,要积极开展对本地少数民族服饰、戏曲、手工艺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搭建平台。第三,要加快推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1.科学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化发展方式传承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既能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上的实惠,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能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为此,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导民族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第一,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等途径,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以宽广的文化视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第三,要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延长民族文化产业链,增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第一,全面普查当地的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等有地方特色的有形文化资源,以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等有民族个性的无形文化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特有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建立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利用等提供相关资料支撑。第三,通过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的产业优势。
3.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导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第一,要因地制宜地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第二,要组织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彰显本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和经济社会的持续有效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总之,民族文化的安全,事关民族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文化安全面临的任务、能力、方式等方面的挑战,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既要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