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视角下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06 12:05谢柯
关键词:职业化译者服务业

谢柯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重庆 永川 402160

近年来,语言服务业作为一类新兴行业,在我国逐步确立,且发展迅猛。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活动与传统的翻译活动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传统的翻译活动多是个体行为,而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活动常常以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1-2];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生产方式、翻译对象、翻译标准、翻译职业特征等都发生了某些变化,翻译活动呈现出与传统翻译活动的显著不同。虽然目前我国已有约120万的专职翻译人员、约330万的兼职翻译人员,但真正符合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高层次、职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数量还很少[3]。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我国需要大量的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4]。但我国目前的本科翻译人才的专业教育与语言服务行业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培养的许多毕业生翻译实践能力较差,对翻译项目管理不了解,协作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与规范淡薄,表现出了较低的职业化水平[5],不符合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和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而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亟需高水平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因此,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在语言服务框架下对其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

目前,学术界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也有一些文章探讨了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问题,且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语言服务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语言服务背景下译文的译后编辑等问题,但基于语言服务的翻译教学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服务的视角,对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指出当前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本科翻译专业教育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

一、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嬗变

语言服务业在中国的确立和快速发展使得翻译生产方式、翻译对象、翻译标准和翻译职业特征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翻译行业逐渐向翻译服务企业或语言服务企业转型,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1.翻译生产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翻译活动往往由个体译者来进行,除偶尔请教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外,一般情况下翻译任务是由译者一个人来完成的,翻译企业也往往是将翻译任务下发给特定的个体译者,并要求译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译文。这是前信息时代一种主要的翻译生产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换量的指数级增长,翻译企业对翻译技术的依赖越发显著,翻译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开始朝着能显著提升翻译效率和管理绩效的翻译服务企业或语言服务企业发展。在此背景下,翻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翻译量巨大,翻译服务企业往往将翻译任务分配给多个译者,这些译者在翻译管理平台上从事翻译工作,译者间互相配合和沟通,翻译项目经理也常常通过翻译管理平台与译者进行沟通或发布相关消息。翻译任务完成后,译者通过翻译管理平台提交任务,翻译项目经理通过平台接收任务并对译文作出后续处理,如提交给译审进行审校和提交给客户等。翻译管理平台是内容丰富、便于沟通的具有强大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往往嵌入有翻译记忆库、双语术语库、双语平行语料库等资源,译者在翻译时可调出相关工具辅助翻译以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一些翻译服务企业针对特定的翻译任务还要求译者使用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有些翻译服务企业还建议甚至要求译者采用“机器翻译初翻+译后编辑”的模式来进行翻译工作,尤其是还会遇到翻译的材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包含大量模式化表达,且翻译量较大而客户又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译文的情况。近年来,新兴的众包翻译模式就是在语言服务背景下产生的特色翻译生产方式。要将Facebook软件英文用户界面在短时间内翻译成30多个语种,靠传统的翻译生产方式是难以胜任的。Facebook有超过40万翻译志愿者,每周参与相关内容的翻译人数超过10万,众包翻译模式是其重要的翻译模式[6]。此模式充分调动了翻译人力资源,对翻译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显著的作用[7]。简言之,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任务由个体译者完成向由译者群组集体协作完成转型,二是翻译技术的运用比重显著提高。

2.翻译对象与标准的变化

传统的翻译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且主要是纸媒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翻译的比重大幅上升,翻译市场上对科技翻译的需求已大大超过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占比在翻译市场上已低于5%[8];而且对电子媒介材料如网站、软件、游戏、手机应用等的翻译需求显著上升[9],网页和多媒体翻译服务已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翻译面向[10]。翻译的标准主要是“信、达、雅”,也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他的翻译标准,如“忠实、通顺”、“忠、顺、美”、“信顺统一”等。很多翻译标准对“信”特别强调,“信”似乎成了翻译的第一标准,不可逾越。但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特征的语言服务时代,“信”的标准正在受到挑战,对“信”的绝对遵循正在动摇。“信”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应有不同的内涵。从传播学视角看,如果原封不动地将原文翻译成目的语,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僵化地绝对遵循“信”的标准呢?外宣翻译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大多中文外宣材料是以内宣思维写成的,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如果直接将中文外宣材料翻译成目的语,内外不分,译文的读者认同度就会偏低。如果中文原文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习惯,就要采用编译、摘译等方式来变通翻译策略,甚至重写中文原文后再译出,以提升译文的传播效果。此外,有时,翻译服务购买方为了提升效率和抢占市场可能并不要求译文很完美,只要以最快的时间交付客户认可的质量等级的译文即可。因此,国际有关权威组织和机构对翻译质量的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进,如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的动态翻译质量框架(DQF)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机器翻译不同类型译后编辑质量标准中,“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除此之外,还涉及翻译材料的效用、时间、感知、专业性等其他维度。

3.翻译职业特征的变化

语言服务背景下传统翻译企业纷纷向翻译服务企业转型,与其他第三产业一样,翻译服务企业须体现出服务业的共同特征,突出“服务”。翻译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遵循职业规范,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翻译服务。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职业化特征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翻译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具体来说,新时代翻译职业牲特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在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译者的知识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升,除掌握与翻译相关的知识外,译者还需要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非学科知识和基本规则。新时代对译者的技能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除具备翻译专业技能外,还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和某些软技能,如翻译管理系统操作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语言服务特别是具有较高复杂度的翻译工作一般是项目式的,常常需要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团队成员对所从事工作的态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一般认为自己是顺利开展翻译项目的其中一环而不是关键甚至唯一的力量,须遵守基本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他人充分沟通和合作。以往的译者往往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而从事翻译工作,即使与出版社有长期的合作,译者受到出版社等方面的束缚和限制也有限,其翻译行为相对比较松散。但是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服务提供者往往需要将所从事的工作视作职业甚至事业,深刻理解并认同其意义和价值,自觉遵守行业规范,重视职业道德和规范,增强服务意识。翻译职业特征的这些变化需要翻译研究者和一线翻译教师重视审视译者及其行为,并将对这些变化的思考和研究体现在教学改革之中。

二、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只有短短11年,办学历史短,目前还处在摸索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本科翻译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具有较突出翻译能力、了解语言服务业的专业译者。这一目标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当前的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翻译人才。

其一,师资力量薄弱。无论是本科翻译专业教育还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日益显著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翻译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既具备很强翻译实践能力又对语言服务业有一定了解的双师型本科翻译专业教师在任何一所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培养单位都是缺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更是极为缺乏这样的师资。有些一线教师甚至从未翻译出版过译著或从事过翻译研究工作,这样的师资水平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当前大多数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及时反映语言服务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本地化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翻译项目管理、语言服务业职业规范与道德等课程。此外,文学翻译实践还在不少高校中占据主导,语言服务市场中翻译业务量最多的化工、建筑、机械、法律、医学等领域的翻译实践课程在不少高校不是空白就是占比很小。

其三,教学方式单一。不少高校的翻译教学方式仍以讲授为主,不少教师依旧采取“讲解翻译方法和技巧—举例分析—学生练习—学生练习讲评”的模式进行翻译实践课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四,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多是闭卷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考试,试卷评阅人也主要是任课教师。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任务一般是项目式的,传统的闭卷题目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也难以从中获知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语言服务业需要译者具备的合作能力等也不能有效地予以提升。试卷评阅人有可能是对语言服务业知之甚少或是翻译实践经验不充分的教师,其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评价有可能失准。

总之,当前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若不改变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国家和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翻译专业人才。构建紧密联系语言服务业和充分联动翻译市场的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翻译的上述变化是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单位和翻译教师需要深刻了解的内容,这些变化必然会化为翻译服务企业对翻译人才的新要求。语言服务企业对特定专业领域翻译实践能力强、协作能力强、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强、熟悉语言服务行业、恪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职业化翻译人才特别青睐,这是高校翻译人才未来培养的方向。从上文论述可知,目前我国不少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体现语言服务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人才的新要求。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单位应紧密联系语言服务市场,与其形成双向互动,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既能促进学生的就业,推动其职业发展,又能提升语言服务的质量,促进其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服务,还能促进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供求双赢。要实现此目标,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须构建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职业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突出职业化特色。

1.制定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一些高校已进行了本科翻译教学改革,但其中不少的培养单位只是开设了几门翻译技术类课程或用几门翻译技术类课程替换传统课程,改革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应全面贯彻翻译职业化人才培养思想,并据此制定本科翻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大多数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的一线翻译教师对语言服务业不甚了解,对其新的发展与要求更是知之甚少,如果完全由教育单位的翻译教师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使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其他教学环节。本科翻译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应由优质语言服务企业的资深人士与翻译教师共同研究和论证,如此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符合语言服务业特点和要求的、特色鲜明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当前本科翻译专业发展的瓶颈。不少翻译教师对语言服务业缺乏了解,缺乏实战经验,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培养出国家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翻译人才。[11]本科翻译专业教师须在一定程度上职业化,须具备在语言服务企业的实战经验,对语言服务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师资职业化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育单位与有影响力的语言服务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分期分批地对翻译教师进行语言服务类的相关培训;二是聘请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为兼职教师,使其参与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完善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翻译专业职业化的重要方面,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应在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与翻译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设置应充分反映语言服务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但也不能千篇一律,须根据教育单位的专业特长和翻译教学与研究实力来确定,体现出一定的特色。翻译技术的运用是语言服务业的主要特色之一,教育单位须开设一定数量的翻译技术类课程,如常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运用、本地化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等。职业化的翻译人员除了能较熟练地掌握相关翻译技术外,还需要对语言服务业的特点和运作、职业道德与规范等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教育单位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当前语言服务业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在一两个特定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译者特别受到语言服务企业的青睐,因此课程设置须突出专业性。专业性翻译课程须依据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的专业特色和一线翻译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如政法类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翻译实践能力;如特定教育单位中多数一线翻译教师擅长经贸类翻译的话,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经贸翻译能力,更多开设经贸类翻译课程。也就是说,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不能千篇一律、一味求全,须依据教育单位自身特色和实力来设置。由于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对象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应减少文学翻译相关课程,显著增加科技翻译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更新学生对翻译忠实标准的认识,使学生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与语言服务实际接轨。简言之,本科翻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除能促进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必修课外,还须体现出职业化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翻译技术类、职业规范与道德类、专业性翻译类等课程。须特别强调的是: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不能盲目跟风,一线翻译教师不具备这些职业化课程特别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驾驭能力时,不应为了追赶潮流或为了改革而勉强开设这类课程。

4.构建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方式

当前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对应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进行讲解、举例分析、布置课堂翻译练习、对学生的译文进行分析、布置课后翻译练习[12]。当前不少的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翻译实践能力较差,而这样陈旧的教学方式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语言服务业翻译任务的主流运作方式是项目式,译者需与其他译者进行合作,与翻译项目管理经理进行沟通。建构式、项目式、学徒式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建构式翻译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充分体验翻译过程,在翻译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升翻译实践能力。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与语言服务业的主流模式相对接,使学生对翻译项目的运作产生直接的认识,既能有效拓展学生进行翻译实际操作的空间,又能促进学生对翻译项目的运作产生深刻认识。学徒式教学法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接受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的指导,在其指导下接受真实的翻译任务。有条件的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可以让学生到合作的语言服务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使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成为学生的师父,学生跟随师父在语言服务企业深度体验翻译服务的相关事项,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语言服务的认识。此外,近年流行的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内译作“慕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国内译作“私播课”)等新兴教学模式也可以引入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有时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体现出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5.优化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基于语言服务的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在评价方式方面体现出职业化。其一,评价的内容应体现出语言服务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凸显非文学材料的翻译。其二,考核方式可以增加除集中闭卷考试外的其他形式,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一个翻译项目。项目式考核方式可以参照以下流程进行:给小组分配翻译项目(翻译项目最好是语言服务企业的真实项目)→要求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借助翻译项目管理平台并运用相关翻译技术实施项目→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一份小组所有成员都认同的最佳译文和一份翻译项目报告(包括对此项目的概述、翻译方法与技巧的采用、翻译的难点及其处理、合作的效率和反思等)→参加答辩。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翻译教师和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不少本科翻译专业教育的评价主体只有翻译教师,这是不科学的,难以对学生产生很好的职业化导向作用。评价主体中很有必要引入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因为他们的评价更能反映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能让学生更清晰而深刻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能起到更佳的职业化导向作用。学生的自评也是不容忽略的,自评是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续的教与学。当然,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评定应以翻译教师和语言服务业资深人士的评价为主,建议各占50%;或此两评价主体各占40%,学生自评占20%。将学生自评引入期末考核综合评定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其学习反思的深度。总之,评价方式的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出翻译的职业化导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语言服务业对从业者要求的真实差距,以促进其后续的学习。

四、结语

我国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自2006年设置以来,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已取得长足发展,无论是教育单位数量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比前几年有较明显的提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些本科翻译专业教育单位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教育单位尚未进行有效的改革,或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为了提高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应将职业化确立为本科翻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紧密联系语言服务业构建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资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化,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完全职业化的合格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化译者服务业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加速职业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