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驱动引擎 促进转型升级发展

2018-02-06 11:48:53程千宜王飞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才服务企业

程千宜 王飞

(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安徽 合肥 230071)

合肥市是全国科教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是快速发展中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合肥市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走出了一条依托科教优势、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2016年,合肥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创新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7位,创新高地品牌已在全国打响。十八大以来,合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总量4年超过5个省会城市,跻身全国省会前10强。

一、推进产业创新,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

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合肥市围绕新兴产业“三重一创”体系建设,以产业高端、高效、高质为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打造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布局上,超前谋划、错位发展,确定产业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开发区、主城区和县(市)分别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高端服务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坚持培育与招引相结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制定 《关于聚焦重点领域产业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形成新兴产业发展从“目标”到“行动”再到“方案”的整体推进链条。着眼未来10-20年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超前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微小燃气轮机、质子治疗等产业,夯实产业持续发展后劲。在路径上,筑牢载体、精准发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项目集约化布局、产业集聚式发展,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推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向新兴产业“四个汇集”,构建“产业专项—产业工程—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比如,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缺屏少芯”之痛,2008年以来,从零起步集中布局建设大陆首条6代面板生产线和首条8.5代OLED试验线、全球首条10.5代面板生产线,带动全产业链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一跃成为全球液晶面板产业“重镇”。瞄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从上游设计环节切入,逐步打通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集聚晶合晶圆、通富微电子、联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科技等众多龙头企业,在建项目规模700多亿元,被誉为国内集成电路“四小龙”城市之一。目前,已培育出新型显示、机器人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以及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创意文化、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推进上,统筹协作、久久为功,推动产业持续壮大。坚持具体产业具体分析,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政策激励、组织协调、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具体政策,组建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工作小组,建立“十个一”产业推进体系,实行“123”重点调度机制。比如,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建成并运营世界首条纯电动公交示范线路,出台电动汽车充电桩配置、市区免费停车政策,并探索出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分时租赁、定向购买、置换购买等推广方式,支持江淮与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已形成新能源乘用车产能规模10万辆,累计推广6万辆,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二、推进科技创新,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合肥创新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过去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为此,合肥市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任务框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以开放化、市场化、协同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着力打通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通道。夯实根基,搭建重大基础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量子信息科学、新能源2个国家实验室为龙头,提升拓展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5个大科学装置,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努力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催生变革性技术与产品。构筑桥梁,搭建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共同搭建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实体化、系统化转变。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传统科研机构模式,探索实行“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体制,形成了服务管理市场化、技术开发契约化、成果转化资本化、人才引进多元化、人才培养定制化的“五化”运行模式。目前,已签约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3年孵化科创企业300多家。培育生态,搭建高水平企业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森林工程和培育计划,按照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不同阶段,分类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分别给予企业100万至300万元奖补。深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构建小微企业“1+13+X”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出台政策鼓励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双创载体建设。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300多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450多个。“十二五”以来,全市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授权专利量中企业占比由50%多提升到70%以上。

三、推进政策创新,增创转型升级新动能

针对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存在资金使用分散、扶持方式单一、投入时间滞后等问题,合肥市全面改革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方式,以“1+3+5+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为框架,推动政府扶持资金由无偿、分散使用向有偿、放大使用转变,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整合实施五大政策。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形成统一的促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服务业、自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五大政策”,防止政出多门,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明确政策资金的具体兑现条件、补贴标准等,企业只需对号入座,就知道自己能否获得补贴,以及补贴多少,增强政策的便利性和公正性。每年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强化阶段性扶持重点,及时升级补丁,防止固化失效,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6年,共兑现五大政策资金近22亿元,支持2000多个企业(项目)发展。创新设立三类基金。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分别用于支持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目前,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参股衍生出26支子基金,规模达34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80多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提高到30%,并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或项目团队按比例跟投。打造财政金融产品“超市”。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增信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出政银担、税融通、政保贷、小微企业扶持债券、企业续贷过桥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20多种财政金融产品,“一站式”满足企业需求。新型政银担累计放款180多亿元,吸纳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银行和担保机构,政保贷系列产品累计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0亿元,税融通累计为1800多家企业提供贷款超过40亿元,续贷过桥资金上半年为1500多家企业提供周转贷款78亿元。

四、推进人才创新,激发转型升级新活力

人才是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尤其是,合肥作为中部地区城市,要实现弯道超越、迎头赶上沿海先发地区,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集聚激活各类人才资源。为此,合肥市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含金量高的“20条”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投入等方面引入市场化要素,构建更具活力的人才发展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突破编制对人才引进的束缚,探索事业编制周转池试点,设立“合肥双创英才港”,让凡具有事业编制的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都可在英才港继续保留事业编制身份。鼓励用人单位设立特设岗位和流动岗位柔性引进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对引进人才工资性年收入超过50万元、纳税10万元以上的,按实付薪酬的50%奖补用人单位。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服务区域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范围,深化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可达90%。设立 “合肥突出贡献人才奖”,给予入选者每人100万元奖励,让人才“名利双收、创新致富”。目前,全市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的企业已达170家,激励总额近4.7亿元;中科大、合工大等首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改革试点高校累计处置成果24项,处置收入1.5亿多元。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成立合肥市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无否决权人才服务专窗,规划建设国际人才城;针对户籍、永久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的瓶颈,推出便利化举措,让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实行人才公寓制度,5年内将新建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流服务。

五、推进服务创新,营造转型升级新环境

市场经济下,环境就是“气候”,企业就是“候鸟”。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赢得投资者青睐,转型升级才有持续不断的“活水”。合肥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改进机构设置,构建要素集聚、氛围活跃、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清单化服务。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0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72%),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建立“3+2”清单制度(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权责清单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公共服务清单确定81个市直部门服务事项1589项,涉企收费清单仅保留77项,年减轻企业负担12.3亿元,中介服务清单精简率达19.5%。推进标准化服务。除涉密审批事项外,将列入行政审批目录的权力事项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受理审批。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已制定715项行政服务标准,开发行政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矩阵追溯图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时办理、限时办结”的并联办理模块,实现行政服务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考核。推进大数据服务。成立全国首批数据资源管理局,构建“一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局(数据资源局)、一公司(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两平台(大数据研究院创新平台和战略合作办协同平台)”的数据资源管理体制。通过对政务、民生、产业等领域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与开放共享,提升数据资源利用价值,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资源服务和信息化服务。

猜你喜欢
人才服务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