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盈丽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根本观点,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对于“实事求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探求,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东汉时期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因时代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蕴和科学哲理,陈云将其概括为:“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1]并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著名的“十五字方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对于实事求是“求什么”的基本回答,“交换、反复、比较”是他对于实事求是“如何求”的重要解答。这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2]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使党和国家事业惨遭挫折的时期,陈云作为党的历史上早期“左”倾路线的认真贯彻者,由“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灾难使他深刻认识到:主观犯错误主要是 “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现实可能性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3]造成的。要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实事求是”是基本前提,“有错必纠”是重要保证。在实践探索中“善于发现错误、大胆指出错误、敢于纠正错误”正是陈云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风范的体现,这是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他践行“实事求是”的重要途径。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严重扰乱的社会关系调整过来,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在冤假错案堆积如山的年代里,陈云“对于明辨‘文化大革命’中的是非,推动纠正冤假错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充分肯定”。[4]
首先,陈云认为对于冤假错案的处理必须做到“不唯上”——不论是谁批示过,错误的就要纠正。建国初期,在党内长期从事对敌隐蔽斗争工作的潘汉年同志因受高饶反党事件的影响而被定上“内奸”的罪名。担任过隐蔽战线工作领导职务的陈云十分了解潘汉年的为人和对党的忠诚,于是对此罪名首先发问:“潘汉年如果真的叛变了,上海党的组织(刘晓那一摊人)他统统知道,为什么没有被捕,还能保持下来?”[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凭着“潘汉年案不翻我死不瞑目”的坚毅决心,积极促成了此案的复查工作。在案件的复查过程中,陈云认为搜集历史资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在他和相关部门同志的努力下,1982年8月中纪委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证明“潘并未投敌出卖组织或某一个同志”,[6]潘汉年冤案终于得以平反。
其次,陈云认为对于冤假错案的平反必须坚持“只唯实”——无论新案旧案,只要是错案就必须全部纠正。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定性的领导人不在少数,其中刘少奇案件就是那时轰动全国的最大历史冤案。但是为刘少奇平反却是极其不易的一件事,毕竟刘少奇的案子是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亲自敲定的。党内的各种否定声和阻碍因素使得此案的平反进程举步维艰,此时陈云坚持无论案件多么复杂,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并将案件看做 “党和国家的事情”进行了特别批示:“中央常委各同志已传阅完毕,中央办公厅应正式通知中组部、中纪委合作查清刘少奇一案。”[7]在邓小平同志的坚定支持下,刘少奇冤案艰难启动,案件复查小组对当年强加于刘少奇的罪名进行了逐条甄别、重新调查,最终判定这件冤案是“四人帮”随便栽赃定性的行为,恢复了刘少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名誉。
在适当的时机让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可谓是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关键性步骤,陈云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毕竟邓小平被打倒是与“天安门事件”直接相关的,在党中央采取“回避”态度和坚持“两个凡是”的情况下,敢于突破政治禁区,大胆提出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无关是他对“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精神的践行,是他对“实事求是”立场的毫不动摇。
随着“拨乱反正”帷幕的正式拉开,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尽早恢复邓小平在党内的一切职务成为这一时期全国上下的一致心愿。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曾多次建议要赶快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恢复他原来的职务,但都因为时机不成熟而被一拖再拖。1977年3月10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陈云不顾压力,敢于突破不要在会上提敏感问题的禁忌,大胆提出“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无关的。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8]这无疑为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9]创造了有利条件。终于在“粉碎四人帮”9个月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和历史经验使邓小平同志意识到,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自我纠正、继续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胜利向前的重要保证,尽快破除“两个凡是”方针的政治阻碍,有助于尽快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客观求是地看待错误,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内容之一。粉碎“四人帮”以后,党面临着清理“左”倾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毛泽东晚年错误和历史功过进行评价。“交换、反复、比较”则是陈云评价毛泽东功过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10]则是陈云对其功过做出的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首先,用“交换”的眼光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功绩。陈云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前,坚持将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的决定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必须正确全面地概括毛泽东同志的贡献和功绩,坚定维护其历史地位。“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我们党很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11]陈云还进一步慎重听取了彭真、邓力群等老同志对于毛泽东的全面分析,他十分认同彭真对于评价历史人物“要根据或参考历史的客观,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即历史的客观,来评论过去的人和事”[12]的论断。可见,听取和交换党内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意见,是陈云力求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重要体现。
其次,用“比较、反复”的原则对待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毕竟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13]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缺点,与其一生伟大的革命功勋相比是局部性的,宜用唯物史观做出历史分析,上下左右比较、反复考虑再做决定是必要的。1977年9月28日,陈云为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特写《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他指出“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克思列宁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14]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须坚持。这一观点为推动党内外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做了重大贡献。
总之,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是非功过,陈云强调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搞个人崇拜;必须要准确、清楚、一锤子敲定,要作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结论,要从党、国家、人民的立场,从世界的角度来评价。
陈云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处理若干重大历史问题成功地把人们的目光和注意力从历史的恩恩怨怨中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只唯实”的唯物主义精神为拨乱反正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敢为先”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同样功不可没:他“积极支持和推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并以自己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15]可谓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
从1978年陈云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起,到1986年他退到中顾委工作,陈云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工作原则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多次强调“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此后,陈云关于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论断都是围绕“实事求是”展开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陈云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50年代计划经济的利弊基础上做出的突破和改革,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的最初表述。”[16]
首先,陈云从“实事”出发并没有否认计划经济的积极作用。他指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忽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才是“求是”的基础。他认为“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17]是目前计划经济体制首要的弊端,这是对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原理的死板硬套、是违背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所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一经济主张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先导。其次,陈云率先提出了“计划经济可以包括市场调节”的经济主张。他认为二者的关系就如同“鸟与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他飞,但只能让他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18]计划指导是搞活市场经济的前提,但是计划的范围是要从实际出发的,即“‘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经济活动不一定限于一个省、一个地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也可以跨省跨地区,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 ”。[19]他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者辩证互动为抓手,解决了单一计划经济指导的弊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根据“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20]基本国情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出身于农村的陈云不仅是多次进行农村调查的务实者,还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开拓者,为切实解决农村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长期重视调查研究的陈云认为,农村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的束缚,“政策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其他的措施再多,农业生产也上不去。”[21]针对“是否支持农业包产到户”的问题上,陈云做出了符合农村当时实际、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决策——支持包产到户,这也是他“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构想在农村政策上的体现和应用。1962年安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包产到户的实验,毛泽东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22]面对此批评,陈云实事求是地向毛泽东阐述到:“说分田单干,我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23]当时最迅速的农业增产方法也因此得到保留。1978年12月,在明文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情况下,安徽等地已经开始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难题。在这一关键时刻,陈云说:“我担负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务,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此事既然看准了,找到了办法,提与不提,变与不变,关系党的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怎能延误时机!”[24]这一“我双手赞成”的伟大决定为之后的农村改革的大势指明了方向。后来,历史也充分证明陈云的果断支持是正确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改善。”[25]这正是陈云奉行“实事求是”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作为党内较早主张对外开放的领导人之一,陈云提出的许多重要言论和政策主张都具有前瞻性和务实性。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经贸关系拓展时期,还是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陈云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始终都是立足本国客观实际,旨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这也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开展对外开放工作上的又一体现。
1974年初,在毛泽东的大力支持下,陈云开始协助周恩来抓对外贸易工作,推动实施“四三方案”。面对我国百分之七十五的对外贸易是面向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陈云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对国外资本主义的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26]与资本主义打交道必须实实在在地研究资本主义,“这样做,归根结底是为了加快国家的工业建设。”[27]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陈云提出的众多关于研究国际市场价格和如何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等独特的政策,开起了对外贸易的先声。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开始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建筑师”的身份,协助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铺路者和奠基人的作用。他率先提出的“对外开放不一定都是人家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可以到人家那里去”[28]的建议,是我国最早的“走出去”战略的思想源头。在陈云眼里,立足现实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不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他多次强调引进外资和项目 “不盲目”,“不盲目”的前提基础就是搞清基本国情、吃透基本国情,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现有生产的技术结构、设备状况和能力水平等,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不要盲目从事或重复引进。这些思想都体现了陈云既务实又开放的唯物辩证主义精神。
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不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还是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9]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指导。陈云处理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不仅在改革开放初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也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方法启示。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改革开放,成为新时代成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动力。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对“如何找准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如何改革、如何开放、改革什么、开放什么”等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建立在研判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这也是对 “实事求是”精神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是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历史新坐标。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来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威力和功用:我们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由经济面临崩溃的 “欠发展国家”转变为 “最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由沿海沿边的“局部开放”转变为“一带一路”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由“徘徊在世界边缘”跻身为“世界舞台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前景是乐观的,极大改变中国面貌、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改革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过程中必然遇到诸多挑战。这些“实事”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只唯实”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具体的中国情况出发,抓住中国的特点”历来是陈云改革思想中的一大亮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情意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集中、最现实体现。”[30]正确认识和判析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实事求是地探索发展规律、制定正确方针路线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当前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把握住基本国情国力,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来的经验教训,客观、正确地认识基本国情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才能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对外开放的紧迫性和正确性。
对于工作求真求实、脚踏实地,一直是陈云同志毕生的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陈云积极稳妥思想的直接体现,他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一方面试验研究要敢想敢说敢做;另一方面,具体做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摸着石头过河”[31]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32]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立足于稳妥地探索实践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诸多“无人区”“深水区”,遇到的顽瘴固疾更加难以突破,啃硬骨头和涉险滩的任务更显艰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难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必然意味着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障碍和阻力。因此,必须向陈云同志学习处理好改革进程和风险防控二者的关系,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
一方面要学习陈云 “大胆探索”的魄力和决心,解决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毕竟搞改革不可能不冒点风险的,“大胆探索”决定了敢不敢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方向,面对矛盾重重、困难重重决不能束手束脚、畏首畏尾,而是要以过人的胆识、强大的政治勇气去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另一方面要学习陈云“稳步前进”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好如何继续深化改革的方法问题。胆子大不代表蛮干,而是要稳扎稳打。陈云的这一思想与邓小平在“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认识上是一致的,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33]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已经取得的有益成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正确的要继续坚持,错误的抓紧纠正,保证改革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包括对内改革深化,对外开放的深化也是应有之义”。[34]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领域出现的新格局,学习陈云同志对于对外开放问题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说是新时代新格局的必然之举。作为一个有前瞻性思维的战略家,他大力提倡的对外开放要 “走出去”,要“发展劳务出口”等主张都极具预见性和正确性,与当下的对外开放要以积极的姿态和开阔的眼光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如出一辙。
2018年是极具伟大意义的重要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大决策部署5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历时提出5周年。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也逐渐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发展为更宽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可以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35]尤其是新时代全面开放的现实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的合作项目实现了在整体开放水平、开放质量、开放领域的跨越式提升。可以说从1978年沿海地区开放的探索开始到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国“涉险滩”“啃硬骨头”,创造出一个接一个世界奇迹的有利思想指引。
总而言之,“实事求是”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动力。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历程终究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烙印,未来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也将是从辉煌走向辉煌的时代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