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国
(肥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徽 肥东 2316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就是要振兴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以肥东县为例,肥东农村文化的兴起迫切需要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把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和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1.文化资源挖掘乏力。一方面,一部分文化遗产还是维持性保护、粗糙性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及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利用促保护的理念和方式有待转变。另一方面,肥东境内的古迹、遗存较多,共有文物点650处,各级文保单位67处,但大多为单体,散落乡村之间,未连成片,保护难度较大,利用无人问津。
2.文化产业十分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发展水平低,农村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特色不突出,核心竞争力弱。文化企业盈利能力较弱,除传统文化产业如印刷业、文娱产业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外,其他产业如电影产业等都处于亏损状态,桥头集蓝山湾国际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小镇投入巨资,但从目前来看,收效不理想。
3.文化人才极度匮乏。目前,肥东县基层文化专干缺乏,乡镇综合文化站中,专职的年老体弱,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工作能力较强的往往身兼数职,投入文化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农村严重短缺的还有文化产业的经营人、经纪人、策划人、制作人和经纪中介机构的负责人,文化产业链需要优秀项目的“领军人物”来统筹管理。
4.文化消费有待引导。供给农村文化产品质量与水准不高,产品单一。同时,农民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不高,有的对文化艺术不懂欣赏,有的对“三俗”产品感兴趣,文化消费行为和观念需要提升引导。
1.多元化推进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已成片的文化遗产可依托丰富的资源,按照保护性利用的原则,打造新业态,开展多种艺术和展览活动。对零散的文化资源要串珠成链、扩点成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隔离、零散的资源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系统,满足都市人休闲和养生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目前,肥东县有非遗项目20项,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七类。对部分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要大力推广,如石塘“驴巴”,撮镇公和堂“狮子头”等非遗项目。对有市场潜力的如牛家海剪纸等项目,要挖掘其文化价值,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3.突出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挖掘历史文化品牌,包公镇可打“包公牌”、八斗镇可打“曹植牌”、陈集镇可打“吴复牌”、张集乡可打“牡丹牌”。打造区域性文化品牌,牌坊乡可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示范区”基础上,擦亮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品牌。打造农耕文化品牌,如众兴乡发展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花样小乡”。
4.培育农村演艺市场。目前,肥东县在文化部门注册的民营院团有32家,以演艺产业为突破口,发展适合农村的演艺文化市场,把农村“文化蛋糕”做大。通过文化产品的长久供给和政府的合理补贴,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效率,有效培育农村文化消费习惯。
5.培育良好的产业环境。一要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乡村风貌、文化底蕴、创意元素,打造风貌多样的文化田园综合体。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合肥刚刚出台的 《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三要加强监测服务,建立文化产业服务监测平台。
6.强化文化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引进急需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急需的文化专业人才;二是努力提升现有文化人才能力水平,提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三是理顺乡镇文化管理体制,由乡镇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实行双重管理;四是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重点培育和扶持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和民间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