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

2018-02-06 06:13靳玉军罗春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 靳玉军 罗春艺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问题,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话语为中介的实践活动。作为承载社会主导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互动的语言符号系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愈益明显,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式微,严重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分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路径,对于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和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种类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反映、描述、解释和建构现实关系的符号系统,是话语发出者与青年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和载体。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分析,必须把握其内在规定性,这是探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困境和现实路径的重要前提。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年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也自然反映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时代的发声筒和传感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化而改变其内容和形式。总体来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时代性,就是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形势,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求、回应时代问题。具体而言,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创性话语,是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全新的、创造性的。另一方面是发展性话语,是指在已有话语的基础上赋予其新解释、新意义。无论是原创性话语还是发展性话语,只有符合时代要求、传递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这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有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实践中要依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相关内容,体现时代精神,彰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时代性。

(二)具有鲜明的对象特征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具有鲜明的对象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要符合和体现青年这一特定对象的特征、特点、特性,而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话语层面上。《规划》中将青年的年龄划定在14—35周岁,说明青年不同于少年、中年、老年,有属于青年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他们充满朝气,精力旺盛;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创造力强,追求成功和荣誉的欲望高。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要适应青年的这些特点,只有把握话语对象的特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才能有效。

(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活动运行的载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其生成、选择、表达、传播等过程中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其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彰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为了在青年群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青年在此过程中形成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样才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本质要求。可以说,意识形态性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最核心的内在规定性。只有坚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性,才能正确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困境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予高度关注,极大地推进了话语体系的建构。但在整体良好的局面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面临着许多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话语理念的“缺位”、话语内容的“越位”、话语方式的“错位”三个方面。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缺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在整体上指挥着话语生成、表达、传播、转换等环节,对于保障和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部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没有被置于应有的位置,出现了话语理念 “缺位”的现象。

一是顶层理念的“缺位”。具体来说,部分话语发出者没有准确把握青年的关键作用,没有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层面来看待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性。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2]。习近平也强调,“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3]。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方向标、晴雨表、感应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时代要求的体现。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话语发出者却没有准确定位青年的重要作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青年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角度进行有力反击,未能显示出中国特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势。这种现状直接造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仅仅停留在一般话语层面,出现了为话语而话语的倾向。

二是合力理念的“缺位”。换言之,部分话语发出者缺乏整合不同类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话语发出者往往是在整体意义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把握,没有对青年类型进行具体细分,造成不同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话语发出者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和关注较多,相对形成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对于军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求相对规范,较为重视,但沿用传统话语较多,创新意识不足;对于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和关注较少,有的直接沿用传统的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而没有形成青年话语,缺乏正确的话语合力理念。

三是青年成长规律理念的“缺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对象是青年,因而合理有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遵循青年发展规律,满足青年发展需要。但在实际生活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往往是一种模式化、僵硬化、命令式的话语表达,话语仍停留在“我只管说,不管你听不听”的霸道状态,话语没有凸显青年特色,没有关注青年的成长需要,缺乏对象意识。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越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具体使用的语言表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政策话语与生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与非意识形态话语。不同类型的话语内容要根据对象、情境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和确定。但是,在实际活动中,话语发出者没有对其进行很好区分,常常交叉混合使用,越过了话语自身功能的范围,造成了内容“越位”的困境。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越位”有多种情况,在此主要分析四种类型。

一是教材话语“越位”,照搬为教学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青年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接收着来自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向青年大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本应是话语发出者通过教学活动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信息传递、情感共鸣、价值观确立的平台,但现实中部分高校话语发出者却常常使教材话语“越位”,将其照搬到教学话语中使用。话语发出者没有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使用话语内容,没有认真分析不同话语内容的内在规定性,再加上不同话语发出者在理解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把文本型的静态教材话语直接作为动态的教学话语使用。由此,高校课堂中常常出现话语发出者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精神、缺乏参与的兴趣、“老师上面说,学生下面玩”的窘境,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二是理论话语“越位”,照搬为实践话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对于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性、学术性十分重要,但它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不能无限复制和循环使用。在现实中,部分话语发出者往往不能结合实际境遇,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原封不动地搬到实践中去,使话语听起来文绉绉,理解起来飘乎乎,落不了地,使青年缺乏真实体验。这种“越位”直接降低了青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话语脱离青年的实际,实效性自然也就强不了。

三是意识形态话语“越位”,覆盖了非意识形态话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话语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载体。而非意识形态话语是帮助青年形成一个社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力、理念等的中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实现良好发展,不能一味追求意识形态性的彰显,而不顾非意识形态性的体现。但在现实中恰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部分话语发出者只注重通过话语信息的传递,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用大理论、讲大道理、喊大口号,忽视了非意识形态性话语运用,使青年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而并不关心青年的需要和发展,这样容易诱发青年产生反感情绪,甚至抵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大大弱化和消解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四是现实话语“越位”,照搬为网络话语。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贴吧等信息传递方式在青年中广泛使用,成为青年了解世界、接受信息、表达意愿的重要途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具有网络时代赋予的实时性、生动性、平民性、及时性等特点,使青年的使用需求迅速扩张。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由于话语发出者对于网络环境的不适应、网络虚拟环境带来的身份挑战等原因,常常出现直接将现实话语挪用到网络中使用,并未结合网络实际对话语内容进行转换、调整、整合,没有形成适合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话语,出现了“话语发出者在网络外自说自话,青年在网络内我行我素”的现象。当前,虽然各级部门为了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了许多网站平台,但这些平台的影响力却十分有限。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错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话语进行表达、解释、阐述、交流、沟通的方式,是青年接触话语信息的途径。而在现实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式,进而出现“错位”现象。灌输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些误解,灌输被贴上了简单、粗暴、命令等标签。具体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错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简单直接灌输与多维沟通“错位”。正确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应该符合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特点,契合社会环境,形成话语方式与话语内容、话语发出者与话语接受者等要素之间的合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多是采取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命令式的灌输方式,不注重与话语接受者之间的沟通,话语内容、话语语境没有结合青年实际,没有采用青年喜欢的方式进行话语信息传递,造成简单灌输方式“霸占”话语阵地、而多维的沟通方式无法运用的窘境。

二是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错位”。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完全有能力与话语发出者进行一种平等的、交流式的沟通。但在实际中,话语发出者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单刀直入,忽视青年接受主体的地位,用单向灌输代替双向交流,只注重单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递给青年,而不注重青年的反应,未形成与青年的情感互动,甚至常常出现“无交流、零对话”的状况。这种“错位”使得话语发出者的信息没能有效传递给青年,导致信息流失。

三是注重集体灌输,忽视关注个人需求,出现对接“错位”。青年既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具有整体性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具有独特性。在群体性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发出者常常只关注群体的共性,而忽视群体中具体青年的独特性,以至于一些青年没有被关注、需求没有被满足,进而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没有覆盖到全体教育对象,没有形成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良性循环。

四是现实的静态灌输与网络的动态对话“错位”。网络空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话语发出者对青年进行话语信息传递时,往往是在现实空间中直接将话语信息静态地呈现给青年,而没有注重在网络空间中对青年进行话语信息传递。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也往往是把话语信息静态地传递给青年,而没有结合网络空间的特性进行传递方式的调整,因此常常造成话语发出者在网络空间中设置议题的能力弱、话语方式传统、青年接受意愿低等困境。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路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良好发展需要在透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坚持“时、度、效”的原则,针对其话语理念的“缺位”进行“补位”,针对话语内容的“越位”进行“定位”,针对话语方式的“错位”进行“归位”,具体来看就是要注重时代,促成话语理念更新;注重力度,实现话语内容科学整合;注重效果,推进话语方式创新。

(一)注重时代,形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科学理念的 “补位”

理念问题关系着方向、旗帜、发展预期水平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立场问题。而“立场问题、思想感情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4]。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否合理和科学,影响着整个话语活动的效果及价值。针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缺乏顶层理念、合力理念、青年成长规律理念等现实困境,树立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话语理念显得格外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这段话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由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由“缺位”到科学理念的“补位”,要坚持“时”的原则。

一是重视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作用,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层级,话语发出者可以分为国家、社会、个体等不同层面的主体。对于国家层面的话语发出者,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明确青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会议、文件明确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等,从整体上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高度,为具体的话语实践活动提供方向和行动指南。社会层面的话语发出者则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组织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对组织内部的青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递输送,将青年放在整个组织运行的关键位置,发挥其主心骨、顶梁柱的作用。因此,社会组织需要明确青年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程度与组织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为凝练组织内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理念提供方向指引。个体层面的话语发出者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要在把握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青年群体、话语语境等,形成符合生活实际、青年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二是形成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合力意识,构建不同类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青年群体有许多类型,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特点。因此,话语发出者既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其话语,也要细分不同类型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构建有总有分、有上有下、有高有低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于青年大学生,要结合他们所在学校、社会、家庭的环境形成有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军队青年,既要从国家使命、军人精神等角度生成话语,也要创新属于军队青年这一群体的话语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特殊性;对于企业青年,要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其话语中,促进个人、企业、社会的同向发展;对于农村青年,则是要从职业意识、个人能力等方面入手,形成农村青年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的话语。

三是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形成新时代科学合理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6]。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属于这一阶段的特征特性。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需要根据青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创造并使用符合青年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此,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把握青年成长发展规律,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传播、转换等的规律,从机制角度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予以适当的规定,使之正规化、常态化。

(二)注重力度,找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内容的“定位”

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越位”困境,应该注重“度”的原则,正确区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广度、深度、力度,实现话语内容的准确“定位”,进而提升整个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实现由“越位”到“定位”的转变。具体而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有效“定位”主要体现在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与非意识形态话语、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之间,既要划清界限、明晰责权,又要交流借鉴、创新发展。

一是明晰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界限与职责,准确定位二者的使用范围,同时推动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表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体内容的文本,形成的是一种正规的、静态的、相对权威的教材话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并不是要把教材话语不断重复,而是要依托于教学话语推动整个活动的开展。不能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话语等同于教学话语,更不能“越位”使用,同时还要促进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并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形成鲜活的、生动的、实践的教学话语。

二是明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界限,有效实现二者的相互转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对于提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深度十分必要。因此要加大对理论话语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炼创新,形成新话语。同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要依托于现实实践活动,体现实践性特点。因此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教学实际等,总结、整合、升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让青年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此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之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相互转化,既要增强实践话语的理论把控性,也要提升理论话语的现实指导性。

三是明晰意识形态话语和非意识形态话语的界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意识形态性,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背后的国家意志和旗帜颜色,同时也有非意识形态内容,立足青年本身,促进青年提升完善自我。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与非意识形态话语的综合使用,既要满足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要满足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是明晰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的界限,重点建设网络话语。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具有不同特点,其青年存在的状态也有差异。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话语和网络话语要适用于不同语境,不能盲目使用。现实话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网络话语要凸显网络的实时性、生动性、及时性等特点,结合青年需求和喜好,形成风格鲜明的网络话语。同时,话语发出者是整个话语实践的组织者,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主动适应和把握网络媒介,学习并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递;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传达富有青年特色的网络话语,提高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效果,促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合理方式的“归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选择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年对话语的接受程度。因此,有效的话语方式需要注重“效”,体现实效性。在实际活动中,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由“错位”到“归位”,需要坚持继承转化原则和创新原则。

一是坚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继承转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积累了众多有效的、实用的话语方式,在话语生成、表达、传播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话语发出者要坚持继承转化原则,结合时代要求和青年特点,实现话语方式的整合提升。(1)话语发出者与青年之间要实现多维沟通。多维沟通的方式是针对简单灌输方式而存在的,要根据青年实际、生活实际与青年沟通,同时还要与话语内容、话语语境等要素之间形成合力,保障话语作用的同向性。(2)话语发出者与青年之间要实现双向交流。这种方式针对的是单向灌输方式。话语发出者要综合考虑青年的主动性、能动性、兴趣爱好等要素,进行有针对、有互动、有内容的双向交流,而不是将话语信息冷冰冰地传递给青年。在整个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语发出者要十分注意树立平等对话意识。(3)话语发出者与青年之间要实现网络对话。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网络。当下中国的网民数量十分庞大,青年群体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层面,或者虽然进入网络但却只是做做样子,要深入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形成网络空间下有青年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此,需要话语发出者提升对网络媒介的把控能力和在网络空间中设置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媒体对现实和网络事件的解读,正确引导青年,帮助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同时,话语发出者也需要时时关注网络中青年的动态,分析青年的现实状况,实现与青年的网络对话。

二是坚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原则。(1)话语方式要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新。这种方式创新需要话语发出者对原有话语方式进行总结梳理,实现重组整合,根据当下实际情况进行创新。(2)话语方式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阶级社会而存在,中国有,外国也有,国内国外都在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话语发出者要注重开展国际间的横向比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吸纳和借鉴国外优秀的话语方式为我所用。(3)话语方式要实现原始创新。相对而言,原始创新是其中最难的一种创新。需要话语发出者立足实际、立足青年,不断积累,树立创新意识,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载《人民日报》,2017年4月14日。

[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

[4]《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4年3月1日。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