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献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北京 100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执政党的政治制度安排中,中国共青团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共青团需要在哪些方面为党的事业发展助力,既有执政党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又有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家战略展开的新调整。而观察这一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共青团的相关论述无疑是一个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之一[1]。1978年中国共产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逐渐回归常态并开始迈向现代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功能再度凸显出来。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部署全面工作时,总是要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独特作用,并且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战略任务的转移以及社会问题的衍生,对群团组织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实际上,这是改革开放语境下不断加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开始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有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优良传统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逐渐恢复,社会生活也在恢复常态。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开放搞活,国家权力退出本属社会的部分领域,给社会以更多的自主空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放权让利、自负盈亏的企业承包制,莫不如此。于是,经济建设和个人利益重新被肯定和认同,资本与劳动力开始活跃,人民群众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作为党联系广大群众的传统纽带,人民团体如不及时跟进,就有可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他们作为最先感触时代变迁的人群,思想活跃、行动不羁,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辨析上,非常需要来自顶层的宏观引导。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第六部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第三节(“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强调:“必须大大加强党在工会中的工作,使工会成为联结党和工人群众的强大纽带……党要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支持它按照青年的特点进行工作,使它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妇联应当成为代表妇女利益,保护和教育妇女,保护和教育儿童的有权威的群众团体。”[2]这里,虽然同是要求人民团体要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对工会的要求是当好“联结”纽带;对妇联的要求侧重于“保护和教育”所联系对象;对共青团的要求则更彰显政治性,强调“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团与党更强的政治联结。十二大报告在第三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3]换言之,就是在每一个政治人的心目中,但凡作表率、提要求时,党团员常常是相提并论的,其中的政治联结不言而喻。
此外,中共十二大报告还对改革开放之初的青年状况作了总体描述,肯定“绝大部分青年的政治本质是好的”,“他们是各项建设事业中最活跃的力量”,同时指出“青年工作的状况还落后于现实生活的要求”[4]。报告在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提出“三个首先”:一是“共产党员应当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二是首先在“干部和青年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加强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三是在今后五年内,“努力实现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5]。由此足见执政党明察对青年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价值观引领的极端重要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重新把党与共青团的关系列为专章,强调了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地位,规定了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书记,是党员的,都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这将有利于密切党同共青团的关系,帮助共青团组织领导人的成熟。”[6]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同年12月,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就通过《学习整党文件,提高团的战斗力的决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党与团的政治活动前后相继,依然是“助手和后备军”的逻辑必然。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实践,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十三大还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报告第五部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节(“实行党政分开”)中,讲了一个宏观原则,即党“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7];接着在第六节(“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若干制度”)中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历来是党和政府联系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理顺党和行政组织同群众团体的关系,使各群众团体能够按照各自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能够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群众的具体利益。群众团体也要改革组织制度,转变活动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克服‘官’气和行政化倾向,赢得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信任。”[8]在报告的结尾部分,专列一段肯定青年的作用:“党和人民总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中华民族的振兴,美好未来的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归根到底,要靠广大青年继往开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9]
由此可以看出,首先,十三大召开的重大背景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使我们领导层更年轻化一些。”[10]所以,有关工会、共青团、妇联作用的发挥要放在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来论述。其次,除了继续强调“桥梁和纽带”作用之外,又明确提出了“表达和维护”具体利益问题,这是让政治回归社会的逻辑使然。再次,较为明确地提出群众团体改革的命题,并细化为具体要求。也可以说,只有落实好“改革组织制度,转变活动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克服‘官’气和行政化倾向”这些措施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桥梁和纽带”与“表达和维护”功能。最后,把党对青年的希望和要求作为专段来论述,字数虽然不多,但意义却重大而深远,尤其是在大学生对社会的焦灼情绪由潜性向显性转化的情形之下。
十三大之后,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工会、共青团、妇联相继启动了改革议程。1988年《全国妇联体制改革的设想》《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相继出台。此次共青团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团的性质,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而不是改变团的性质;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团的社会职能,而不是改变团的任务;是为了理顺党团关系,而不是摆脱党的领导。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中共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中发[1989]12号),再次强调了人民团体对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引领和利益维护,强调人民团体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并要使之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这一时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国家主体性开始显现,在新的政治时空方位中,团与政党的关系需要理顺,团与国家关系的命题开始被提出。同时,组织与个体之间的政治联结开始受到来自社会利益联结的冲击,社会发展空间的扩大造成个人对单位资源的依附性减弱,青年开始密集流动,团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重构团与青年的关系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共青团遵循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建构的逻辑,在执政党的统一部署下走上了改革之路,开始突破传统青年工作的思维定式,探索与社会连接、与青少年连接的新形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1992年1-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廓清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第四部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肯定了青年的历史作用:“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进而对共青团提出要求:“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11]接着,在第三节(“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中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2]之前在第二部分论述到精神文明建设时,特别强调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身心的毒害,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3]。
在1992年这样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年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意义极为重大。在政治领域,针对前一时期政治风波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四大报告重申“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发挥好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传统功能,对于共青团来讲,更要教育广大青年,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只不过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求共青团倾力创新工作方法。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同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在此后的实践中,共青团主要致力于两重关系的调适:一是共青团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共青团与原子化青年的关系。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两个重要的创意:即通过开展青年技能培养、促进青年就业以及青年文明号的开发来调节共青团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行动等项目来整合原子化青年。为此,团中央专门设立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在社会各方利益调整过程中促进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实现。
经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5年实践,社会成员结社更为自由、流动更为频繁,民间组织大量涌现,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格局开始出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明确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报告的第六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第一节(“健全民主制度”)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4]这是放在宗教政策、侨务政策之后论述的。在报告的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再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15]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之后,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有所呼应。1992年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再次重新启动,只不过“党政分开”问题已不再是改革的重点。十五大党的决策层确立了“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16]的政治理念。因此,十五大报告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功能发挥列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部分进行论述。当然,同之前一样,共青团的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1998年6月共青团十四大召开,会议主题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随后,共青团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这些都是注重共青团整体性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共青团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等方面探索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显著。
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国家建构进入新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开始加剧,市场经济持续深化,多样化消费促进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发展,互联网开辟了广阔的公共空间和私人场域,各类新兴社会群体快速成长,民间组织展示出勃发的社会动力。而且,继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3年之后,中美撞机事件再次点燃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党的执政环境和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部署了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战略任务。报告的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三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调,“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第十部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五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又特别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7]在报告的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再次得到强调和重视。
十六大报告科学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8]基于此,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正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迁。相应地,中国共青团需要围绕党的新的战略与策略创新自身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比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共青团与国家的关系提出新要求。2003年7月,团十五大通过的团章,增添了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这既有利于共青团进一步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好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又如,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之后,同执政党一样,共青团的工作思路和策略也需要进行新的调适:一是如何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团青关系,二是如何构建团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关系,三是如何在有效服务中实现思想引导。
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成为全党共识和战略选择。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奋斗历程进行了精辟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的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节(“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19]在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又特别强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力量整合、动员工作,主要是靠共青团组织来承担。报告在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指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1]等,都与共青团工作密切相关。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2008年6月召开的共青团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团的根本职责:“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2],并且从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以及推进团的自身建设等方面部署了工作。此后的一个时期,共青团按照党中央“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23]的要求,努力尝试把服务党的事业与服务青年群众有机统一起来。
依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中国必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执政党准确地把握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阐述,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其中,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二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4]其中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指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工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2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报告在结尾列专段寄厚望于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6]
为了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青团与其他群团组织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又一次走上改革之路。2015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下发,特别是同年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团中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系统谋划改革思路,起草形成团中央改革方案;2016年团中央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团中央以此为主要抓手,逐项细化分解方案内容,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节奏不断加快;2017年1月,共青团十七届六中全会把该年定为改革攻坚之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正式印发后,团中央召开“改革攻坚,从严治团”干部会议,要求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协调、督促职责;9月,共青团改革攻坚专题研讨班在北京开班,学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8月22日对群团改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8月26日群团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并结合两年来共青团改革工作实践,充分交流认识、互相启发思考,聚焦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梳理工作进展、分享经验做法,对共青团改革攻坚进行了再思考再动员再部署,加快推动改革向地市、县延伸。
为了进一步推动“政党—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执政党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2017年11月,中共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对中国发展所处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报告在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第八节(“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指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27]在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专门提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在报告结尾处又特意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场空前伟大、空前深刻、空前持久的社会革命,只能由无私无畏、富有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执政党必须以自身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进入攻坚阶段的共青团改革,实际上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身革命。面对新时代、新矛盾和执政党的新要求,共青团要敏于识变、善于应变、敢于求变,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坚定不移地把共青团改革进行到底,把各级团组织打造成广大青年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青年之家”。
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论述群团作用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以10年(两次党代会)为一个基本单元,根据党的战略任务、奋斗目标对群团功能提出要求:从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到参与政治体制改革,从表达维护群众利益到民主参与国家社会事务,从改革完善领导与执政方式的高度到扩大人民民主的高度,从发挥社会联系功能到加强政治引导功能。新形势下,要不断深度开发群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使之形成有机互动。
第二,党代会报告在阐述群团组织功能时,基本都是工会、共青团、妇联并列,强调群团组织的整体性功能。但涉及具体工作领域,也有分别强调。如党的十二大报告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各写一段;十六大报告中论及非公党建时,专门强调“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在执政党视野里,工会、共青团、妇联应该是群团组织中的第一方阵或“三驾马车”,既联合作战,又各有特点。
第三,历次党代会报告均无一例外地对工青妇群团组织进行论述,与党的政治工作、党的建设一起部署,表明党始终把工青妇视为最为密切的外围组织,群团组织的发展需要党的领导,同时又体现了“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一贯原则。诚如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党的群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29]
第四,细数改革开放40年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对共青团政治属性的凸显。其实,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讲过:“党是搞什么的?工会是搞什么的?共青团是搞什么的?妇联是搞什么的?还不都是做政治工作的?”[30]工会、妇联是这样,共青团尤为如此。从“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的并列,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任务的重申;从重视在青年中发展党员的要求,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发挥,共青团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必须一以贯之。
第五,党代会在论述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总是突出强调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在论述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时,又总是强调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这些都属于共青团的业务范畴,是各级团组织服务党政大局的必要举措。
第六,党的十三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专段论述青年的重要作用,对青年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十二大报告对青年的特点也有较多论述,其他几次党代会报告凡涉及青年的相关领域和政策均有明笔点出。这表明执政党始终站在事业传承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的历史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这正是共青团进一步承担好党的青年工作重要的信心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7页。
[2][3][4][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46、24、45-46、26-27页。
[6]《胡乔木同志就党章修改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载《光明日报》,1982年9月14日。
[7][8][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8、51-52页。
[1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9页。
[11][12][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6、27页。
[14][15][1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1、15页。
[17][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1、9页。
[19][20][2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7、29-30页。
[22][23]《共青团年鉴(2008)》,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24][25][2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8、44页。
[27][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5、56页。
[29]《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4页。
[3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