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的临床疗效

2018-02-05 21:56关宇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关宇

【摘 要】目的:对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7例发病时间在4.5h以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第一患者为对照组,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同期其他非溶栓药物,患者人数为48例,第二组患者选取同样发病在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的是阿替普酶药物治疗,患者人数为49例,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完成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8%,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0.83%。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阿替普酶药物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该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1-0-01

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其在神经内科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造成患者出现伤残,随着近些年的研究深入,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且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时间较短,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损伤较为严重,因此,如何对该疾病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时当前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在本文中,作者对当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阿替普酶药物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下面是具体的报道内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本次研究,其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97例发病时间在4.5h内的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其年龄集中在49岁到82岁之间,对这些患者的年龄进行平均值计算得知为63.8岁,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4例,剩下的25例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总人数为49例。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患者中的总人数为48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5例,剩下的23例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对患者的年龄进行临床数据统计得知,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的年龄为47岁,其平均年龄为60.3歲。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数据差异,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其中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和脑保护等措施,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其在临床治疗中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之外,患者还需要联合阿替普酶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其日常治疗用量为5mg,对于阿替普酶药物的使用,其采用的是静脉推注方法,将阿替普酶药物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然后将该药物注射到患者静脉中。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主要是分为三种,分别是显效、有效和无效,而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评分在0到6分的患者为轻度损伤,评分在7到22分的患者为中度损伤,评分大约22分的患者为重度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是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完成之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8%,而对照组患者仅为70.83%,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役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2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可以得知,在治疗完成之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都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面是具体的统计数据分析:

2.3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仅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不良反应,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间的不良反应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对于脑血管疾病来说,其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其中的急性脑梗死疾病以其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等使得其在脑科疾病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内出现胆固醇沉积和深层脂肪变性等,从而使得患者的脑血管中出现大量的粥样硬化板块,随着该症状的逐渐加剧,患者的脑血管腔逐渐闭塞。在脑梗死发生之后,患者脑部的梗死部位会出现一部分细胞的死亡,从而形成半暗带。在临床治疗中若能够及时对这一部分受损的脑细胞进行血液灌注,还能够对其进行挽救,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几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对于阿替普酶药物的临床治疗,其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本次研究得知,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临床治疗,其脑缺损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同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即P<0.05。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得知,对于阿替普酶药物,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的脑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患者的恢复较好,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李燕宏,刘爱东.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J]. 西南军医,2016,18(05):411-414.

李国兴.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海峡药学,2016,28(04):110-111.

梁华峰,王宏,张云霞,刘春红,余鹃.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