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观摩课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一堂成功的、具有新意的数学课,几乎都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这些处理包括对教材中教学素材的更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调整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调整和安排,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一、活用教材,提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教材虽然经过无数专家仔细研究、实验才编写成册,但它仍旧存在一些优点和不足。例如,教材设计的情境,不一定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加以变更、转化,使其变成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兴奋感,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气氛中,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天安门广场”一课,教材中提供的场景图是观察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前的英雄纪念碑,英雄纪念碑前的旗杆,要求在长安街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三者位置的变化关系。由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到过北京,教材提供的场景学生很难去想象,也没有办法去实际观察。教学时,我把教材的情境更改为:学校的教学楼,教学楼前的大树,大树前的升旗杆,这样,拉近教材与孩子们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容易理解。
二、活用教材,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7的乘法口诀”,教材的呈现是枯燥的乘法式子和乘法口诀,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记口诀,记牢口诀呢?我校的一位有多年教改经验的老师,设计了富有趣味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统计《枫桥夜泊》七言诗的字数,学生深刻的理解并牢记“七七四十九”;播放《西游记》故事,学生在故事 “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金箍棒就打”中,很自然就掌握了这一句口诀;通过统计七星瓢虫身上的黑点,把枯燥的口诀记忆转变为有趣的认知,师生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
三、活用教材,改变静态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动态的探究学习中体验数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以不同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教材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有效的动态探究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前面论述第一点的例子中,教学《观察物体》,在更换为以学校的教学楼、大树、升旗杆为观察场景后,课前我用凳子为记号,在操场确定四个观察点,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实地观察,记录观察结果,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变为动态的观察活动。上课时我再用数码相机拍下四个观察点的照片进行授课,在课堂汇报观察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各个争相恐后,很快就进入了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探究问题的意识也格外浓厚。
四、活用教材,对练习设计进行创造性改编,使练习更富有层次性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取得最佳的效果,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简单的、零散的练习进行重组,或者,对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精加工,设计几道过渡性的题目,使问题一步步深化,使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五、活用教材,注重对拓展性素材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点阵的规律》,“试一试”“练一练”共五道题目,教材以填空的形式,要求根据前四个或者五个点阵的规律,求出第四个或者第五个点阵的点的数量,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容易掌握,为培养學生的抽象思维,我在讲授每一题时,都进行拓展,第六个点阵是多少?第七个?第十个?第二十个?第n个?这样,使学生思维开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活用教材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每一名教师只有具备高超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得学生,才能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徐国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