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色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每个人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行万里路”是指人类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种知识是侧重于实践经验总结的知识。而“读万卷书”是指通过广泛的阅读去获取知识,这种知识具备理论性强、深入系统和普遍价值的特点。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何种方式更有利于我们“求知”呢?
正方
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是死读书,而是通过读不同种类的书,构建起认识人生、世界的框架。书是许许多多前人的无数种不同的生活经历的写照,它记录的知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之所以能达到现有的文明高度,靠的就是先贤对于之前时代的问题,或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永恒的问题的深度思考,具备累积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每一本书都好似作者本人的一双眼睛,读书的多少就相当于眼睛的多少,眼睛越多,观察世界的角度就越广,盲区就越少,看得就越清楚,行路就不同了,不管你走多远,也只是一双眼睛在看世界,虽然见得东西很多,但很多都是在走马观花,难以在每个方面都深入进去。
读万卷书能够更有效率、更系统的认识世界。书本上记载的都是历代文人知识的累积,相比于再亲身实践一遍前人走过的路来获取知识,读万卷书能够更有效率的获取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一本教科书就可以知道该领域几百年累积的知识。可见,读万卷书能够更快的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快的站在人类知识的前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世界。
读万卷书能够更完整的理解世界。由于现代人专业化的分工,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职业或是独特的身份之中,行万里路难以体会到其他职业、其他身份的人的感情,就像有人难以体会到军人在面对战争时既想保卫家园,又不想日夜相伴的伙伴为此失去生命的复杂情感;难以体会到医生面对病危的病人时,必须收敛起生命即将陨落的那一份战栗,镇定地拿起手术刀完成自己的手术。但是通过阅读《巴顿将军传记》,战火纷飞的场景会自然的在眼前浮现;《南丁格尔传记》则让人们了解了白衣天使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这些理解和情境的体验都是读万卷书带来的。
著名作家艾默生说过: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如同在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由此可见,在世上行的路再多,闯的再多,也不如读万卷书能够更深刻得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必须承认,真理来自于书中,来自于前人告诫后人的经验中,来自于当今社会被权威和公众承认的公理中。行万里路,无论行路前,行路中,行路后,都需要万卷书来启迪、记录、传承,读万卷书不拘泥于个人的见解,不因前路坎坷而被蒙蔽。所以,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
反方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指在实践中学习。大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提到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留下路在脚下,莫忘前行的忠告。
回顾自然科学,从猿进化到类人猿再到人类,最明显的改变便是行走的方式。从树上到地面,从弯曲到直立,双腿直立行走的出现为人类之后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在初期,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而现在是为了开阔眼界,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重温历史,李时珍通过亲身经历,尝遍百草后著称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宣传仁义儒家思想,来印证所学;居里夫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实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还有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等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盘点今日,读书虽然可以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往往在读书的同时会被作者的思维加以束缚。唯有亲自付出行动去经历,用手、用双脚、用脑,跳出书本的圈子,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实践的千分之一,同时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知,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样,读书的效果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只读书,不行路,那就永远不可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读万卷书”就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而且一个只会读书的人,缺失的不仅仅是亲身体验,更错失了多行“万里路”的契机。
综上所述,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总结陈词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概括了每个人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关系,二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不能代替“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也不能够代替“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是知识,“行万里路”是见识。知识是智慧的前提和必要,从知识走向智慧,需要万里路。知行合一,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人生才能进入较高的境界。endprint
青春期健康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