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飞
余华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然而这个“空白之心”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每个作者和读者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比如年龄、性别、经历、性格、心理、环境等)去写作和阅读作品,并长期陷入自己的经验写作和经验阅读之中,正如叶海霞显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就《栖凤坡》,而我也必然根据自己的经验解读这个文本。总体来看,这是一部男性缺席、女性主导的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最大化地呈现出以秋朵、乐意、海音子、合意为代表的四种形态的女性命运,这是其相对出色之处。
秋朵的命运是可悲可叹的,属“自我丧失型”。父亲遭遇车祸,让十八岁的秋朵不幸坠入“一个地狱般的世界”,家庭暴力,超生逃亡,小女夭折,丈夫毙命,恩人入狱,最终她只能从贵州农村出走杭州打工,后跟随满意来到皖南山区,栖息四年,终又飞离。作者似乎要把所有的苦难和所有的优点都叠加于秋朵一身,她既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又是一个勤劳善良、孝顺体贴、坚强隐忍的强者,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一不小心”改变了合意的命运。需要注意的是,秋朵在栖凤坡获得了相对的宁静,但并未获得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名分的情况下,她甘心为范家所有人付出和奉献,最终因为不愿剥夺满意为人父的权利而舍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她留下三千元钱悄然离开,与其说成全了他人,不如说成全了一个充满牺牲精神的“超我”,换言之,她为所有人而活,却独独没有为她自己而活。作者似乎在礼赞这样的牺牲,而我却不禁为这种丧失“自我”的牺牲而悲叹。
乐意的命运是可痛可怜的,属“自身难保型”。痴傻的乐意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瓷娃娃的生活,却因当家作主的奶奶一念之差,不顾秋朵的执意反对而将其嫁作人妇,孰料被男方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生下孩子便弃之如敝屣,最终死在冰冷的池塘里。乐意无力反抗家庭的权威,无法保全自身,即使是她的父亲也只能在临终时说一句“乐意她,就是饿死在家里,也比死在冰冷的水塘里强”。造成其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似乎是奶奶,然而她又何尝不是为了乐意的后半生考虑?儿子和孙女的相继死亡又何尝不会给她造成巨大的打击,留下无法弥合的创痛?作者没有再写到奶奶,似乎无法也无力控诉这种好心的罪恶。我想说的是,古往今来有多少女子因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沦为政治利害、家族利益等祭台上的牺牲品,乐意或不乐意,痴傻或非痴傻,终不免香消玉殒,仿佛可痛可怜、转瞬即逝的一抹霞光罢了。
海音子的命运是可哀可怒的,属“自甘堕落型”。作者虽然对海音子着墨不多,也只把她当作乐意的比照对象,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小人物”。辍学,打工,从一个天真的乡村少女沦为一个自甘堕落的陪酒女郎,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搡她朝自己所理想的方向背道而驰。其实是她自己迷失在1990年代以来物欲横流的现代化进程中,而与她为伴的迷路者恐怕比栖凤坡的茶叶还多。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都悄然省略了,只剩下对过去青春理想的回忆,这回忆算是对栖凤坡的旧时光的怀念,对一切误入歧途之人的凭吊吧。
合意的命运是可歌可赞的,属“自强不息型”。“合意”确实是合乎作者和读者心意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抓住得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最终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底层知识青年,成为“到世界去”的践行者,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其中重要的动力或许来自于她对于秋朵、乐意等人命运的直观,对自我命运的反思。小说最后写道那个人们口口相传却无从考证的传说,“春暖花开时节,栖凤坡上有凤来仪。百鸟之王,不负盛名。体态高贵,全身五彩斑斓,飞向高空后直入云端,其鸣叫更是响彻九霄……”,这是对那片土地的咏唱,还是对“秋朵们”的颂扬,还是对自我形象的认同?皆而有之吧。有意味的是,小说题名“栖凤坡”,意指“凤凰飞过的地方”。然而,谁是这“凤凰”呢?是从山窝里考上大学的合意,还是在苦难中浴火重生、飞来又飞去的秋朵?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在传统妇德和男权意识尚未消散的时代,在底层知识青年艰难生存的当下,所谓“凤凰”或许只是“孔雀”或“庶鸟”,抑或只能是传说吧。
毋庸讳言,《栖凤坡》秉持的还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故事、语言、结构和情感都非常平实,平实得就像山间的野茶和流水,自然,随性,当然其间也穿插着对皖南山区采茶风俗的诗意描写,这对于读惯了故事曲折、语言先锋、结构新颖、情感激荡的现代读者来说或许会有“水土不服”之感,甚至会觉得过分保守。在我看来,小说无所谓保守与否,如果能做到以细节取胜,以情理动人,實实在在就应当比华而不实更有力量。当然,就目前来看,这个小说还是不免实在有余,灵动不足。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开放性,无不洋溢着象征,换言之,都是经验性与非经验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都是向不同读者或某个读者的不同时期开放的。《栖凤坡》的经验性与确定性的一面正如上述所言,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而非经验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却付之阙如,至少没有能调动起我非经验性的思考。当然,我是以像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样的优秀之作来考量的,这或许是苛责,但至少可以表明我对叶海霞的更多期待!
责任编辑 夏 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