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阳光下的人们》写作手法

2018-02-05 16:40刘文鹏
小说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意识流象征主义人物形象

刘文鹏

摘 要: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阳光下的人们》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部小说是由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所著,被公认为是巴勒斯坦文学的里程碑。他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巴勒斯坦的社会状况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本文从介绍格桑·卡纳法尼的写作手法入手,即象征主义和意识流,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发,通过举例让大家了解到这种写作手法的同时,进而能够感受到当时巴勒斯坦人民生活的苦难,最终分析出阿拉伯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关键词:《阳光下的人们》;象征主义;意识流;人物形象

1 《阳光下的人们》相关内容介绍

1.1 作家简介

1972年7月8日,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组织偷偷的将他的车与一枚手榴弹连在一起,当他启动汽车时,将一枚手榴弹引爆,随后一同引爆了埋藏在保险杠后面的3公斤塑料炸弹,格桑·卡纳法尼与他十七岁的侄女一起身亡。

虽然格桑·卡纳法尼仅仅活了36岁,但是他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短篇小说20余部,中长篇小说4部,此外还有剧本4部以及在报纸、杂志上作出的一些散文、评论等。而其创作的主题都是围绕难民同胞的悲惨遭遇、苦难生活、觉醒、反抗和斗争等等。其小说代表作有《阳光下的人们》、《重返海法》、《给您留下什么》、《萨阿德的母亲》,其中《阳光下的人们》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文学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1.2 写作背景

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以及阿拉伯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利,造成了大量的阿拉伯领土被以色列占据,犹以巴勒斯坦地区为重,使得数亿百万计的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他们不得不拖家带口的寻找新的居住地以谋求生存,作者便是这不幸者中的一员。当他五十年代在科威特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藝术源于生活”便成为了他写作的原则和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意识流在西方文学的没落,东方文学却盛行了这一流派,尤其是阿拉伯文学中。而首部意识流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当属伊拉克的阿卜杜·麦立克·努里的《熏香的尸体》。此时作者正生活在伊拉克的邻国科威特,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于是他结合这两点——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开始创作。

1.3 简述小说《阳光下的人们》

1.3.1 作品简介

《阳光下的人们》是作者在1963年写出的一部中长篇小说,是一部描述巴勒斯坦人民苦难生活状况的巴勒斯坦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卡纳法尼通过描述政治、社会以及人民生活这三个背景来体现出巴勒斯坦人民在当时社会的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小说通过描写三个巴勒斯坦人为了摆脱贫困,幻想着越过浩瀚的沙漠去所谓遍地黄金的科威特,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寻求安定与财富。起初与一位巴士拉的蛇头沟通无果后,最后选择藏在一个没有水的水罐车中,由一个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丧失了男性功能的司机驾驶,企图在炎热似火的烈日下穿越沙漠。但不幸的是,因为边境检查站官员的无聊打茬,使得这三个人被活活闷死在水罐里,最后司机在晚上把尸体丢弃到垃圾堆中。小说共分为七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小说了三位主人公艾布·盖斯、艾斯阿德以及麦尔旺,四至六部分是在描写这三位主人公偷渡的过程,以及最后一部分意在升华这一悲剧。

1.3.2 人物简介

(1)艾布·盖斯

作为小说中第一位出现的主人公,他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中年男子,曾经有着自己的房子和橄榄树,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但是由于战争的爆发以及犹太人的强取豪夺,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怀孕的妻子以及小儿子寄人篱下,寄居在一个与房东仅用一个帐篷分隔的半间房子。他一直都没有忘记过他的祖国,他梦想着重归故里,重新盖一所房子,重新种下橄榄树,为了让儿子上学,为了摆脱他现在所处的境地,他听信了他人的言语,踏上了这条前往科威特的不归路。

(2)艾斯阿德

艾斯阿德是小说中第二位出场的人物,是一位青年。他用了20第纳尔从约旦偷渡到伊拉克,不幸的是中途他却被蛇头抛弃,后被好心的游客搭救。后来,他向叔叔借了50第纳尔,打算偷渡到“黄金之国”科威特,而叔叔借钱的本意却是想让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婚,他只好表面应付叔叔,心里却想着借到钱之后孤身前往科威特,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3)麦尔旺

麦尔旺是一位未成年的小伙子,他天真、善良又富有责任感,他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全家人的生计开支全部落在了在科威特打工的哥哥身上。但是自从哥哥在科威特结婚之后,不愿意继续承担这个养家的重任,便不再向家里邮寄任何的费用,家里平日开销的“资金链”一下子中断了。然而父亲却自私自利,不愿意担起这个养家的重任,先是与妻子离婚,后又与一个身体残疾的女人再婚,而结婚的目的竟是因为这个女人有一套房子,这一系列的事情迫使麦尔旺辍学,同样踏上了前往科威特挣钱养家的这条路。

(4)艾布·赫祖朗

艾布·赫祖朗是本部小说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他曾是一位巴勒斯坦战士,在一次抵抗战斗中不慎踩到了一枚地雷,为了保住性命,医生切掉了他的生殖器,从此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并从此保持着光棍的状态。康复之后他萎靡不振,放弃了战士的身份,来到了科威特为一位有权有势的哈吉开车挣钱,每日都穿梭于伊拉克和科威特这两个国家,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无儿无女,他总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的钱来养老,因此他铤而走险,想到了帮人偷渡这一方法来获取更多的金钱。

2 写作手法

2.1 象征主义手法

象征主义文学是基于现实主义文学这一理论基础。而象征手法是通过借用一类具体的人或事物来隐喻表示另外一类人或物,或者思想,或者情感。而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还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此外,这种写作手法还使得这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增强,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象征体的真挚情感。比如:

首先在角色的选定上,作者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小说的前三部分分别以三位主人公的名字命名,意在介绍这三个主要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就暗示着巴勒斯坦的老、中、青三代男性。战争使得他们无处可逃,寄人篱下,过着每况愈下的生活。可是三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老一辈希望重归故里,中年人却想发家致富,而年轻一辈却想着补贴家里。这不仅仅是这三个人的愿景,也是所有巴勒斯坦难民的愿景,他们每一个人都过够了四处漂泊的日子,每一个人都向往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当不幸发生时,每一个人仍然想着自己的那一点事情,没有意识到“国家”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先有国,再有家。作者通过这三个主人公来代表巴勒斯坦人的命运。

检查站的那些官员整天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他们象征的则是巴勒斯坦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自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丝毫不会体会到难民的苦难生活。此外,他也象征着其他的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在口头上帮助巴勒斯坦,对他们提供救援与帮助,但是实际上他们不会将巴以冲突当成本国问题一样看待,更多的是无视与冷漠。

除了在人物形象上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手法之外,其他的地方也同样的使用了这一写作手法。

小说开头曾提及过一只黑色的鸟,他在空中漫无目的的盘旋。这只鸟一语双关,既象征着小说中第一个主人公艾布·盖斯,写出了盖斯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绝望,又象征着当时的巴勒斯坦的国家状况,由于当时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谷,使得整个国家与巴勒斯坦人民看不到未来。而黑色渲染出整篇小说的压抑、悲凉的气氛。此外,作为本部小说中最为关键的道具——水罐——则象征着残酷的现实环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完完全全地被禁锢在这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不敢将其打破,可是唯一的“出口”就是进行抵抗运动,只有打破这一现实环境,将以色列人从自己的土地上驱逐,才能收复自己的领土,回到自己的家园,过上从前般幸福的生活。可是结局却恰恰相反,人们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起身反抗。艾布·赫祖朗最后的反问引人深思:“你们为什么不敲水罐?你们为什么不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一系列的反问不仅仅是对死者的质问,也是对巴勒斯坦同胞的呐喊,呼唤他们起身反抗,呼唤他们做出一些行动来解放自己的国家,而不在依靠那些所谓的盟友。

2.2 意识流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其艺术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心分析、自由联想、时间和空间蒙太奇以及诗化和音乐化。这部小说主要运用了前四种技巧,在小说的第六部分表现的入木三分。比如在偷渡越过边境的过程中,当汽车在火一般炙热的土地上前行时,他们每个人都各有所思:艾布·盖斯想的是在科威特淘到金以后能够让他的孩子上学,还有多余的资金让他再建一间房,还能让他再买一桶橄榄油;艾斯阿德想到的却是自己被父亲的战友欺骗,被丢弃在约旦到伊拉克的沙漠中,被好心人所救,后又几经周折落入了警察的手中惨遭毒打,随后又跳跃到自己向叔叔借五十第纳尔的那一场景,叔叔却以女儿作为借钱条件。艾斯阿德认为自己被狠狠的羞辱了,一种耻辱感涌上心头;而麦尔旺却想着他那不负责任的父亲以及他那个名义上的后妈,他觉得这个女人很可怜,在她正值妙龄的年纪却被炸弹炸伤,医生只好给她进行截肢手术,随后他又开始幻想在科威特的生活,他认为在那个安全的国度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司机艾布·赫祖朗想到的则是他最为惨痛的经历,是他一辈子都难以释怀的一个凄惨的事实——被地雷炸伤后如何被迫进行的“切割手术”。由于这次意外,他平生所有的追求抱负都不复存在,自己像行尸走肉般带着自卑讨生活,于是他开始质问自己“你的国家都给了你什么,她值得你付出这么多吗?你都不能让一个女人睡在你身边,你还能做什么?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获得更多的钱,钱才是你的一切。”

这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个人的所思所想,结构上看似比较凌乱,与前后文没有形成太大的关联,但是绝不能忽视这一片段,这些流水般的意识贯穿了整个的偷渡过程,使得“旅途”不在孤单,每个人都在拨打着自己的那个小算盘。这一系列的意识流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小说显得新奇、独特,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司机以外的三个人,他们的幻想都是出于一个原因——去科威特赚钱谋生,这个原因血淋淋的刺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小衬大,作者很好的将现实主义与西方的意识流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司机的幻想却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由于战争给他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变成了一个酒囊饭袋,凡事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认为只有钱才是最实际的报酬,一步步将曾经那个梦想仗剑走天涯的战士推入任性的阴暗面。一切以自身为重,丝毫不受环境、社会的影响。作者在写出司机意识的同时,又富于了人物性格特点,象征性的表达了一个达官贵人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冷漠与无视,用一个人的形象衬托出一群人的形象,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巴勒斯坦政府领导官员的无能。

3 结论

象征主义手法和意识流被大量运用到这篇小说中,以其扑朔迷离、虚无缥缈,像万花筒一般错综复杂而引人注目。这两种手法的使用,既增加了作品的启迪性,又增强了感染力。而意识流的使用打破了传统阿拉伯文学作品的写作模式,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巴勒斯坦文学界抵抗文学的代表,虽然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及与以色列有关的任何字眼或者词语,但是主旨上却深深地批判以色列的种种行为,通过时间与空间上的交叉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让人切身地感受到巴勒斯坦难民的艰辛与不幸。而这一系列艺术效果,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这部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自从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国以后,巴以冲突就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要问题,而且这种抵抗仍在进行。不知多少巴勒斯坦人民为了寻求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漂泊在外,这种无家可归的心情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无论以色列人如何的耀武扬威,巴勒斯坦人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反抗,绝不妥协。

参考文献:

[1] 陈天社.阿拉伯国家的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影响[J].世界民族,2009,6:72-81.

[2] 陈天社.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问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3] 格桑·卡纳法尼.阳光下的人们[J].周烈译.外国文学,2003,1:48-56.

[4] 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 康明.呐喊——解读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法尼《阳光下的人们》[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12:59-60.

[6] 李意.爱德华·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5:74-80.

[7] 刘登东.格桑·卡纳法尼及其《阳光下的人们》[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32-36.

[8] 罗林.求索的战士和《阳光下的人们》——纪念著名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逝世36周年[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6:20-23.

[9] 潘定宇.战斗的巴勒斯坦文学[J].阿拉伯世界,1982,6:38-48.

[10] 庞博.《阳光下的人们》象征手法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3:60-61.

[11] 齐明敏,薛庆国等.阿拉伯文学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2] 王培文.新阿拉伯语汉语大词典[Z].商务印书馆,2011:511.

[13] 薛庆国.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4] 余玉萍.边界生存:当代巴勒斯坦文学的流散主题[J].世界文学评论,2008,10:194-198.

[15] 余玉萍.以记忆抵抗权力——当代巴勒斯坦文学一瞥[N].文艺报,2012年2月13日:版号006.

[16] 袁琳娴.格桑·卡纳法尼《阳光下的人们》典型人物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5.

[17] 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译林出版社,2010,12.

[18] 周烈.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J].外國文学,2003,1:57-60.

猜你喜欢
意识流象征主义人物形象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