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很多同学怕写作,其实是因为不得法。不信,与我一起来研读《香菱学诗》,看香菱是怎样由不会学到精彩的。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24年—1763年),名霑,字夢阮,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后因其父曹颙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曹家势败家亡。遭此变故,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他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也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续。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章回体长篇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儿女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香菱
金陵十二钗副册女儿,原名英莲,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看护不当而被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了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后因夏金桂怨恨她,改名为秋菱。薛蟠出狱后,香菱被扶正,却因难产而死,甄士隐接她归入太虚幻境。
美点赏读
文章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故事情节。文章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然后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黛玉指导读诗。黛玉是个好老师,她先讲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突出的是“立意”和创新,并为香菱开列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当香菱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黛玉再和她“讲究讨论”,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第二阶段是香菱练习写诗,这一过程香菱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黛玉的评价是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第二稿虽香菱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可依旧不行。第三稿香菱“挖心搜胆”,最终写出令众姐妹一致称赞的好诗。
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阅读这篇小说,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极为重要。文中重点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香菱,她在黛玉的悉心教导之下,专心致志,“精血诚聚”,最终写出让人喝彩的诗,展现的是聪颖灵秀、勤学好问、刻苦勤勉、锲而不舍、极富悟性的个性,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好学生。另一个是黛玉,通过她指导香菱读诗、写诗的情节,可以看出她饱读诗书、深谙教艺,是一个学识渊博、好为人师、心地善良、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两个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三、理解深邃主旨
一部《红楼梦》内涵丰富,表现在本文中,其思想意义也有多种。在阅读本文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分析,这样才能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例如,通过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对香菱的评价:“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可以读出对这位薄命女灵秀的讴歌,对她的苦苦挣扎给以无限的同情。除此之外,这里作者又通过香菱成功的实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动机进行分析,否则,就难解其中“味”。还可以读出,要想创出有特色的佳作,必须精血诚聚、苦心孤诣等。
四、把握读写方法
文中黛玉教授香菱读书,要求香菱不能读“浅近的”,因为“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而应细细品味王维诗,“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李青莲的七绝一二百首。这些还是“底子”,强调的是积淀和领悟,这是写作的基础,正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等人的一看,强调的是博览,广泛汲取。有了这样的读做底子之后,再尝试作诗。作诗时,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等等,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腻烦(nì) 平仄(zè) 蘅芜(héng)颦儿(pín) 李纨(wán)
画缯(zēng) 橄榄(gǎn)
1.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举例说明,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读写,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古人如此,今人仍如此。读完了《香菱学诗》,我们再来读下面的文章,看爸爸是如何教我“读诗”的。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endprint
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說:“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文章回忆父亲教自己读诗的经历,展现了父亲深爱孩子、懂得教育、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以此为寄托,抒发了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之情,也告诉我们阅读的可贵。想一想,同样是教授读诗,本文的爸爸和林黛玉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香菱学诗》,回答问题。(2016年山东省五莲县联考卷)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值得随他去了。
1.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宝钗的言行对刻画香菱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知识把握
1.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2.主要原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其他因素:良好的资质、好老师、好环境。
3.本文在刻画香菱时,除了正面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借宝钗之口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就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读后一思
文中爸爸侧重解释诗歌的内涵,让我明
白诗歌的意思;林黛玉侧重指导读
诗写诗的技法,目的是作诗。
考题回放
1.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读诗写诗
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2.起到了侧面烘托
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