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2018-02-05 18:09曹明弟,田惠敏,徐义国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发展

发展态势良好的绿色金融体系

曹明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 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 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运用金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向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倾斜,不仅加快了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力促进了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绿色信贷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环境效益较为显著。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从2013年末的5.20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根据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确定的环境效益测算规则,截至2017年6月末,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91亿吨、化学需氧量283.45万吨、氨氮26.76万吨、二氧化硫464.53万吨、氮氧化物313.11万吨,节水7.15亿吨。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336年,或三峡水电站发电8.4年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

绿色债券发展继续“奔跑着”,并带动全球年度发行规模创新高。中国2016年才启动绿色债券市场,但发展速度很快。从2016年初至2017年末,中国在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总量达到4799.1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其中,2017年全年中国在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2486.8亿元,同比增长7.6%,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2%;募集资金方向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清洁交通等领域。中国带动全球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555亿美元(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按照绿色债券的窄口径定义的统计数据),比2016年增长78%。国家开发银行在2017年9月将绿色金融债以柜台债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拓宽了公众参与绿色投资的渠道,并借助国开债对个人投资者的税收优势实现了对绿色债券的财税优惠。

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项目融资的重要手段,可以结合各种融资手段、工具和创新性要素,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共265只,其中约59只由地方政府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占比达到22%;成立于2012年及之前的共21只;2013年共成立22只;2014年共成立21只;2015年共成立80只;2016年共成立121只,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20个左右的省市区已经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100家左右的企业已经成立2000亿元人民币绿色产业年发展或并购基金。

绿色保险发展成为环境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经原环境保护部(及其前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保监会于2007年和2013年两次发布文件指导地方推进,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开展了试点工作。2007—2016年,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累计超过6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1300亿元。

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自2011年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已有9个碳交易试点开展地区,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产品。截至2017年10月,配额成交量累计达到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累计达102亿元人民币。2017年12月19日,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按照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门槛,将涵盖发电行业的1700多家企业,排放量超过30亿吨。

我国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落地实践阶段。为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支持,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目前,5个试点省区以及其他一些省区市都在积极推动本地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从业务主体、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政策扶持、风险防范等方面全面落实“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理念、政策和措施。

金融行业不仅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自身进行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改革和转型,还要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助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赢发展。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副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2010年前后的高速度增长阶段,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8%;2010年至今的增速换挡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速由2010年的9.6%调整至2017年的6.9%;随着经济增速换挡接近尾声,中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显著增加;经济总体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经济呈现包容性和普惠式增长。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经济绿色转型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转型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从传统的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

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既要保证绿色,又要完成转型,更要保证发展。绿色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发展包括绿色税收、绿色补贴、绿色采购等在内的绿色财政,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科技等在内的绿色科技,以及包括绿色评价、绿色考核、绿色审计等在内的绿色管理。当前,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发展理念的滞后;二是国家治理体制与绿色发展的不相适应;三是国家治理机制与绿色发展的不相适应;四是绿色发展基础能力的缺欠;五是绿色转型发展的融资不足。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是解决融资问题、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据测算,“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绿色金融需求每年不低于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巨大,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是未来绿色金融所青睐的。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需要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及制度体系。要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推行强制性的绿色保险制度;要明确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环境法律责任和环境披露义务;要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等。

第二,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市场活力;要通过PPP 模式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投资领域等。

第三,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指标体系。要着手研究并确定绿色评级标准和方法,由评级公司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绿色评级。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要建立适应需求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主要绿色金融产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开发与环保指数、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等相关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等。

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逻辑

徐义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从两维到多维:从“绿”到“金”的认知与实践

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和实践,肇始于人们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关注。发展到今天,绿色的内涵已经从针对增长极限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的探索拓展到与环境、生态和资源相关联的实体产业;金融的指向也已从政策指引和公义劝导落实到金融体系、机构和产品的市场层面。

实现“绿色”的经济机制:金融的力量。“绿色经济”的称谓最早出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在绿色经济模式下,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因应于这样的经济体系和发展取向,金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导向意义的元素,其自身的理念倾向与范式引导至关重要。作为“综合治理与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准则”的赤道原则(2003)发布,并被花旗、巴克莱、西德意志银行等10家银行所采纳。目前,认同和采纳赤道规则理念和规范的国家和地区在陆续加入,这种全球范围内金融范式的革新所产生的市场力量在世人的期许中与日俱增。

二、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逻辑:从发展空间到产品体系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我们在推进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效和经验。绿色金融与其相比,从政策设计到产品服务,都有很明显的差异。

1.绿色金融的市场空间:基于绿色的发展潜力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市场和供应方。根据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测算,中国每年将提供1.5亿~2.25亿吨的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高达22.5亿美元的年交易额。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按照1500~2000元/吨标煤计算,节能市场投资的总需求4500亿~6000亿元,若加总相关的减排市场投资,总需求接近1万亿元。

2.“寓义于利”:基于公义的市场化模式

赤道原则的采纳对银行来说可能是一场革命性的蜕变,它完全革新了银行在项目融资方面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理念,并影响到监管框架与信贷流程的全面再造。作为银行经营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在国内首创CHUEE项目(China Utility-Based Energy Efficiency Finance Program,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该项目是基于我国财政部的要求,为了提高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能源效率,以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为主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兴业银行作为代表性的市场机构,其践行赤道原则的“公义”项目,产出的正向外溢及市场化效应无疑是深远而重大的。

3.“取利于义”:日臻成熟的产品标准及市场体系

绿色信贷。根据我国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包括两部分:一是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端的贷款;二是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贷款。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指引在我国始于2012年。截至目前,全球只有中国、巴西和孟加拉三个国家制定了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欧美的绿色金融产品虽然起步较早,但是一直没有形成绿色信贷的定义和标准。从绿色信贷的政策指引和标准制定上,我国居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绿色债券。关于绿色债券的标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准则(GBP,Green Bond Principles)是一个比较原则性的标准,以领域界定绿色债券,表述相对笼统含糊。2015年,我国发布《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涵盖6大类、31小类,另外包括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要求。目前,包括欧盟、印尼、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借鉴中国的绿债标准。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统计,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1550亿美元,2018年发行规模将扩增至2015 亿美元,与2013年的130亿美元相比,增长15倍之多。

绿色创新。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以外,在我国陆续涌现的其他创新,包括各类绿色基金、绿色ABS、绿色担保债券、绿色永续债、绿色债券评级、绿色企业评级方法、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计算方法、绿色项目库、绿色债券指数、绿色建筑保险、光伏保险、风能保险,等等,很多都是国际领先。

三、着眼于市场逻辑的体系化建设

G20领导人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强调通过改造金融体系来“扩大绿色投融资”的七项可选措施,为各国采纳赤道规则和推动绿色金融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引。基于这些指引,结合上述对绿色金融市场逻辑的分析,我国未来增进绿色金融能力的体系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有效运用转移支付、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基金)、生态税、税收差异化等倾斜性手段;构建服务于绿色金融的多结构、多层次金融体系,结合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禀赋和产品定价规律,针对绿色金融演进的阶段特征所对应的动力禀赋,从初期的政策先导到中期的政府与市场协同直至市场主导的成熟期,形成有序、分层、全息的资金供给机制;有序推进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绿化工程;探索绿色债券的破产清偿机制及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考虑赋予绿色债权在债务主体破产清算时的优先偿还权,以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身于绿色金融。进一步丰富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服务机制;优化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的协同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创新的制度相容性和实践可行性。借助NGO与媒体的力量,发挥舆情氛围的积极作用。

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郭滕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中国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分工协作的演化使得依靠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成为根本出路。

国内很多区域或行业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和高碳依赖,已经出现经济停滞的现象。例如在能源领域,能源结构调整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能源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挤压化石能源企业生存空间,迫使部分转型不力的企业退出竞争。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动态周期性扩张,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原本的产业和分工模式不断演化,绿色产业得以集聚。在绿色产业链条中,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利用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等多方力量,通过信贷、债券和保险等相关产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等相关产业中,完成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支撑绿色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2. 政府的持续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最重要、最根源的“发动机”。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首次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战略。2016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全球首部由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017年10月,绿色金融正式载入了十九大报告中。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设想和总体思路已经初步形成,绿色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领域专项政策不断出台,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政府持续的制度改革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充分发挥了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意愿,也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授信力度。

3. 绿色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国家不断规范、强化信息披露和绿色标识认证,通过征收环境税、提供补贴等方式促进环境成本(效益)外部性内生化,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和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2016年,中国工商银行启动环境压力测试,通过估算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不良率,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对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促使更多的资源流向绿色产业。

4.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绿色金融的手段履行环境责任成为可能。

人们对美好环境诉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清洁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使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的环境责任观不断深入,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成为可能。利用绿色金融手段强化环境责任的方法主要有: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以立法追究投资行为中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绿色投资者的环境认知、建立绿色投资者网络、培育投资者和公众的绿色偏好,等等。

社会、制度、市场和观念等都驱使着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运转。政府支持和环境责任观作为驱动因素的先导,作用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之始,并贯穿于全过程,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源泉;社会分工协作的演化和绿色金融市场的成熟则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压力落脚点,并为驱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具体途径。但是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当前阶段,上述所有的驱动因素并不能自发地协同。绿色金融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亟需依靠有效的监管将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整合起来,即现阶段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必须依靠监管,要在监管处着力、明确监管规则,在此基础上借助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支撑作用,这也是中国现阶段绿色金融良性发展的唯一手段。

绿色金融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

张明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把握现实、面向未来。

一、绿色金融已经做了什么?

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是分不开的。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金融改革深化以及我国参与全球绿色金融的综合表现。

一是进行了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早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全球首个政府主导的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对绿色金融的发展给出了顶层设计。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七部委联合出台这一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体系上升至国家战略,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绿色项目,降低融资门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绿色金融体系为政府、社会资本各参与方提供了不同品种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并从操作层面搭建了绿色金融的基本要素。

二是丰富完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通过多种形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国家级的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出资的绿色发展基金、民间和外资基金)。建立绿色担保机制。发行绿色债券,用绿色债券为中长期绿色项目融资。发展绿色指数和相关投资产品,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绿色企业,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例如,欧洲20%的EFT是绿色的,而我国ETF中2%是绿色的。中证指数公司公布的上证180碳效率指数,采用碳足迹估算方法编制。

三是优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研究表明,环境标准和执法力度的提高、未来开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启动将使高污染企业贷款不良率提高。对这些情景进行压力测试,可能衍生出银行内部支持绿色项目和抑制污染性投资的转移定价机制。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率先探索环境风险对银行的压力测试。

四是蓬勃开展绿色金融地方实践。除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其他地方,包括青海、甘肃、内蒙古、深圳、上海、北京、福建、西安、哈尔滨等地,也在纷纷出台本地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一些地方出台了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绿色事业部、担保、贴息、基金、补贴绿债、支持碳金融等。一些地方正在加紧编制绿色金融的分工方案。

五是稳步开展国际合作。我国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发起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推动绿色金融全球共识。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开发银行等)在我国开展绿色投资,包括设立绿色基金等。

二、绿色金融还需要做什么?

虽然社会各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而言,绿色金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布局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从更深层次认识绿色金融的本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中选好方向、做好取舍,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体系,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以绿色金融为支撑。从新发展理论角度看待绿色金融的功能和定位,绿色金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为绿色金融提供肥沃土壤,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从更微观层面把握绿色金融的动机。通过改变消费者效用函数,优化生产者偏好,构建金融中介的激励—约束机制,夯实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基础,方能推动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如不然,绿色金融也就是行动滞后于情怀。

三是从更加创新视角设计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是全方位的,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产权交易、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绿色银行等。重点可发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等融资工具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设立联合绿色投资基金。推广收费权质押、股权质押、项目收益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排污权质押、碳排放权质押等融资模式创新。鼓励绿色融资租赁服务。探索发展碳基金等理财产品,开发信托类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新型绿色金融衍生品等。

四是从更加平等取向构建绿色金融合作与治理机制。规范选择绿色项目合作伙伴,引入社会资本,增强供给能力。鼓励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盘活绿色存量资源。对PPP绿色增量项目的业主选择、价格管理、回报方式、服务标准、信息披露、违约处罚、政府接管以及评估论证等进行规定,规范合作关系。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由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专家、媒体等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五是从广阔视角推动绿色金融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绿色金融倡议变成自觉行动,实现全人类绿色社会成本内在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引导企业遵循责任投资原则,主动运用绿色金融的标准、技术、流程识别和管控环境风险。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强化绿色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加强与各国金融机构的直接交流合作,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金融运用至更宽、更广范围。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