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令编百科
《永乐大典》,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初年的8000多种古书典籍,洋洋洒洒,一共有1万多册,比英国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还要早300多年呢。
说起《永乐大典》,不能不提起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登上皇位不久,就下诏命大学士解缙等人编纂一部巨著,以传后世。朱棣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的编纂宗旨,要汇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也就是说,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要收尽天下书。
解缙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收集各类书籍典册,删选、编纂、抄录,一年后终于拿出了初稿。明成祖虽然为此书赐名《文献大成》,但是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单薄。大学士解缙很懊恼:编书任务那么紧,人手不够,光是收集、抄录那些书籍就得费多大工夫啊,还要限期完成,怎么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呢?
好在明成祖还算通情达理,决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土、宿学高儒约3000人重新编修。为编纂此书,皇帝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去搜集各类图书。
历时六年,书终于编好了。这回皇帝很满意,特将此书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 1095册,光是目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为3.7亿字。
昏君爱炼丹
《永乐大典》编修完成后,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渊阁中。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便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里。
《永乐大典》平日只供皇帝一人阅览,其他人没有皇帝的授权,是无权翻阅的。据传朱棣看得并不多。明朝另有一人却对《永乐大典》情有独钟,那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熄。他视《永乐大典》为至宝。嘉靖皇帝如此钟爱《永乐大典》并不是他有多么好学,他经常翻看的都与炼丹有关,原来他是在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
副本出世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宫内的一座宫殿燃起大火,宫内一片混乱。因为珍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就在火场附近,这一夜嘉靖皇帝连下了4道圣旨,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最终完好无损。嘉靖皇帝长舒了一口气,他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不测。
1567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从此后,《永乐大典》的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明朝末年,文渊阁被战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谜案,而副本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历经磨难。
国宝惨遭大劫难
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永乐大典》作参考,此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多册。
原来,那时候,翰林学士可以借阅《永乐大典》回家阅读,许多人借阅后没有归还,加上当时管理不严,许多太监也将《永乐大典》偷出宫去卖钱。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给《永乐大典》带来了最大的劫难。他们洗劫了藏在清朝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把相当一部分运回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只剩下800多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在激烈的巷战中,八国联军士兵竟然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工事。占领北京城后,侵略者甚至用《永乐大典》来垫马槽,或当上马石用。
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残局时,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0多册1
民间藏珍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从海外和民间陆续收回了一些《永乐大典》分册。这些无价珍宝的发现,每次都令文物工作者激动万分。
1983年春节过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上班,就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在山东省掖县一位农民家里,收藏有一册《永乐大典》,但它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想请专家去鉴定一下。
原来那位写信的农民叫孙洪林。一天他到表叔家串门,表叔给他讲起了秦王宫磁石门的故事。孙洪林奇怪,表叔念书不多,怎么会知道这些历史故事呢?表叔告诉他,这是从他家保存的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本书名叫《永乐大典》。
原来,几十年前,这本《永乐大典》作为嫁妆,随着女人一起“嫁”到了孙洪林的表叔家。当时,书是女方家里用来压鞋样的。家里人并不了解这册《永乐大典》的价值,只是觉得书中的字好看,书里的故事有趣,再有就是书的纸张好,所以有人还把它的边边角角剪下来给孩子当练习本,或用来卷烟叶。这本《永乐大典》在这个普通的农家一待就是70多年……
當这册书被小心翼翼拿出来时,专家们不禁惊叹起来。书虽然有些残破,但封面上《永乐大典》四个大字依然清晰,书上的文字统一用楷书抄写,端庄秀美,此书看来是介绍“门”的,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与门有关的各种奇闻轶事。
经过鉴定,专家认为这册《永乐大典》是真品,书的纸张也是古代上等的皮纸。值得庆幸的是,这册《永乐大典》虽然稍有损坏,但正文大部分保存完好。最终,这册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