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宁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
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比较完善,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能力很强,德国技术转移中心、霍朗霍夫学会、史太白基金会虽属于不同性质的技术转移机构,但具有合理的层次分工和灵活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德国技术转移机构相比,在运行机制、转移模式、服务内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借鉴和吸收德国技术转移机构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有利于完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实现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转移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学校、企业的“互利多赢”。一方面,高校通过技术转移,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提升教师和团队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高校的技术转移,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学校、企业都存在技术转移理念上的问题,学校仍将技术转移定位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技术开发等简单的服务上,对于跨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的合作研发新产品、攻克关键技术等合作方面开展不够,特别是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在更大广度和深度上的资源配置与互动性不够,对如何建立多赢、诚信、融通的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缺乏思考。
政策是技术转移的制度保障,既包括政策的制定也包括政策的执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路径还不够明晰,制定的落地政策还不到位,尤其是与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密切相关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后资产处置制度、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等配套政策的协同性不强,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科研、轻转化”的倾向,科技成果转化指标较为弱化。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即指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要依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协调沟通和长期跟踪,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技术需求,最终实现供需双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是技术转移的本质所决定的,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过程,一方面,因为技术的复杂性,对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比较高,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市场,需要专业化的人员在供需方之间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出于市场竞争、商业保密的需要,企业往往不会简单地将技术需求公之于众,必须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协调各方的合法权益。而目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核心发展能力还不高,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并不能挖掘企业的真正需求。
与国内相比,德国的技术转移内涵非常宽泛,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包括技术的转移,还包括知识的转移和通过“人”的能力提升达成的技术转移,强调以“人”为基本,主要包括咨询、研究、开发、创投、培训、评估、教育、分析等内容,但又绝不限于以上形式。强调“人”为载体的协同合作,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通过围绕企业的技术转移需求,让专家参与知识转移的全过程,实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技术工艺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转移,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长久的技术转移服务。
德国技术转移与国内技术转移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需求导向的特点非常突出,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技术转移的推动力,把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作为企业和知识创新源之间的桥梁。“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提供因需而生、因需而变的全方位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不论客户所需要的是信息、开发产品、优化加工工艺、资金运作、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还是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跨国交易,德国技术转移机构均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每一个问题给予解答。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霍朗霍夫学会、史太白基金会属于不同性质的技术转移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史太白为例,史太白是独立于技术转移“供方”和“需方”之间的技术中介机构,完全实行“一手托两家”的技术转移模式。一方面,它没有而且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也不追求自主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史太白构建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技术转移平台,这个平台覆盖面广,紧紧依靠高校特别是许多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开展工作。每个技术转移中心平台由教授全权负责,每个转移中心擅长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这样既能承担某领域深入的项目,也能通过若干中心的协同工作完成综合性的课题。各转移中心完全按市场化运营,适者生存,每年都有几十个新中心成立,也会有转移中心关闭,从而使转移中心充满活力,注重效率。
德国不管是非营利性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还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半官方半市场形式的弗朗霍夫学会,都有着与其运营相协同而高效的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模式,这对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是个很好的借鉴。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一般有两类,一部分高校设立了负责技术转移的内设机构,一部分高校则注册成立了企业法人实体承担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但运营工作大都是由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的科技管理部门实际承担,使机构的治理结构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来整合学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因此,必须推动我国高校优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整合高校校内各类技术转移转化职能,优化工作流程,引导高校按照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设置功能完备的技术转移中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将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专业化服务为主,使机构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并且通过竞争市场的间接控制,实现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
德国的技术转移机构具有更加宽泛和多元化的业务内涵,而我国高校普遍对技术转移机构功能定位总体上还不太明晰,影响了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在制度设计上明确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鼓励机构为高校技术转移提供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咨询与评估、技术集成与运营、技术转让与技术代理、技术投融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知识产权运营、企业创业与孵化、跨国技术转移等各类服务,支持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同时还要在提供多元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为完善我国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德国技术转移机构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依靠其强大的技术转移资源和转移能力,通过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与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持久的合作关系,在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史太白为例,自1983年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模式初具雏形至今,绝大部分史太白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及附属机构在名称、使命与规则上与史太白基金会保持统一。成员都在其专业名称的前面冠以史太白,如,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研究中心、史太白咨询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研究所以及史太白大学等。史太白基金会所属机构都以史太白名义对外开展合作,合作伙伴都在认可史太白的基础上,同史太白所属机构开展合作。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应通过全方位、高水准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完善技术转移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建技术转移机构联盟,采取统一冠名、服务流程、服务标准、LOGO等措施,扩大社会影响,打造服务品牌。
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使大学与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不仅在大学学习,也在企业工作,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变为大学、企业共同的任务。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考察,德国“双元制教育”使技术转移机构在技术转移的同时,实现了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要成长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核心是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特长又熟悉市场、既稳定又专业化的技术转移队伍。因此要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拓宽技术转移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监控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情况,除了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外,还对不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增加一定的税金,同时对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向社会予以公布,减少或停止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制度化。借鉴此做法,一方面,应加强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考核评价,逐步将技术转移机构设置、经费投入、转移成效等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法规来推动学校和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的动力支撑。要推动高校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建立起一整套保障技术转移的制度设计,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权重考量。
德国史太白下属转移中心实行自主核算、自负盈亏。中心需按月向技术转移公司提交财务报告,没有盈利能力或市场的技术转移中心会被立即关闭。目前每年成立40至50家新的技术转移中心,同时也会关闭30余家亏损的转移中心,“淘汰”机制使转移中心充满活力。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是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当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要进一步完善,改变简单依靠统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评价的方式,应结合服务对象的工作效果反馈、分支机构的工作业绩反馈、不同层次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的不同工作侧重点等建立起一整套综合评价机制,全面反映技术转移机构的真实能力与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