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城市规划研究

2018-02-04 17:49黄祖群
智能城市 2018年18期
关键词:视域城市规划城镇

黄祖群

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吉林长春 13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实践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城市与乡村差距变大、聚集能力受损、城市本身发展资源不足以及城市空间变化无序等诸多问题。随着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集约型风格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视域下,实现合理的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攻坚问题,也是维持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旨在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城镇化相对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逐年提高。已经从1978年的17.6%提高到2017年底的58.2%,平均每年增长1.04%。“新型城镇化”目标建设城乡共同发展的集约型道路,而并非一味重视城市或者农村。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思路保持一致,以期实现城市与工业的健康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必须以新兴产业作为基础,重点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工作,通过去产能化的经济转型维系社会多方面的和谐共存、节约能耗、确保清洁生产以及高效生产等。“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过程,实际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是实现我国社会的集约化发展,是先进的具有多方面合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1.2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条件

相比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先具有高屋建瓴般的战略思想。“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城镇空间布局需要以符合设计理论及实用价值的城市体系的形式展示出来。换言之,便是充分理解“城市群”和“城市圈”两个概念,即所谓空间布局,需要能通过“城市圈”的概念确保城市及周边“城市群”均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实现同步和谐发展。在布局时,需要依托大城市对周围城市形成有效的辐射,确保大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共同发展。再者,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有较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的维系,需要在经济秩序相对高水平、民族伦理道德水平较高以及民众内部矛盾相对缓和的所谓和谐社会内完成。因此,“新型城镇化”下社会发展相对和谐,民众的利益均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所谓“新经济”的存在。所谓“新经济”,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型,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形成以高科技含量企业以及高质量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再者,“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需要重视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共存。“新型城镇化”道路中,需要保证城市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时刻保持生态及环境的高度清洁,为大众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逻辑关系

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城市规划必不可少。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而言,符合国情的城市规划必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新型城镇化”则显然必须通过适当的城市规划来实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相关部分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将多种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合理配置。与过往的“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是需要相关部门按照差异性理念和手段完成城市规划。具体而言,是需要相关部门能按照集约型的发展思路安排相关要素的资源配置,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再者,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城市规划的规划对象需要重新界定。重视城市外围周边城镇的规划,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形体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资源要素需要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变。根据“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理念,要想实现城市与周边城镇的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时不能将城市与农村隔离开来。故此,在实施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必然需要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各种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安排。再者,研究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的地域功能分工以及相互间经济结构的配置组合关联,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着城市与城镇的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效率。

3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城市规划路径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建设为“新型城镇化”,符合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宏观战略,即在重视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城市与周边城镇的政治状态、文化情怀、社会面貌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协调发展。重点突出在统筹、和谐与共同发展。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将是实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宏观战略的关键。

3.1 突显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以及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态一致,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城镇化覆盖率已经成功超越50%。按照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我国的城镇化覆盖率将于2020年超越60%。“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只是要求从数量上提升城镇化覆盖率,而更重要的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准。因此,在推动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时,就不能仅仅重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是应该更多注意到人的因素,提高民众的满足感。即通过营造更适宜的城市及周边城镇的居住环境,落实区域民众基本的生活设施,同时重视区域高科技及高质量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区域民众的就业以及创业环境。唯有突出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方可建立极具战略发展潜力的城乡生态空间。

3.2 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见,政府的强势的宏观调控能力居功至伟。我国的城镇化非常适合当前国情,既不是邻国日韩那样的大城市主导的超高首位度的高度集中型模式,也非拉美的超前城镇化以及贫民窟模式。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总体而言是基于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现状,实现的以城市带动周边城镇的集约型模式。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更加坚定政府的调控作用,争取通过城市规划积极改善城市现有的存量结构,合理控制城市的开发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实践中,以 “改造型 ”和 “收缩型 ”等类型的城市的规划设计模式作为未来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中的重点。

3.3 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

在传统城镇化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作用范围是城区。而在“新型城镇化”的视域下,实现城市及周边城镇协同发展是主题,显然需要对城市规划区域范围进行合理界定。规划区域的设定需要保证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共同发展,拓展城市职能范围。通过建立城乡间的交互联系实现二者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状态,确保两者的统筹发展。再者,需要改变过往那种无限扩张风格的做法,而是根据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特点,按照区位特征、主导产业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城市功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需要保证人均用地面积在100m2以内,同时注意严格按照规定划分将区域分为三区,即禁建、限建以及适建区等。涉及生态、文化的区域要尽量避免使用,维持区域内良好的环境,提高民众的幸福感。

3.4 转变城市规划的实现机制

由传统城镇化模式时期延续下来的所谓专项规划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市规划的实现机制需要从观念上转变。相关部门需要从整体布局,构建相对合理有序的空间体系。具体实现时,建议实行“多维协调”机制,即需要保证法制、体制以及行政等多个维度对“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城市规划的进行支持,彻底改变专项规划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统筹同步发展。

4 结语

随着国家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城市规划的思路和路径需要积极变化应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把握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据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城市规划的新标准,确保城乡间的和谐共同发展。同时,相关部分也需要对城市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理清,按照需求途径推动城市规划路径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

猜你喜欢
视域城市规划城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文化边城镇远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人口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