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开创了全国系统性援藏工作的新局面。
1995年,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日喀则,自此,相隔千山万水的鲁藏两地,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2016年6月,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肩负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重托,满怀激情踏上日喀则市这片热土,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
如今,第八批山东援藏干部援藏工作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近三年来,山东援藏干部以家国情怀启航,接好前辈传续的接力棒,将自我的生命价值与青春前景交给西藏,将未来交给自己的双脚与信念,生活由此更为宽广,生命由此更为厚重。
2018年11月,本刊记者奔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实地探访山东对口支援的日喀则五县区,在雪域高原上,切身体验日喀则的“山东温度”。
日喀则,在藏语中寓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的西藏第二大城市,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原,市区海拔3860米。这里是历代班禅驻锡地,是后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仅如此,日喀则还是一个拥有无限美景的旅游胜地,更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中心城市和连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国家的“桥头堡”,战略位置不言而喻。
治国先治边,治边当稳藏。全国支持西藏,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西藏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自1994年援藏工作开启以来,山东援藏干部依托西藏实际,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们推动、见证了巨变的发生,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之上。
2015年11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契机,西藏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16年6月,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日喀则,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工作理念,开启了新时代援藏工作的宏伟篇章。
援藏工作是艰苦的,所有内地人员进藏,首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气候和身体的不适,而这对于来自低海拔甚至是零海拔地区的山东援藏干部来讲,更是如此。别说工作,就是不动也会遭遇头疼、恶心、乏力、失眠、发烧、胃痛等各种高原反应,严重者会致使心肺等脏器感染。而且,适应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当回到内地,再上高原,这种反应会重新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因为长期缺氧,但凡援藏干部大都嘴唇发紫,高原反应厉害时,他们浑身乏力,甚至爬上一层楼都要歇上好几次。因而,无论是在他们的宿舍和办公室,各种药品成了这些原本身强体壮的汉子们房间里最显眼的东西。即便如此,很多援藏干部们还经常坚持边吸氧边办公,甚至边打吊瓶边办公。
其次,在世界屋脊上搞经济社会建设,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投入产出之间没有快捷键。西藏市场很小,规模效应和劳动力优势在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企业又基本没有向外开拓的能力,直接照搬内地的先进经验不一定灵光。比如,同样建一家水泥厂,在内地可能属于弱小产能的水准,在西藏就超过了地区总需求。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记者在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这样完全陌生的工作環境下,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不断寻找对接援藏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援藏工作,民生为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历来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严格执行中央“两个倾斜”和“两个80%”的援藏要求,即“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和“确保80%以上的援藏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用于基层和农牧区”,将教育和医疗作为民生援藏的重中之重,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援藏工作,产业为基。进藏以来,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坚持把产业援藏与日喀则市产业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先后打造了光伏产业、蔬菜产业、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一批援藏品牌亮点,从“输血”到更加注重“造血”,受援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援助是双方共同的事业,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赠予。山东在第八批援建项目中,探索资金管理新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到监管上,项目实施交由当地政府部门主导。他们发现,唤醒受援地政府的合作意识,事半功倍,互动越多,效果越好。支援省市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往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上取长补短,从单向援助走向互利共赢……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这也使得庞大、复杂的援藏工程,愈加彰显它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的日喀则,遍地都是山东元素。在日喀则采访期间,既能看到山东人熟悉的“烟台路”“青岛路”“山东路”“济南大街”……也会看到像内地城市一样的商业聚集区,先进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和具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园区等。也能随时感受正被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规范化了的有序的城市管理,这些民生项目、产业项目无不述说着山东带给日喀则的种种改变。
三年援藏工作,援藏者为西藏带来了先进的现代化经验和文明,他们把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对自己是圆了一个建设边疆的梦,对当地是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是一种成长,是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成长。
西藏独特的人文传统也抚慰回馈着援藏者。到达西藏后,他们虽然面临恶劣自然环境对生理、心理的考验,却也感受到与内地截然不同的边地淳朴民风,他们在西藏得到了心灵的洗礼与生活信念的更新,象征着高尚纯洁、坚韧不屈的雪莲花精神在他们的精神王国中生根发芽。
海拔三千八 这里是我的家
美丽的日喀则 我为你牵挂
你在世界之巅 你在珠峰脚下
雅鲁藏布江 流淌着你的期盼
这是第六批援藏干部王清源创作的《日喀则,我为你牵挂》,如今已在日喀则当地广为传唱。“日喀则我的家,走到哪里都不能把你放下……”三年援藏,鲁藏两地,情深意长,第八批山东援藏干部接过前辈的旗帜,用赤诚之心和青春热血谱写着援藏工作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