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雪
珠峰脚下、年楚河畔,有一片热土格外耀眼。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白朗,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品牌正在奏响华章。
不产蔬菜的高原何以使瓜菜飘香?何以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奇迹?把蔬菜大棚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白朗县,是济南援藏干部的创举。“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口号享誉高原。
大美白朗,日新月异。如今,在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白朗蔬菜产業化茧成蝶,从粮食生产大县转型为物产丰盛的国家级综合农业示范强县,向着建设珠峰有机种养加业重要承载区、聚集区、示范区、引领区的产业发展定位而迈进。
边巴顿珠种菜记
高原的深秋,早晚寒露已现。年楚河由东向西,缓缓穿过古老的村庄,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的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黄瓜,水灵的让人一看就口中生津。
吃惯了“没有西红柿味道的西红柿”,记者在雪域高原上却找到了童年的甜美味道。“这一棚都是反季节蔬菜,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边巴顿珠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仅这一茬就能卖8000元左右,“种菜后,家里买上了大型农机具,村里不少农户也开上了小轿车。”
海拔3890米、有着48户364人的巴扎乡彭仓村,现在每家每户平均都有三个大棚以上,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集中形成了蔬菜大棚规模效应。
村民桑珠种植的是西红柿、黄瓜、西瓜三个品种,“这些活一个人基本就干得了,在家门口干活很方便,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谁能想到,20年前的彭仓村民,有些连西红柿为何物都不知道。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日喀则市白朗县,近些年因蔬菜生产闻名遐迩,并带动藏族农牧民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这一切得益于山东援藏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
白朗县第一个蔬菜大棚就诞生在彭仓村。70岁的边巴顿珠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全县首个尝试种植蔬菜大棚的藏族同胞。
彭仓人祖祖辈辈以种青稞为生,人均年收入一两千元。由于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等因素,村民以前露天种萝卜和土豆,产量也只够一家人使用。
提起20多年前的饮食,边巴顿珠仍记忆深刻:“除了牛羊肉、糌粑外,蔬菜只有老三样,萝卜、土豆,大白菜。像西葫芦、茄子、洋葱见都没见过。”
1998年,山东援藏干部确定了大力发展高原温室蔬菜,调整高原农业结构的策略。他们动员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并免费提供了大棚、菜苗和技术支持。但是许多人仍持疑虑和畏难情绪。
“这里一万年以前就种青稞,你还想改?”“蔬菜就是草,人只能吃牛羊肉和糌粑,牲口才会吃草。”
边巴顿珠只好率先种起了蔬菜大棚,当年已是天命之年的他,毅然腾出自家的8亩地盖了6座大棚。当时试种的蔬菜是黄瓜,他还记得技术员老张用报纸培育好苗子,再移栽到棚里的场景。
在白朗县提起“老张”,那只能是会种蔬菜大棚的张际明。
“老张”与白朗蔬菜发展史
2000年,张际明和妻子离开老家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成为一名援藏技术人员。在老张的手把手教导下,种菜能手遍布白朗县各个乡村;18年来,从彭仓村的6座一代棚到现在的5428座,老张在白朗一干就是18年。
刚入藏,老张在彭仓村蹲点,他向大家保证,“我帮你建棚、种菜,丰收了我给你卖,赚的钱归你,亏了算我的。”
在他的指导下,边巴顿珠陆续种下了西葫芦、凉瓜、西红柿、芹菜、甜瓜等。到了丰收时节,几乎全村人都跑到大棚看热闹,围观这些从前根本没见过的蔬菜。
“最初就在白朗县城的一座桥上面,我们把菜摆在地上吆喝。当时县里很多人也没见过这些菜,就只是看新鲜。”
“一个棚的蔬菜卖了三四十块钱,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收入,是种青稞的好多倍。”收入增加后,他特意赶着马车拿着钱在村里“炫耀”了一圈——很快,村里48户都种上了蔬菜大棚。
后来,那个说“一万年以前就种青稞”的农民,也建起了大棚,还成了农民技术员,月工资最高时达8000元。
“让一户甚至一个村的藏族农民种植蔬菜容易,让千家万户藏族农民利用现代技术种菜则绝非易事。”从建棚伊始,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就把彭仓村作为示范基地,把76座温室大棚纳入统一管理,让彭仓村村民就近在基地学习技术。
建棚、育苗、剪枝杈、施肥、生物驱虫……;老张手把手地传授,甚至教他们怎样认识秤,如何卖菜。几年时间的耳濡目染,彭仓村不仅通过蔬菜种植,成为白朗县第一个“万元村”,更培养出一群技术出色的藏族菜农。
在白朗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老张”每年都培育蔬菜新品种。在这里,新品种经过试种、筛选后再进行育苗推广。如今,白朗县的蔬菜品种达到了136种,每年还在增加新品种。
手里掌握着技术,脚踩着年楚河畔肥沃的土地,让彭仓村人敢于向“规模”要“效益”。
今年,济南第八批援藏组投资了100多万,用于彭仓村一代棚的棉被保温、棚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维修、新建了大棚温室,为全县11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奠定示范基础。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从不肯种到抢着种,从不会种到家家种,老张的脚步留在了白朗11个乡镇农民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里。边巴顿珠笑着说:“老张在这里18年,已经成了白朗人,老张不会走的。”
一批又一批的援藏技术员按期相继返回,曾经的“小张”却熬成了人人熟知的“老张”。他说,他要留下来,继续书写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故事。
20年来,白朗蔬菜产业不断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方向阔步迈进的同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诉求,扶持资金也由每年投入1000万元发展到2017年撬动各类资金达5亿余元。
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农牧局副局长冯文军用数字向记者展示了白朗蔬菜大棚的二十年路线图:
彭仓村边巴顿珠6座大棚的星星之火,已燎原为整座城的5428座,成为西藏最大的高原大棚蔬菜基地,年产蔬菜3750万公斤,年销售额超亿元。目前白朗县果蔬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48亩增至6000亩,以全县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成了西藏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和“粮仓”。
蔬菜产业脱胎换骨,化茧成蝶的背后,是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大刀阔斧开展农业产业布局、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的时代步伐。
高原上的“寿光”元素
确吉是洛江镇洛江村村民,前些年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两个女儿靠种青稞和打零工为生,生活很困难。因为会说流利的汉语,她去年在距家3公里的巴扎乡万亩蔬菜产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勤快的她當年挣了4万多元。
“确吉现在主要是帮着清理杂草,采摘瓜果。现在有20多户贫困户在园区打工,带动周边40多位农牧民就业。”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德利说。
孟德利是寿光人,通过当地招商引资,孟德利所在的公司扎根在了白朗。
“绿宝西瓜、冰糖雪梨甜瓜,都是从山东引进,在西藏是独一无二的。”孟德利指着大棚内种植的水果说,他还从寿光引进了冰葡萄,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晚熟新品种冰桃,由于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水果甜度高,市场销路非常好。
在中农圣域农业生态园,不同瓜果蔬菜,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控制水肥、温度、监测整个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情况,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等。
“正是因为有从设计、建设到种植管理销售的整套经验,我们才能在西藏运营好、管理好园区。既能保证合适的利润,也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孟德利说。
产业园区建设面积5000亩,计划投资11亿元,这些土地涉及70多户农牧民,流转费每亩每年2000元,这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收入,也为今后的土地流转做出了示范。
这是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推动产业强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牧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7年6月份,在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白朗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请进白朗,成立子公司“白朗七彩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实施了白朗县万亩果蔬基地曲奴核心区项目。
曲奴核心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5000亩,总投资6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1563亩项目用地,因缺水缺肥曾被当地群众撂荒多年,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措施,将生土转为熟土,达到果蔬种植要求。目前土地流转价格为700元/亩/年,公司每年为158户、839人,兑现土地流转金109.41万元,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现金收入。
如今,第一批种植的西红柿、黄瓜、青笋等十余个品种的蔬菜,已经上市。三期项目全部完工以后,可以提供1000余人的就业岗位。
产业援藏的品牌涅槃
万亩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带来了完善的产销一体的产业链,寿光蔬菜集团甚至把供应香港蔬菜的种植基地设在了白朗。在不久的未来,香港和西藏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域将会被白朗蔬菜连接起来,这可谓是跨越式的大发展。
再加上珠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有机蔬菜基地以及青稞、枸杞、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基地,2016年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管理组进藏以来,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2018年成功获批为青藏高原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高原现代农牧业在白朗已经曙光初现。
“原来是自然的小农经济,形不成规模性物流,我们这一批援藏干部想让白朗的蔬菜生产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领队、白朗县委常务副书记黄晓广说,“援藏工作将由生产力的促进向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从项目援藏、设备援藏、技术援藏转向引导当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打造高端果蔬产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把白朗建设成为‘高原果蔬之乡‘雪域休闲白朗。”
思路决定出路,谋定而后动。
黄晓广向记者介绍,2016年以来,济南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智力援藏的优势,邀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专家编制《白朗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白朗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4个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万亩有机蔬菜、青稞、枸杞、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发展重点,推动白朗县快速形成“三区一廊十园”的产业布局。并策划提出了“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农副产品地域特色公用品牌。
在正在建设中的珠峰现代农业创新博览园,记者看到运送苗木花卉的小车来来往往,一片忙碌建设景象:从温室内部景观工程、无人机展示区,再到农业展示馆、生态体验馆、果蔬采摘区一应俱全。
由济南援藏干部牵头,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建设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藏第一个现代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
黄晓广的理想是:“让日喀则人到白朗过周末。”“雪域休闲白朗”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不断转变、交通网络日益发达、金融支撑不断增强等利好因素的持续作用,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以来,白朗电商也呈现出良好态势。
在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只需轻轻触动键盘,就能把全县的特色产品推向四面八方。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白朗县老百姓的生活。
2017年4月26号,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牵头成立神州买卖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当地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的联动机制,带动当地农特产品走出去,外部工业产品走进来,实现与外界市场的无缝对接。
现阶段,正着力县域农特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溯源服务、农特产品上行体系建设。数据显示,近两个月来,白朗工业品下行交易额已突破8万元。
2018年10月,白朗脱贫摘帽。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所说:“在这片看不到产业发展希望的土地上,济南援藏干部将蔬菜种植打造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产业,成功树立了“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品牌。”
他们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