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妤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及行为准则等方面受到强烈冲击,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各行业,都会出现违法行为。需分析生活中这些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以采取相应措施,弘扬正确的道德理念,在公民中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减少违法现象,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违法行为; 探究 ;生活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及和行为准则受到冲击,加之法制制度有待健全完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各行业,都会出现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从违反交通规则、醉驾、赌博等,有碍公序良俗的一般违法行为,大到偷盗抢劫、谋财害命、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都会对国家经济建设、公民安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一、什么是违法行为
从法律角度看,违法行为就是指某一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导致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行为从类别分为行政违法、刑事违法和民事违法;从性质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其中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它是指触犯刑事法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对社会危害较大,是违法中最严重的一种。
在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身边,还是经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经常会报道一些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涉及范围广,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其行为特定主体有时是个体,有时是一个组织和团体。所有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对公民造成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甚至危及他人生命。
(一)刑事违法行为
即犯罪,它是指触犯了刑事法规、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对社会危害较大,因此它是违法中最严重的一种。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刑事案件,如,黄光裕经济犯罪案、三鹿集团婴幼儿奶粉污染案、孙伟铭醉酒肇事案、韩兴昌网络诽谤案、江苏盐城水污染案、大兴灭门案、浙江宁波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案、河南瘦肉精事件、四川4.88亿特大传销案等等,犯罪行为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二)民事违法行为
是指违反民事法规(包括民法、劳动法等部门法规)的行为。如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履行民事义务或违反民事义务造成对方的某种损失等。如,开车闯红灯、赌博、醉酒驾驶、打架斗殴等。民事违法行为表面看不如刑事案件严重,但对于社会安定及生活秩序均会造成严重影响。
其产生通常有如下原因:一是違法人不懂法、不知法造成的违法行为;二是知法犯法,以身试法的行为,对于这种违法类型应该给予严肃处理,乃至法律制裁。
(三)行政违法行为
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具体说,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的轻微违法行为或违反纪律的行为。如,行政部门粗暴执法、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执法不严等。其行为往往代表政府行为,会引起公民对国家法律法规失去信任,引发民怨,如城管粗暴执法就曾引起广泛关注和非议。
二、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违法行为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践踏和无视,无论哪种行为,都会对社会造成相应危害,均应当严格依法给予相关处理。
一是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影响国家法律的公信力;二是造成社会、公民缺乏安全感,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三是阻碍国家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健康发展;四是暴露出相关制度缺失影响执法力度,如会制约对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等行为的有效遏制及有效执法。
三、如何有效减少违法行为
(一)健全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树立公信力
健全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是树立国家行政及司法机关公信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法制实践活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现实的影响作用。严格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就会得到广大公民的信任,促使其自身法律意识的提升,并能自觉知法守法,同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做好法律知识宣传普及,营造良好法制氛围
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法制宣传活动提供了先进而多样的宣传渠道。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渠道,因其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因而能够取得更有效的宣传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户外宣传、报刊等途径向公民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公民置身于法制宣传的环境中,对其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得到强化,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三)加强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其行为自律能力
行为是思想的外在体现,一名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一定会遵守法律及道德准则行事。凡有违法行为的人,必是不懂法不知法或知法犯法,用自己的行为挑战法律法则的人。要消除社会生活中各类违法现象,需从以下几点来加强:一是加强公民传统文化、道德观的教育,使其知廉耻、懂礼仪,以法律法规约束自已的言行,从我做起,树立良好公民形象;二是从学生抓起,通过学校教育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在走上社会后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哪些是可为哪些是不可为;三是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公民理念和行为。四是普及和教育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减少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和风尚。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