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2018-02-02 00:38袁小茶
大学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南街河东西门

袁小茶

对中国人而言,故乡都是不能轻易谈的,

因为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往事就如漆深的河水般要将人吞噬。

写稿子的那天,朋友说:“你今天嘴里老是蹦北京话。”

“噢,那是通州话。”

从出生到27岁,我搬了3次家,都在北运河方圆3公里以内的区域。

没出息地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儿,

看着河水涨,河水落,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对中国人而言,故乡都是不能轻易谈的,

因为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往事就如漆深的河水般要将人吞噬。

写稿子的那天,朋友说:“你今天嘴里老是蹦北京话。”

“噢,那是通州话。”

从出生到27岁,我搬了3次家,都在北运河方圆3公里以内的区域。

看着河水涨,河水落,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西门变迁:你遇不到“西门庆”

通州的老城区都在河西。我在17岁之前的记忆,都是属于河西的。

别看现在的河东热热闹闹都“七星级温泉度假村”了,20年前,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都住在河西,通州的第一个电影院、第一家麦当劳肯德基、第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第一片居民楼小区……都跟河西有关。现在河西还保留着东关、南关、北关、西门的地名,这其实就是老通县县城的四个城门,出了这巴掌大的地界儿,就是通县县城外了。跟北京的四九城一样,城墙早随着现代化而拆没了,只剩下公交车报站的地名,随着售票员的一嗓子“下一站西门!”,苍凉着在城市上空划过一道记忆中的声音。

西门的变迁有点意思,因为漕运时代的货物都是从东关附近的运河码头上岸,然后一路拉着向西进北京城,西门离着京城更近,自然货物交易更方便,一直有着商业传统。打小儿西门就一直是商业街,最早建起来银地大厦、工人俱乐部、西海子電影院……中学时候连英语培训发小广告都要选在西门,因为人多。现在路北的工人俱乐部早拆了,银地大厦也拆了,路南的“西关二巷”,变成了长安街上的第三座万达广场。

受运河码头文化影响,西门就多了一份运河码头买卖人的“宽”——船入码头都是客,英雄不问来历,各路人等都能在“西门”这块巴掌大的地界儿井水不犯河水。同在一条西门金街,中心的奢侈品店偶尔能见到四方明星来逛街;顶层的电影院和文艺餐厅属于小青年们卿卿我我;负一层的永辉超市是新落户通州的孩儿妈们血拼特价生鲜的“战场”;后身的单身公寓聚集着骑着mobike扫二维码快递柜的“北漂”青年;楼前的广场呢?那自然是“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老通州土著大爷大妈们雷打不动广场舞的地方。大家擦肩而过,少了一份四九城里“贵东城、富西城、破破烂烂是南城”的固化眼光,没有主,没有客,反正大家祖上都不在旗,都是四九城外的人,各得各的自在。

南关:乾隆爷的“十八个半截”与2017年的习大大

如果说河西的西门是“跟着时代不停变”,那同在河西的南关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我对南关的印象比西门要深得多,因为我小学、初中上下学都要路过这里的南街。“南街”本是一条南北向的街,相传是乾隆爷因为风水的原因,下令把这条街横切成九段,于是南街就有了东西走向的“十八个半截”胡同儿。至今这些胡同还完好保留,没怎么变过。好多临街老房子都是前清时代的,后来因为太老了成了“危建”,就清空闲杂人等,旁边立一个“有坍塌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也没人敢拆。

我总觉得南街在冥冥之中有些老天庇佑的成分。经历了“China拆那”的时代,这条街居然神奇地得以保留。前清时是因为乾隆爷的原因,建国后这里成了清真街,回民聚居又有清真寺,因为民族政策得到庇护。几百年来,没人拆也没人敢拆,于是一直到了2017年,习大大来视察,打造“历史文化名街”,这下大家心里踏实,那就更不拆了。

7岁时候的南街,印象最多的就是回民小吃。早点摊儿的面茶5毛钱一碗,螺丝转儿5毛钱一个,现在都能想起早点摊儿那面茶的香味儿,黄澄澄热腾腾的一大碗,撒着咸口儿的芝麻酱,滚热地一口下去,热气一直打到五脏六腑,嚯!早晨瞌睡就被这一口面茶叫醒了。

我15岁初中毕业后,很少有机会再来南街,直到大学毕业后因为改旗袍的缘故,才再次来到南街找裁缝铺。这地方我也挺服气的——居然什么都没改。还是一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子。在阴暗的前清老房子里找到裁缝铺,那应该是2012年,掐一件旗袍的腰线5块钱。到2015年,涨到30块钱,这还是老顾客的价钱。裁缝抱怨说没办法,老房子的房租长得太快,加上现在都买成品衣服,愿意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手艺人越来越难了。

我改完旗袍,沿路去买了一个螺丝转儿。6毛钱一个,没怎么涨钱。但是直径缩小到了之前的1/3。咬了一口,除了甜没别的味儿。咬牙吃完了。十年河西,谁能没变呢?

河东

我在河西美哒哒地住到了20岁,爸妈说,河东在开发,要不我们搬到河东吧?我当时老大不情愿,因为那时的河东依然挺偏的(我2006年在高中舞团时,有一个小伙伴也是通州人,住在河东,那时候她回家总是哭丧着脸,因为从朝阳望京回家根本没有直达公交车,最后只有一班‘小公共汽车能到家),我一边收拾一边含着小泪花儿,哪儿有河西方便啊。

从河西到河东的桥,叫东关大桥,对,过了东关,就到了河东了。七年前,地铁六号线还没通,河东河西就靠着陆路公交连着。穷学生时代赶上公交车晚点,我就冻得在风里蹦。一次接到朋友电话,说:“你在哪儿呢?”我说:“我河西呢。我能看见我们家在河东的楼,但隔着河……等公交车快冻死了。”

电话那边毫无同情心地大笑:“哈哈哈哈,要不你游过去。”

“滚!”

然而我很快就习惯了河东的日子,并找到了我属于文艺女青年的乐趣。通州区图书馆因为扩建,也从河西的老馆搬迁到河东,于是我周末可以美哒哒地踩个绣花鞋背着笔记本电脑,溜溜达达到新图书馆上自习,我有一半的翻译书稿都是在那儿做的。后来工作了手头稍微富裕点儿了,就懒得起床去抢图书馆座位,直接河东的咖啡馆办了会员卡,写累了就跑到河边透透气,踩踩阳光下的影子。endprint

有一段河东的水边有秋千。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有一段写书的灰色经历。年少轻狂,跟出版社签了约,却发现靠稿费养活自己简直是文艺女青年的幼稚梦想。稿子改到想吐的时候,就在河东的秋千上晃晃荡荡,夏日里是蝉声的惆怅。走累了,想好了,就找个长椅开始拿手机或随身笔记本敲字。有时候在秋千上一发呆就是一个下午,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肚子饿了,回家。就这么晃荡到初秋,再到初冬,我把自己摇醒了,结束了这段写书的日子。

直到现在,河东也是很多穷艺术家的理想国。尤其是再往东的宋庄艺术村儿。当初很多穷画家落脚于此,主要是因为房租比河西便宜,比四九城里更便宜,而且郊外风景也方便写生。今年我又迁回了河西老房子自己住,听闻宋庄轰轰烈烈获奖无数的“蜜蜂书店”死了。书店老板是个书法家,我花1000块钱买了100本清仓的书,本本精彩,却曲高和寡,无尽落寞。

后来,书店老板出家了。

河西

2017年,我闹着要搬出去自己住。经过了差点绝食抗议、自己搬出去租房等一系列苦肉计,父母终于给了我河西老房子的钥匙。这一回去,才知道什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才七年光景吧?当我满怀欣喜地回到河西那魂牵梦绕的老小区,那从7岁住到20岁的地方,悔得肠子都青了,跟朋友打了一小时的电话吐槽——“啊!这小区20年了,六层楼,没电梯!楼下没有丰巢快递柜!满小区居然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楼下超市没有卖菜的,因为大爷大妈都去逛菜市场的早市!但我下班菜市场也下班了,我去哪儿买菜啊!去哪儿寄快递啊!没共享单车怎么活啊!管道还是20年前的,洗漱间的水管没热水!没有地暖!更可怕的是老小区没有停车位!别说停车场了,马路上犄角旮旯能塞进去车的地方都塞进去了,我这破技术怎么活啊!啊?哪儿有河东(新区)方便啊!”

朋友哈哈哈听完我的“咆哮”说,不是河西不好了,是河东发展太快了。

我无尽落寞地去河西的“通州区电影院”看了场电影。20年前,这曾经是通州最好的电影院,20年后,却冷清到整场只有几个观众。设备还是20年前的,惨白的灯光下,一个人工售票窗口负责兑换电影票。我饿着肚子,习惯地去找卖爆米花和零食的地方,却发现连卖矿泉水的地方都没有。爬吱吱嘎嘎的楼梯来到了放映室,几排红色半新不旧的座椅,头顶依然是惨白的白炽灯。熬到开场,一个工作人员走进来,手动把灯关了——这就是电影开始了。

饿得前心贴后背地看了一场音效跟会议室差不多的电影。出门,发现一路漆黑,老城的落寞尽收眼底。走着走着,一直走到了通州的第一家肯德基,却依然冷清,好像好久没顾客,汉堡不知在保温箱里放了多久。那应该是我吃过的最难吃的一顿肯德基。没有之一。

我歪在沙发上,和某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你家是通州的吧?我奶奶也是通州人。她跟我提过小楼儿饭店,提过南街……”

脑子里是熟悉的古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再过十年,谁又能说得好呢?

我突然泪流满面。

责任编辑:朴添勤

西门

通州的老城区都在河西。我在17岁之前的记忆,都是属于河西的。

别看现在的河东热热闹闹都“七星级温泉度假村”了,20年前,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都住在河西,通州的第一个电影院、第一家麦当劳肯德基、第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第一片居民楼小区……都跟河西有关。现在河西还保留着东关、南关、北关、西门的地名,这其实就是老通县县城的四个城门,出了这巴掌大的地界儿,就是通县县城外了。跟北京的四九城一样,城墙早随着现代化而拆没了,只剩下公交车报站的地名,随着售票员的一嗓子“下一站西门!”,苍凉着在城市上空划过一道记忆中的声音。

西门的变迁有点意思,因为漕运时代的货物都是从东关附近的运河码头上岸,然后一路拉着向西进北京城,西门离着京城更近,自然货物交易更方便,一直有着商业传统。打小儿西门就一直是商业街,最早建起来银地大厦、工人俱乐部、西海子电影院……中学时候连英语培训发小广告都要选在西门,因为人多。现在路北的工人俱乐部早拆了,银地大厦也拆了,路南的“西关二巷”,变成了长安街上的第三座万达广场。

受运河码头文化影响,西门就多了一份运河码头买卖人的“宽”——船入码头都是客,英雄不问来历,各路人等都能在“西门”这块巴掌大的地界儿井水不犯河水。同在一条西门金街,中心的奢侈品店偶尔能见到四方明星来逛街;顶层的电影院和文艺餐厅属于小青年们卿卿我我;负一层的永辉超市是新落户通州的孩儿妈们血拼特价生鲜的“战场”;后身的单身公寓聚集着骑着mobike扫二维码快递柜的“北漂”青年;楼前的广场呢?那自然是“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老通州土著大爷大妈们雷打不动广场舞的地方。大家擦肩而过,少了一份四九城里“贵东城、富西城、破破烂烂是南城”的固化眼光,没有主,没有客,反正大家祖上都不在旗,都是四九城外的人,各得各的自在。

南关

如果说河西的西门是“跟着时代不停变”,那同在河西的南关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我对南关的印象比西门要深得多,因为我小学、初中上下学都要路过这里的南街。“南街”本是一条南北向的街,相传是乾隆爷因为风水的原因,下令把这条街横切成九段,于是南街就有了东西走向的“十八个半截”胡同儿。至今这些胡同还完好保留,没怎么变过。好多临街老房子都是前清时代的,后来因为太老了成了“危建”,就清空闲杂人等,旁边立一个“有坍塌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也没人敢拆。

7岁时候的南街,印象最多的就是回民小吃。早点摊儿的面茶5毛钱一碗,螺丝转儿5毛钱一个,现在都能想起早点摊儿那面茶的香味儿,黄澄澄热腾腾的一大碗,撒着咸口儿的芝麻酱,滚热地一口下去,热气一直打到五脏六腑,嚯!早晨瞌睡就被这一口面茶叫醒了。

我15岁初中毕业后,很少有机会再来南街,直到大学毕业后因为改旗袍的缘故,才再次来到南街找裁缝铺。这地方我也挺服气的——居然什么都没改。还是一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子。在阴暗的前清老房子里找到裁缝铺,那应该是2012年,掐一件旗袍的腰线5块钱。到2015年,涨到30块钱,这还是老顾客的价钱。裁缝抱怨说没办法,老房子的房租长得太快,加上现在都买成品衣服,愿意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手艺人越来越难了。endprint

我改完旗袍,沿路去买了一个螺丝转儿。6毛钱一个,没怎么涨钱。但是直径缩小到了之前的1/3。咬了一口,除了甜没别的味儿。咬牙吃完了。十年河西,谁能没变呢?

河东

我在河西美哒哒地住到了20岁,爸妈说,河东在开发,要不我们搬到河东吧?我当时老大不情愿,因为那时的河东依然挺偏的(我2006年在高中舞团时,有一个小伙伴也是通州人,住在河东,那时候她回家总是哭丧着脸,因为从朝阳望京回家根本没有直达公交车,最后只有一班‘小公共汽车能到家),我一边收拾一边含着小泪花儿,哪儿有河西方便啊。

从河西到河东的桥,叫东关大桥,对,过了东关,就到了河东了。七年前,地铁六号线还没通,河东河西就靠着陆路公交连着。穷学生时代赶上公交车晚点,我就冻得在风里蹦。一次接到朋友电话,说:“你在哪儿呢?”我说:“我河西呢。我能看见我们家在河东的楼,但隔着河……等公交车快冻死了。”

电话那边毫无同情心地大笑:“哈哈哈哈,要不你游过去。”

“滚!”

然而我很快就习惯了河东的日子,并找到了我属于文艺女青年的乐趣。通州区图书馆因为扩建,也从河西的老馆搬迁到河东,于是我周末可以美哒哒地踩个绣花鞋背着笔记本电脑,溜溜达达到新图书馆上自习,我有一半的翻译书稿都是在那儿做的。后来工作了手头稍微富裕点儿了,就懒得起床去抢图书馆座位,直接河东的咖啡馆办了会员卡,写累了就跑到河边透透气,踩踩阳光下的影子。

有一段河东的水边有秋千。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有一段写书的灰色经历。年少轻狂,跟出版社签了约,却发现靠稿费养活自己简直是文艺女青年的幼稚梦想。稿子改到想吐的时候,就在河东的秋千上晃晃荡荡,夏日里是蝉声的惆怅。走累了,想好了,就找个长椅开始拿手机或随身笔记本敲字。有时候在秋千上一发呆就是一个下午,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肚子饿了,回家。就这么晃荡到初秋,再到初冬,我把自己摇醒了,结束了这段写书的日子。

直到现在,河东也是很多艺术家的理想国。尤其是再往東的宋庄艺术村儿。当初很多画家落脚于此,主要是因为房租比河西便宜,比四九城里更便宜,而且郊外风景也方便写生。

河西

2017年,我闹着要搬出去自己住。经过了差点绝食抗议、自己搬出去租房等一系列苦肉计,父母终于给了我河西老房子的钥匙。这一回去,才知道什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才七年光景吧?当我满怀欣喜地回到河西那魂牵梦绕的老小区,那从7岁住到20岁的地方,悔得肠子都青了,跟朋友打了一小时的电话吐槽——“啊!这小区20年了,六层楼,没电梯!楼下没有丰巢快递柜!满小区居然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楼下超市没有卖菜的,因为大爷大妈都去逛菜市场的早市!但我下班菜市场也下班了,我去哪儿买菜啊!去哪儿寄快递啊!没共享单车怎么活啊!管道还是20年前的,洗漱间的水管没热水!没有地暖!更可怕的是老小区没有停车位!别说停车场了,马路上犄角旮旯能塞进去车的地方都塞进去了,我这破技术怎么活啊!啊?哪儿有河东(新区)方便啊!”

朋友哈哈哈听完我的“咆哮”说,不是河西不好了,是河东发展太快了。

我无尽落寞地去河西的“通州区电影院”看了场电影。20年前,这曾经是通州最好的电影院,20年后,却冷清到整场只有几个观众。设备还是20年前的,惨白的灯光下,一个人工售票窗口负责兑换电影票。我饿着肚子,习惯地去找卖爆米花和零食的地方,却发现连卖矿泉水的地方都没有。爬吱吱嘎嘎的楼梯来到了放映室,几排红色半新不旧的座椅,头顶依然是惨白的白炽灯。熬到开场,一个工作人员走进来,手动把灯关了——这就是电影开始了。

饿得前心贴后背地看了一场音效跟会议室差不多的电影。出门,发现一路漆黑。走着走着,一直走到了通州的第一家肯德基,却依然冷清,好像好久没顾客,汉堡不知在保温箱里放了多久。那应该是我吃过的最难吃的一顿肯德基。没有之一。

我歪在沙发上,和某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你家是通州的吧?我奶奶也是通州人。她跟我提过小楼儿饭店,提过南街……”

脑子里是熟悉的古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再过十年,谁又能说得好呢?

我突然泪流满面。

责任编辑:朴添勤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街河东西门
水西门内走小巷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CSAMT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地热水勘查中的应用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雏鸟情结
装钱的褡裢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
银川市正源南街拓宽改造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