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欣怡,王宇航
(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 艺术学院,天津 301830)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住宅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一些传统的建筑已随着发展进程,慢慢被遗忘甚至淘汰,北京四合院做为北京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建筑特色,但现因很多的老旧房屋达不到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的,正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传统的住宅建筑需要符合现代人适宜居住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等条件,才能重新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合院建筑形式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四合院因为建筑形式单一化、空间利用局限性、居住功能性衰退、建筑结构性老化等问题,许多传统四合院已被拆除或沦为杂院。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却面临价值的贬值危机。如何改造传统四合院,让其与生活便捷的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既有传统四合院的宽阔疏朗与起居方便的中心聚落,又有空间的私密性与便捷性,满足现代居住者的生活又能传承中华文化。
四合院是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是建筑史上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北京是民居四合院形式最为集中的地区,它展示着北京人传统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如今四合院建筑群落的规模及使用率都不如从前。根据相关统计,北京在50年代初期的传统北京四合院为1760万m2,到了90年代剩下1192万平方米。数量在逐渐递减,这些拆除的四合院大都是因为建筑设施老化,无法提供居住,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符等等。
图1
图2
北京一带,冬天寒风自西北来,夏天凉风自东南来,根据地理区位因素,北京传统四合院采用“坎宅巽门”的方位布局,形成标准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将宅门面对南边,门开南边,冬天既可避开寒风,夏天又可纳凉。延续元代大都对北京四合院的硬性规定,采用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原理,将宅门面对南边,正好一出大门就面对繁华的街景,正所谓“门户大开”,大街迎客是正经之道。正房、厢房和南房之间由抄手游廊串联起来,廊是方便人在恶劣天气下去往东西厢房搭建的。稍小的四合院一般由三间北房、两间厢房和三间南房构成。院内铺设专门的甬道可通往各房院落。根据院落的规模和面积,两个院落叫两进四合院,三个称为三进四合院,以此类推,规模最大的四合院多达八进、九进院落,此院落中东院连西院,层层递推,东西跨院,前廊后院,院中有园,园外有院,真正成为“深宅大院”。其空间布局遵循天道人理,讲究长幼有序,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传统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间房屋将院子围在当中形成一个“口”字形,四间房屋分别由正房、倒坐房、东西厢房所组成,把庭院围合在中间。四合院内部空间都呈闭合状态,空间缺少灵动性,院落群体之间的来往不便。院落整体较为对称,四合院建筑形式森严而单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空间也日益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口”字形的建筑形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四合院演变成现在的大杂院,几户甚至十多户人住在一座四合院内。每户一家老小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因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建筑外部私搭乱建为满足日常生活。大杂院存在空间划分不合理的情况。又因城市的发展城市污染日渐严重,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往往会选择在交通便利的郊区生活,而四合院大多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许多居住地被出租,或演变成商业空间,四合院空间分布出现鱼龙混杂的现状。
传统四合院还延续着古时候的生活方式,没有电缆、水电煤气等功能设施。基础设施的落后,如缺少空调暖气等设备、卫生设施等,但这些却是如今的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空间设施的配备上不能满足现代人需求。如干净舒爽的卫生间、整齐的开放性厨房,有音像、DVD、电视等电器设备的客厅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硬件设施。
传统北京四合院属于砖木结构建筑,房架由柱子、梁、檩条、椽子组成。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经受了时间的洗礼,木质结构本身相对其他材质来说比较脆弱,再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木质结构会逐渐老化。因为维修困难,木结构得不到完善,一般民居四合院木质框架早已发生老化、虫蛀、受潮等问题,难以保证居民生活的质量。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的代表,经过多年的改造,才形成了北京最具特色的传统住宅,在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布局特色的基础上打破常规闭合状态,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增加空间灵动性,达到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目的。在建筑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能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遵循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将部分东西走向的院落拆除,实行通畅的南北与东西通道,打破了四合院院与院之间完全封闭的状态,院落群体之间的来往交通便利,实现了居民在原址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拉近邻里关系。将传统的居住区里新增了许多新的公共设施如餐厅、商品店、公共厕所等一些方便居民而且服务于居民的公共设施。在保证单元家庭之间的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跨院、廊、连接体等把院落之间连接起来,组成传统院落群体。建筑外立面的几扇落地窗来增加此餐厅的开放性,建筑形式上的改造以及内容上的创新(图1),实现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的结合。
四合院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空间改造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因为信息化的普及,现代人生活中心由室外转移到室内。针对四合院的演变模式及现代化需求,对室内空间体量进行改造设计,将室内空间扩大,相对缩小室外空间,将室外或者半室外空间改造成室内空间,增加室内空间面积。对空间的功能性重组,针对功能分区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要协调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矛盾,实现空间互动共生,达到空间的重组再生。
如北京大栅栏的茶儿胡同的“微杂院”改造,改造没有拆除大杂院里加建的建筑,而是保留他们,进行修护和改建。以杂院里居民的需求出发,把加建的厨房改造成一个小型艺术展厅(图2),其他无人居住的区域被设置为小孩子的公共活动区域,有舞蹈教室、儿童图书室等。微杂院的设计理念就是共生,是院落中新功能和原有居住功能的共生。是以人文关怀的角度设计的空间重组。
增加基础设施,如空调暖气等设备、卫生设施;创建整齐明亮的厨房及餐厅、有现代化设备的客厅等。以及针对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的人性化设计,为老人增加的无障碍设计。还有房屋智能化控制,如煤气泄漏报警器、智能灯光、智能防盗系统等。如此户居住家庭位于北京西南侧正房改造,屋主是年轻的小伙子,母亲则有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日常轮椅相伴,改造之后的屋子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解决了通风和保暖的问题,还为病危的老人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图3),方便患病的老母亲行动。在室内设计上增加了智能灯光,根据老人生物钟定制不同时间段的灯光模式。
图3
图4
1.结构加固:北方一带的显著的气候特点就是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四合院屋顶多为“人字形”有排水迅速、隔热保暖的作用。再加上北方地广人疏,鉴于这个特点,北京四合院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低矮的内墙与开敞式的建筑构造有利于北方人冬季采光和夏季纳凉,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值得保留,但首先要解决木结构老化、虫蛀、受潮等现象。可以使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替换老化的木梁,修缮残缺的木头,增加安全性。再进行清洗、打磨、表面刷上封闭剂和清漆,解决虫蛀、受潮等问题。
2.材料运用: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是用整齐的条砖砌出四面,中间用混着泥巴的碎砖瓦填充,让条砖向内挤压,夯实基础,再在条砖外面刷上一层白灰,显得既美观又轻巧,既节省材料又做工简单,这种墙统称为软心墙,起到分隔空间、组织空间和墙体保温的作用,是北京四合院建筑构成的特色工艺之一。院内的白墙、红柱、琉璃瓦、青瓦顶、花玻窗、砖雕窗等饰面,借助门头、门联、基座、窗楣、檐柱、女墙、月梁、瓜柱、屋脊等,将雕、镂、刻、琢、塑等工艺运用其间,将“高墙冷巷”的布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结构造型技艺的保留基础上增加现代材料的碰撞,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如北京前门的改造设计,该地位于旧市区的中心。建筑外观以开放的玻璃与传统的建筑结构相结合,玻璃或者钢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碰撞,能增加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建筑的木梁柱等结构经过细心分解和修复之后重新拼接在一起,外面有墙面和玻璃幕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平和的透明感,院内向街道开放。玻璃幕形成雕窗式有机图案。这种玻璃幕如同传统花格窗,现代材质与传统工艺结合(图4),以柔和的手法将四合院改建成了开放的底层多功能设施建筑,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合院以围合的方式把城市的喧嚣隔离,整体呈现出自己的韵律美。传统四合院对庭院装饰离不开对传统封建礼教和风水学的考虑。根据风水学的建筑布局原理,在传统北京四合院的院内,水和树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即使在普通人家的四合院中,常常可以看到假山旁花木盛然。
本着传承的理念,现代四合院的中央也会摆放一只或数只巨大的水缸,在水缸内种植荷花和鲤鱼,一方面延续了风水学原理,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空间和防火。室内往往以中式风格的家具与建筑本身相匹配,屏风的设置及墙面朴素的饰面,形成沉稳大气的整体风格。无论是水景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对建筑的衬托,还是室内中式风格的延续与创新。通过建筑屋顶一砖一瓦和园内一花一草,把四合院与世无争的静态美描绘出来。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独特的民居建筑,包含了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它不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淘汰。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设计可以说是城市化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探索过程。从改造老北京四合院的过程来看,既要看到改造的成功,也要关注存在的问题,要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让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当今社会消失,我们要将这种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当经社会发扬光大,续写中国建筑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图片来源:图1~图4来源于网络
[1]屈雅琴,张建林,杨慧.浅谈城市社区中的改造设计[J].山西建筑,2013(10).
[2]张国忠.城市居住区改造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手法[J].湖南林业,2012(08).
[3]唐莉英.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4]周晓蕊.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5]李勤,杨豪中.德国北京四合院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4).
[6]梅青,白彩云,孙淑荣,宋永生.北京四合院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