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认证农产品供给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2018-02-02 15:14王彦炯汤达钵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7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绿色

王彦炯,汤达钵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杭州 31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为代表的绿色认证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是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的主要产出体现。近年来,浙江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把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聚焦机制创新,聚焦优质安全,认证数量不断增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探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浙江经验和启示。

1 构建绿色认证农产品供给体系的浙江经验与做法

围绕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完善治理保障体系,构建宣传推广体系,系统化构建绿色认证农产品供给体系,确保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截至2017年底,全省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比例达50.6%,有效期内“三品”总数7 98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99个(其中农业部审批的有63个)。

1.1 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1.1.1强化政策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016年12月浙江省人大通过的《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首次从立法层面明确发展“三品一标”为各级政府法定职责;近两年,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先后被列为省委省政府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811”美丽浙江行动等重大战略部署重要内容,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三品”比例和发展数量均被纳入全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质量强农八大行动计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体系和省政府年度任务一类考核目标。各县市区也相应出台了支持“三品一标”发展的财政补助政策,认证补贴从1万~10万不等。

1.1.2强化认证管控,夯实供给质量基础 严格认证行为,强化过程管控,严把环境监测、产品检验和现场检查、材料审查等两道准入门槛,重点强化对重点环节和高风险认证产品的现场检查,确保认证质量;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作为调结构、提水平的重点,扩大精品农产品规模。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绿色食品1 598个,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22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面积1.93万hm2,全国首批绿色食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

1.1.3强化地标登记,做强区域公共品牌 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登记保护,构建了地理标志五大工作体系,加大持证用标主体培育,持续推进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仅2017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9个,比2016年增长43.2%,发展势头迅猛。金华“两头乌”被农业部首批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6个试点单位之一,泰顺三杯香茶等3个产品被列入首批中欧地标互认产品名录。

1.2 完善治理保障体系,确保公信力和权威性

1.2.1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品牌含金量 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创新监管措施,持续打好监管“组合拳”,严格落实各地自查覆盖率100%、全省督查覆盖率达到30%、抽样检查覆盖率达到30%为主要内容的“三查”机制,不断提升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能力。连续4年开展了全省“三品一标”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创新了10地市交叉督查工作机制。2017年,“三查”行动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 212人次、检查基地331个次,抽检产品1 296批次,撤销5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依法整改查处14家问题主体、22个问题产品,全省抽检合格率为99.3%,切实维护了品牌公信力。

1.2.2构建浙农追溯体系,凸显品牌保障新优势 2014年以来,浙江重点依托“三品一标”认证生产主体,全面启动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目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省64个县已纳入省级追溯体系管理,2018年初正推动第5批15个省级追溯体系县创建验收。截止2017年底,全省省级以上“三类”主体追溯率均达到90%以上,纳入追溯平台信息库的规模以上主体4.6万家,1.5万家已实现主体或过程追溯,上传各类检测数据212万条,追溯二维码应用广度和市场认知度不断扩大。

1.2.3强化队伍体系建设,打造品牌保障生力军 以“三员”培训为载体持续提升队伍体系责任意识、质量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三员”保障安全的守门员职责,目前,全省拥有经注册的有效期内企业内检员6 100人。推动机构体系优化,将机构延伸到县(市、区),浦江、兰溪等地均成立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1.3 构建宣传推广体系,提升品牌形象影响力

1.3.1持续聚力“宣传周”,持续开展品牌宣传 坚持统筹推动和多方联动聚力抓“三品一标”宣传推广,连续9年举办“三品一标”宣传周,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发动部署、典型宣传、舆论营造均实现省市县上下同步开展,管理机构、新闻媒体、生产企业纵横向联动,每年聚焦一个主题、举办一个仪式、开展一次培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普及“三品一标”知识,引导城乡居民科学消费安全优质农产品。

1.3.2创设载体平台,持续推进市场培育 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搭建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和平台,连续多年组织推荐省内优秀“三品一标”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交会等各类展会和贸易推介平台,联合承办了4届中国(武义)国际养生博览会,中国(浙江)优质食材博览会等展会。杭州在超市里设立“品质食品专区”,重点推荐“三品一标”产品,专区内产品销售价格翻倍,消费者满意度98.2%、放心度97.5%。温州打造“瓯农惠”平台,“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是基本准入门槛,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高效整合,让温州人吃上有“身份”的农产品。

1.3.3善用媒体资源,不断开展舆论宣教 围绕“用好传统主流媒体、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重视信息发布报送、加强媒体公共关系维护”,形成全媒体报道格局,多角度全方位传播“三品一标”品牌形象。近年来,浙江卫视、新华网等20多家主流媒体每年都对我省“三品一标”进行正面报道。2017年在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报道1条,浙江日报头版报道了《质量兴农 绿色兴农——我省新增绿色农产品基地超十万亩》新闻,中央政府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浙江农业公众号仅《“三品一标”怎么认证,如何识别?点进来就知道》一文3个月阅读量达8 020次。加强与新闻记者的沟通互动,定期召开在杭部分新闻媒体座谈会,积极开展公共媒体舆情应对,妥善处理舆论危机。

2 绿色农产品认证产业发展短板分析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的“三品一标”还存在“认知、条件、结构和价值”4个方面的短板,产业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供给质量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优质优价的市场效益还需要进一步体现。

2.1 “认知”短板:共识凝聚还不够到位,产业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体系自身共识看,各地对发展“三品一标”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虽然国家一系列规划、意见和政策都与“三品一标”有关联度,但都很零碎,总体看,还未形成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本性措施的共识,导致一些地方农业系统内部合力推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生产主体认知看,部分主体受自身素质、扶持政策导向、优质优价不够明显等因素影响,对品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用标和复查换证、续展积极性不高。从公众消费认知看,近年虽然“三品一标”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但鉴于公共品牌难以解决的“公地悲剧”和信息不对称,存在公众对认证农产品认知不足、认知偏差、信任度不够的问题。

2.2 “条件”短板:支撑保障还有待强化,发展基础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机构队伍看,省级以上机构队伍配备比较健全完善,但是地市以下相对薄弱,全国看,地(市)级机构中专职的占45%、市(县)级仅占23%,浙江为27%和7%,其余均为挂靠;全国工作队伍中地(市)级专职的有56%、市(县)级仅有33%,浙江为41%和29%,其余均为兼职。从扶持措施看,目前地市县层面“三品一标”各有补助,但力度不一。浙江省级层面尚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而同样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广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江苏省级也有近3 000万资金专项支持发展“三品一标”。从基础资源看,受浙江农业生产资源空间、生产主体规模门槛、新型主体培育等因素所限,全省“三品”认证的增量资源有限,进一步壮大发展的空间受限。

2.3 “结构”短板: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三品”结构看,全省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占比分别为69%、20%、11%,体现优质精品的绿色食品结构总体偏低,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63个,数量规模与山东、江苏等省有不小差距。从主体结构看,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9.7%,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占69.7%;初级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较高,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产业水平和产品层级有待提高。从区域发展看,全省地市区域发展相对不够均衡,杭州、宁波和湖州“三品”主体和产品总计占全省的44%和45%,淳安等26个加快发展县平均“三品”数、平均产地面积、平均绿色食品数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数的28%、20%、40%,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存在差距。

2.4 “价值”短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突出,优质优价的市场效益还需要进一步体现

对消费端教育宣传,农业部门在“三品一标”公共品牌宣传和市场培育的手段还相对有限、投入力度还不够强、传播方式还不够多元,对消费者教育还停留在简单说教和自说自话阶段,公众认知度和识别度还未被深度普及,对生产者端培育监管,管控的实质性“硬手段”相对比较缺乏,有的地方措施落实不够到位,而“三品一标”实际生产成本一般会增加10%~20%左右,流通消费市场对认证产品的正向识别机制却无法建立,用标产品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导致企业用标和续展积极性也不高,认证品牌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3 强化绿色农产品认证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认证在“产出来”的生产环节提升了标准化水平,在“管出来”的全程管控环节扭住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大头,在“带出来”的市场培育环节抓住了品牌建设的牛鼻子,可以说是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大有可为,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补齐短板、主攻供给质量。思考及建议如下:

3.1 凝聚一个共识,形成三个格局,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一个共识: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内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站位,统筹推动凝聚各方合力,把绿色认证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四大任务中提升绿色供给能力目标的主要抓手,着力推动“三品一标”从配角到重要组成板块的根本性转变。一是财政奖补支持有力的格局。积极推进政策创设,在奖励补贴、项目配套、绩效管理等方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主动争取省级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农产品认证基地补贴,进一步推动各地政府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奖补力度,优化奖补激励机制,将补贴力度导向续展和复查换证。二是体系队伍支撑有力的格局。要支持推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掌握绿色农产品认证监管技术技能的专职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三员”队伍培养建设,把全省内检员队伍打造成一支能担当、善担当的内部质量管理队伍。三是主体申报续展积极主动的格局。着力提升对主体的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切实指导认证主体提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提高认证申报工作效率,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申报积极性高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动发挥国家《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三品一标”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功能。

3.2 坚持一个“严”字,狠抓三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公信力权威性

要坚持严字当头,把好质量关口,强化多层次监管水平,切实强化产品认证过程管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严防、严管、严控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确保公信力和权威性。一是认证从严,这是夯实权威性的基础。强化认证管理,切实推动审查机制从注重形式向强化实质转变,强化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标识全环节的审核,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查工作各个环节。二是监管从严,这是巩固权威性的保障。切实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和措施。加大重点行业、重要时段、重点产品的抽检力度,严格落实内检员自查职责守好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关、严格落实检查员审查责任强化认证过程管控、严格落实监管员证后监察职责确保认证产品品牌声誉。三是处罚从重,这是维护公信力的手段。进一步强化淘汰退出机制,对抽检不合格产品要坚决出局,要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严查假冒伪劣,确保“三品”是一块没有水分的品牌,没有杂质的品牌。

3.3 处理一对关系,实现三个优化,进一步增强供给质量水平

一对关系: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保持适度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调控、积极引导、示范带动、围绕产品功能定位和地区域优势,分类指导推动,不断优化“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产品结构、主体结构、区域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水平。一是推动认证产品结构优化。扩大绿色食品发展规模,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发展增量的同时,重点抓好续展工作,确保续展率保持在70%以上,逐步提高绿色食品认证比例;继续挖掘环境和资源潜力,因地制宜适度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稳步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省级承接相关衔接工作,发挥其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过程中的合格评定功能;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步伐,培育壮大地域特色公共品牌。启动“实施”地标双百工程,建设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保护区,打造100个有影响力地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二是推动认证主体结构优化。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出口企业、畜禽、水产、加工类生产主体等的挖掘和培育,将好的产品、好的企业、好的资源尽可能拉进来,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申报,逐步提高主体产业水平和产品层级。三是推动区域结构均衡。鼓励和支持26县等农业生态资源优良的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三品一标”认证。

3.4 围绕一个机制,加大三个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内生动力

一个机制:围绕形成优质优价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和培育力度和覆盖面,持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模式,最终实现两个获得感:广大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埋单”购买认证产品,有真实满意的消费获得感;生产者通过认证用标后能卖出相对更高的价格,有实实在在的收益获得感。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利用好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两微一端”新型媒体开展常态化宣传,主动把“三品一标”的理念、标准、要求及实际实施情况更直观地宣传出去,对一些不实炒作要主动发声,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广泛发动和激励企业使用和宣传“三品一标”品牌标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形成抓农产品品牌就是抓“三品一标”的共识和氛围,让绿色认证农产品成为农业品牌的金字招牌,继续利用好“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已经创出了牌子的专业展会平台推广展示优秀“三品一标”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要投入拍摄制作“三品一标”宣传专题片、公益广告片,并广泛推广传播。对获证主体也要做好培训和服务,让他们会用标、用好标,切实提升经济效益。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力度。通过支持产销对接、专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推广建设,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市场拉动力。加强引导 “三品一标”开展过程追溯和追溯码应用率,让消费者买得更安全、更放心。◇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