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产业竞争力及创新能力比较

2018-02-02 15:14陈诗波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豆加工

陈诗波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之一,1995年前,中国一直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但从1995年开始出现逆向发展,我国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其后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1],以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迫在眉睫。

1 中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单产低且成本高

2014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3 214.50kg/hm2,中国大豆产量为32 310kg/hm2,我国大豆单产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67%;同时,我国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69倍,大豆价格也明显高于美国,不具有比较优势[2]。

1.2 加工专用品种少

由于没有实行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且适用于加工的专用品种缺乏,尤其是高油量、高蛋白质的优质专用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与此同时,国内大豆成熟度差,使脂肪与蛋白含量降低,产品出油率低;粒形大小不一样,加工前处理清杂筛理难度大;脂肪与蛋白含量单项不稳定,浸出取油时溶剂消耗大;豆脐的颜色深使油脂、蛋白制品颜色加深,增加了油脂脱色难度。

1.3 精深加工能力较弱

与美国相比,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产能弱、技术水平低,大豆加工企业以小作坊形式居多,生产缺乏标准,生产条件也参差不齐,精深加工技术和能力欠缺,且主要生产大豆初级制品。同时,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在利用原料制取大豆油、制取饲用大豆粕和制油副产物中浓缩磷脂等重点环节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3]。

当前,我国80%以上的进口大豆货源被外资企业控制,国内大豆产业链基本被割裂。以美国为主的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通过申请大豆专利保护、技术转移内部化等技术锁定策略,严格控制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跨国粮商通过控制国内大型油脂企业,抢占食用油市场,目前外资品牌已占据中国食用油50%以上市场份额。跨国粮商对中国大豆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全面垄断的控制格局。

2 中美大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2.1 美国大豆研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大豆研发相对滞后

美国在转基因大豆核心技术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2016年,美国转基因大豆专利申请量为4 867件,占全球申请量的42.64%,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专利申请量仅有863件,与美国相差甚远。同时,对照世界各国家/地区专利局的受理情况看,美国相关机构提交的全球专利申请总数比本国受理的专利数高出12.45%,为技术输出国家,而我国的专利受理中有一半均来自于外国机构,为专利技术输入国[4]。

2.2 美国大豆生产种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尚未普及

美国的大豆种植在20世纪60年代就全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开始向大豆种植的智能化方向发展。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已研发出“绿色之星”精确农业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施大豆数据采集及田间耕作、播种、施肥、喷撒农药和收获等大豆作业的精确定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相关数据的输入、分析、管理和输出;运用传感器技术,控制大豆种植的化肥、农药等物料;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测算工作效率及投入量,实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和播种机、施肥机、施药机及其他配套农机具的智能化精准作业,使大豆的规模种植效率进一步提升[5]。而截止到2016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刚刚超过65%,这与美国的机械化程度相差甚远[6]。

2.3 美国长期推进大豆加工技术的系统开发,我国大豆精深加工技术和能力非常欠缺

美国大豆业非常重视精深加工利用,从豆粉、功能大豆分离蛋白到大豆黄酮、大豆磷脂等生理功能因子,都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美国相关部门不断研究和开发大豆的新用途,几乎每年都会发明出几十种将大豆应用于工业的新方法,科技在大豆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美国依靠原材料优势,将大豆蛋白开发出多品种不同特性的产品,使大豆价值链得到不断延伸。如美国用大豆蛋白制成的胶替代价格昂贵的贻贝蛋白胶;将大豆皂甙应用到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研发保健食品、皂甙饮料、心血管疾病药物和抗病毒新药;利用大豆异黄酮抗肿瘤活性研制了出相关产品,提纯制品可实现40%~60%的精度;将大豆纤维添加到面包、饮料和肉类中制成低脂、高纤肉制品等[7]。此外,美国大豆及制品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体系非常完备,许多国家都采用或者借鉴美国的大豆相关标准,这也成为美国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比较而言,我国大豆精深加工技术和能力非常欠缺,在利用原料制取大豆油、制取饲用大豆粕和制油副产物中浓缩磷脂等重点环节技术滞后,大豆超临界萃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还不够深入,对大豆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缺乏,导致蛋白质、磷脂等功能产品没有很好地发挥功能性作用。据调查,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中精深加工的企业占比仅为22%,大多是小作坊形式,生产没有标准化,生产条件也参差不齐,原料供应基地、生产加工基地之间结合也不紧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

2.4 美国大豆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我国大豆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足

美国高度重视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目前美国大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比重已达到30%~40%。如美国北方大豆玉米种植带主要采用玉米—大豆轮作技术,南方大豆种植带采用水稻—大豆、棉花—大豆轮作技术。美国爱荷华州和伊利诺伊州,80%面积的大豆与玉米实行两年轮作,并结合少耕或免耕栽培技术,使土壤有机质保持在5%左右,大豆的单产量达到3 000~3 750kg/hm2。伊利诺伊州为期4年的轮作实验显示,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大豆产量比连作大豆每公顷增产0.4t,如果添加小麦作为玉米大豆轮作的第三作物,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对比各自连作将增产12%~15%。与此同时,美国的农场主不但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且普遍都会使用农业机械,工作效率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技术水平较差。此外,美国各大豆生产州均设有实验推广站,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获取大豆相关的技术信息、品种资源信息和市场信息。[8]美国要求农技推广员必须具有本专业学士学位,高级推广人员需有本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只占农民总数的0.05%,学历大多为中专或高中毕业;推广经费不足农业产值的0.2%,美国则在1%左右。

3 以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思路及对策

目前,中美贸易战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快部署,优化大豆产业科技供给,着力促进大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

3.1 加快培育大豆优质品种

着力发展大豆生物工程技术,挖掘和利用大豆育性、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特殊用途等方面的新功能基因,逐步解禁转基因大豆种植限制,培育优质转基因大豆品种。加快研发集高蛋白、多抗、优质、高产于一体的大豆新品种,推广优质大豆培育新技术,推动我国大豆品种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3.2 强化对大豆精深加工业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持续加强大豆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和私人部门加大核心领域的创新投入,研究制定大豆适度加工工艺、产品标准,开发大豆功能性、专用性新产品,开展工业化大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大豆油适度加工产业示范。强化大豆在营养健康、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加工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大豆蛋白质和大豆功能性食品在粮食食品、肉食食品、豆奶、乳制品等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加强大豆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研发,拉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消费。推动高效、环保、智能化大豆出入库机械设备和物流设备研究开发,提高大豆流通作业效率。对标先进标准,提高大豆种植、加工设备(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水平。开发高效节粮节能营养型粮油和特色杂粮等加工装备;开发豆制品加工成套设备;推进大豆加工自动化、智能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9]。

3.3 构建大豆科技服务体系

持续完善大豆行业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科研院所参与、市场驱动、企业化运作的大豆相关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新模式;强化大豆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技术人才定期培训、考察、交流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支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留职离岗创业。探索有效的大豆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博士服务团工作机制,组织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专家定期服务基层。加大大豆科技创新成果、产品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3.4 积极推进我国大豆产业与技术国际化进程

利用我国东北优质大豆品种资源,稳步发展与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在大豆遗传育种、直播和栽培管理技术、生物技术、研发设备和科研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合作。瞄准巴拉圭、南非、乌拉圭等其他不具备研发能力的全球大豆种植大国,展开有针对性的专利技术战略部署,获得合理的专利数量、分布结构和专利组合,推进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国际产业化进程。

支持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开展对海外企业的收购或合资,并成立海外农业投资者联合会,提高企业家海外投资经营能力,掌握大豆来源。支持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租赁俄罗斯远东地区国有农场建立中国大豆种植基地,投资兴办大豆加工企业。建立海外农业援助和服务机构,为国内大豆企业提供全球大豆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国大豆需求情况,确定农业援助计划和具体投资合作模式及配套政策措施,实现中国与进口国大豆加工食品认证标准的对接,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猜你喜欢
大豆加工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如何提升我国大豆产量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种新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滚道加工方法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铣刀盘的5轴数控加工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