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郭淑珍庞中伟高逢敬赵 毅周 悦陈 飞王希卓*徐熙颖
(1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产品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5;2开鲁县农牧业局,内蒙古通辽 028400)
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特征,提出:开鲁县应通过激发现代农业要素,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种融合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等措施,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部,地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经济上属于东北经济区,在环渤海经济圈内,是联结内蒙古、东北三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开鲁县处于世界辣椒产业优势带(陈宏研,2012),县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适中,光照充足,环境条件极适宜红干椒生长,特色产业优势明显,2016年被确定为红辣椒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第八批国家级红干椒农业标准示范区,红干椒产业已成为开鲁县强农富农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基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高度,分析开鲁红干椒资源优势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开鲁红干椒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具有典型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特色农业产业是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且高效的农业。开鲁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构筑了产、加、销全产业链(鲍岩峰 等,2014)。在种植方面,2016年开鲁县辣椒种植面积已达3.33万hm2(50万亩),年产鲜辣椒100万t(折合干辣椒20万t),无公害认证1.53万hm2(23万亩),绿色原材料认证1.33万hm2(20万亩),绿色食品红干椒0.24万hm2(3.6万亩),产值近15亿元,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和集散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的美誉。在加工方面,开鲁县现有各类红干椒收储、加工企业43家,产品有辣椒碱、辣椒粉、辣椒酱、调料等20余种,并逐渐从以出售原料、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向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高精尖”方向发展,年加工红干椒能力达30万t,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左右,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2.33∶1,商品化率达99%。2015年开鲁县县政府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辣椒加工企业,园区内现有内蒙古晶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鲁县蒙椒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红干椒加工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18.2万t,加工集聚效益进一步凸显。在流通建设方面,开鲁县投资2亿元在东风镇规划建设了红干椒专业市场,年交易量0.5亿kg以上,市场集收购仓储、冷冻保鲜、电子交易、产品展示、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检测检验、洽谈办公、餐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红干椒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产品销往东三省、山东、湖南、湖北等国内十几个主要省、区、市。鲜椒和部分红干椒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有效带动了开鲁县辣椒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在产业功能拓展方面,依托开鲁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等,创新推进“旅游+”发展策略,加强旅游与农业、文化、历史融合,将开鲁县乡村旅游线路与红干椒科普教育、农业观光、采摘等农业特色景观、节庆会展等结合,成为通辽等周边城市居民假期短途出行的首选地,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收入6亿元。
截至2016年底,全县有辣椒专业合作社114个,实现经营收入1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区级10家,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带动3.5万户农牧民参与一体化经营。开鲁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范围覆盖了辣椒产业育苗、种植、加工、流通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全产业链条,新型经营主体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进了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发展。
开鲁县绝大多数合作社以产业链条延伸型为主,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防统治等种植技术指导以及烘干贮藏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延伸发展红干椒初加工、精深加工以及流通环节,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不断拓展功能,以工厂化育苗和设施园艺为载体,充分与休闲、信息化技术等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耕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新形势下,一些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业态新模式。
开鲁县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绝大部分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形成联合社,推行保底价收购、二次分红,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部分合作社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企业在加工、流通环节中,将盈利按股份反馈合作社和农户,确保农户在生产环节的收益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长期订单合作,解决农户销售问题,确保农户收益。此外,还有以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成员等生产服务形式,以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益等方式,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切实提升当地农户的持续增收能力。
将信息存贮和大数据与辣椒产业融合,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依托开鲁农牧业信息网,将辣椒供求信息、病虫害防治措施、种植技术、专家信息、视频指导、二维码扫描等相关内容整合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宽带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互联互通,使广大椒农实现“坐在炕头找专家,随时随地知行情,吃饭喝酒卖全国”。借助“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涌现出野农优品、东北红干椒专业网站等系列电商平台,为辣椒产业经营者、消费者、政府提供全产业链完整技术及运营方案,实现辣椒品牌互联网化和拓展,产业与设施配套,线上与线下互动,市场与政府联动。
一是产业融合链短,大部分合作社以生产性服务和原料基地建设为主,种苗繁育、初加工和营销能力薄弱,红干椒品种、品质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多以原料进行销售或粗加工,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占比低。二是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大部分红干椒产品没有经过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包装,或是包装设计简陋、制作粗糙,附加值低。三是产业多功能性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采摘为主,与科普教育、文化创意、会展贸易以及农事体验等其他要素融合程度不深,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和内涵不足。
开鲁县红干椒价值链分布呈现“重加工流通、轻种植生产”的不均衡现象,龙头企业将业务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加工和流通环节,与从事种植生产的合作社和农户多以订单合同模式为主,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合作社以生产服务指导和贩运产品为主,加工能力弱,在销售中也没能做到带领椒农共同争取市场的主动地位,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多以订单合同和服务协作利益联结模式为主,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的占比很低。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不足,导致农民没有成为共享利益的主体,企业和合作社带动本地农牧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信息以及金融等现代要素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发展中因种苗繁育、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制约,红干椒品质标准化程度低,主要作为初级原料销售,附加值不高;红干椒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做保障,高效、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此外,红干椒产业的农技服务队伍薄弱,农民专业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开鲁县红干椒品牌总体经营能力较弱,“开鲁红干椒”地理标识品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申请的产品商标以及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等在市场销售中发挥作用不够明显,产品议价能力不强,造成开鲁红干椒在国内外市场作为普通红干椒销售,品牌价值发挥不够。同时,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和提升意识不强,产品市场影响力较弱,知名度不高。
“三产融合”发展要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拓展融合新模式。一是产业链条延伸,支持开鲁红干椒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链条延伸,夯实开鲁红干椒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平衡各环节利益分配。二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依托红干椒生态景观,积极引导农户与合作社围绕红干椒生产环节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工厂化育苗与科普教育、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事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红干椒产业多种功能性。三是红干椒产业复合型发展,依托开鲁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平台,促进红干椒加工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
“三产融合”发展要以壮大融合主体为支撑,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从市场准入、税收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扶持,提升融合主体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挥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鼓励规范、有实力、前景好的红干椒农民合作社发展统防统治、集中育苗、加工储藏等生产性服务;支持红干椒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强化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红干椒龙头企业与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资产入股、长期稳定订单等方式联合建设工厂化育苗、原料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产融合”发展要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解决农户增收问题。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宗锦耀,2017)。一是要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二是拓宽增收渠道,通过返租倒包再就业,农户一方面获得土地租赁费,另一方面通过再就业增加劳动收入,多渠道增收。三是探索推广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
“三产融合”发展要借助先进要素激发新动能。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依托开鲁工业园区平台建设,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分工,吸引红干椒加工、流通企业向园区集聚。不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科技、市场、人才、土地等要素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要素集中、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产业服务平台。将红干椒产业发展由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和投入等传统要素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生态、企业、企业家、合作社主体等新型要素协同发力上来。
“三产融合”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业态为引领。一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红干椒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鼓励对工厂化育苗、基地种植进行物联网改造,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红干椒加工新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与现代物流为驱动,健全配送和服务网点,大力发展红干椒电子商务、农商直供等新型流通方式;二是推动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红干椒产业,发展红干椒盆栽、阳台园艺、万亩红干椒基地艺术景观等创意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教育、科普、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借助会展经济,积极探索定制化服务等融合生产、生活、体验和生态功能新业态。不断创新开鲁县农村产业融合的新经济和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