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航
摘要: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业界普遍认为农村整体发展依然滞后。本文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背景意义入手,对其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深入有效地开展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一、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背景及意义
自2015年年末国务院颁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普惠金融”不仅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成为了我国金融与经济领域的热点,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辽阔、贫困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开展起來困难重重,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25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实现“乡乡有机构”,农业保险乡村服务网点达到36.4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乡村覆盖率超过50%;全国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3.13万个行政村,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为96.44%,15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实现“村村有服务”,乡村大病保险已覆盖10.6亿城乡居民。然而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普及、金融服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偏低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周边的金融机构并不熟知;对使用过的金融服务并不了解;对手机银行、网银、第三方支付等更是感到陌生和抵触。因此,对于想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宏伟愿景而言,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完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教育体系比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更为紧迫和重要。
二、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现状
(一)对金融产品及相关金融业务不够熟悉。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存取款和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业务,除此之外部分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开设了涉农助农贷款服务,也尝试推出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但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市场上面流通的金融产品和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够了解。即使他们有使用过金融服务,进行过相关操作,这些金融机构依然不为农村居民所熟知。例如大部分农村居民不知道存贷款利息的计算、贷款的基本操作流程、逾期还款的不良影响、农业保险对自然灾害的保障功能等。
(二)学习和使用金融知识的技能较弱。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化氛围较弱,这使得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特别是对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金融科技产品的认识上是十分缺失的,从而产生了比较大的排斥心理,导致农村地区的银行卡的密码设定及保护、ATM的使用、网上银行的操作、第三方支付的设置等效用大打折扣,限制了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金融法律知识较为匮乏。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农村也成为了不法分子打着“助农”旗号行诈骗之实的温床,产生了许多金融纠纷。当农村居民在处理纠纷案件时,无法缕清利害关系、做出准确判断,错过借助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的时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加大了案件的困难程度,这又加深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排斥心理,遏制了普惠金融的开展。
三、影响农村居民提高金融素质的因素
(一)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个因素格外关键,因为它的存在影响着居民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掌握的能力。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氛围单一,容易摒弃外界信息的传递,使自己局限在“舒适圈”中,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产生金融排斥现象。
(二)自发学习金融知识的主动性较差。与城镇居民善于探索和使用金融工具使自身资产增值相比,农村居民自发学习金融知识、运用金融知识的主动性较差。一方面,农村整体金融氛围不浓,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金融需求不多,没能将自身利益与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自身及其周边亲朋好友的见识和金融素养相似,金融意识都较为淡薄,没有新鲜信息注入进来,认识不到学习金融知识的必要性。
(三)生活质量制约着对金融的认知态度。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较为贫困的生活状态使其把生活重心放在了更为重要的“衣食住行”上,金融于他们是非常遥远的,他们接受金融培训和金融服务的意愿也是非常低的,而较少的金融培训又使他们更加远离了金融服务,排斥在了普惠金融之外。
(四)缺少正规的金融教育。目前,农村地区进行的金融教育一般来自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相关教育机构三大主体,其中金融机构为主要的教育渠道,政府部门及教育机构为辅助渠道。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所能提供的金融教育次数、质量、范围就变得非常有限,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同时,当地乡村政府对金融文化的宣传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举办的金融知识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统一、有效的激励约束办法,导致了农村金融教育难以达到正规标准。
(五)农村金融文化领域人才缺失。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缺失较为严重。受地理位置、生活设施建设、工资待遇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单位和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无论是从数量方面来衡量还是从学历、专业方面来评估,都是非常棘手的。金融人才是否充沛是农村金融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专业人才的缺失影响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建设、金融服务的开展以及金融知识的宣传等,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四、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径的启示
(一)将金融知识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与农村地区成人相比,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阶段,对其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实施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培训的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和有益补充。可以将金融知识纳入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利用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接受较为系统、规范的金融基础知识教育,使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知识,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经济事业奠定必要的基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家长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积极性。
(二)大力投放行之有效的金融知识普及渠道。目前市场上宣传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广告、报纸、宣传手册、手机短信、网络广告、在线学习平台等,但对于普及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教育则要针对其特性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由于农村地区生活设施相对落后、生活习惯较为单一以及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等情况,他们对文字类的宣传并不敏感,所以宣传中应该多采取带有声音、画面感强、农村受众群体多的渠道,例如电视广告、电台广播、手机彩信、漫画宣传手册等。
(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金融知识教育,形成农村金融教育长效机制。农村地区居民人数众多,在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时应针对不同居民设置不同的金融教育模式和内容,可根据农村居民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工作性质、金融需求等因素的考量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乡镇领导干部群体、在校学生群体、农户群体。面向乡镇领导干部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使其了解当地扶贫政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更好地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面向农村在校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金融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反假币意识等,同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及其家庭合理参与金融活动,改善生活、正确规避金融诈骗风险等奠定必要的基础;面向农民群众开展金融知识基础教育,帮助其增强诚信观念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使用金融工具发展经济的能力。
(四)建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效果评估检测机制。为了保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效果,需要设定科学的评估监测机制——教育前发放调查问卷;根据所得信息设定金融知识和宣传方案;教育后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宣传效果;完成效果评估报告。根据这样的流程,不断的对金融知识进行调整,完善教育计划,提高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2年)[R].国务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