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羽
摘要: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中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一首具有自然神性的诗歌,它纯净崇高,富于画面感,又引人想象和深思。教师要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激发其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培养其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使之获得审美享受和心灵的提升。
关键词:审美教学;激发;阅读教学
一、情境导入以美其情
首先,《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这首新诗由题目来看,写作内容十分明确,而诗人的创作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确有其事,亲临其地,亲眼所见。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讓学生尽快进入诗境,笔者先给学生出示了几张哈尔盖和星空的照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其感受自然之美的情绪状态。还列举古人描写星空的诗句,让学生回味星空带给人类许多的梦想与诗意,强化感受。
在新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诗本身是富于情感的,需要读者带着情感去品读方可读懂内容,读出诗意。这就比开门见山地直入课题或用繁复的视听结合固化学生的阅读视野的导入要更恰当。学生的阅读有了起点,情绪也被激发,在自己感受和想象的基础上对诗人的文字有了别样的期待。
二、鉴赏活动以美其思
学生有了良好的情绪准备,教师可以依据本诗的写作脉络,构建品读新诗思想情感的合理教学层次。设计教学层次,不是简单地对诗歌进行分层,逐段讲解;也不是对诗歌进行切割和破坏原文诗意的重构,而是要循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感受的深入来设计教学的结构,并且不着痕迹地衔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的内容层次可分成四个部分,笔者以文本内容为依托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先通过比较朗读赏读第二部分,让学生读出新诗的结构特点,把握新诗“建筑美”的特征;再通过分析内容和比较朗读赏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意象了解诗人营造的意境的和情感;接着通过语言品味赏读第四部分,着意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深刻思想和诗人的情感来源;最后回到第一部分和课题,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诗旨精髓,进入更高层次的诗意之中。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不断促进学生的情绪情感更加充沛,认识理解更加深入,以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生发为主,促生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相较于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诵读感知、分层次、品语言、总结思想感情的教学内容构成安排,这样的层次主要是基于这首诗的特点和诗人的写作脉络安排的,当然也兼顾了新诗的文体特征和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多样诵读以美其声
从整体回到局部来看,教师要明确朗读教学不仅是读诗的方法,更是新诗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诗的自由的节奏、和谐的音乐美,只有通过遍遍深入的诵读,才能真切的把握其独具的美。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新诗的朗读的技巧,通过逐层深入的诵读,体会诗人内在隐藏的情感波动,体会诗句蕴含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领悟,提高其新诗阅读的语感。
笔者将朗读教学作为线索,贯穿在整首诗歌的各教学活动中,并让它承载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带入情感,到个别朗读: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有感觉的诗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调整重音、语速、语调等,学生再读。到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在停顿上的处理。再到比较朗读:比较两段换行不同的诗句表达效果的不同。仅第一阶段的读就以丰富的形式完成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读准字音停顿、把握新诗结构特点等学习内容。第二次的比较朗读后,学生把握了诗人请感,请学生带着对星空的敬畏之情齐读,则是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表达。学生抓住关键词“虔诚”和“神秘”再去朗读,既理解了诗人精神朝圣者的形象,也明白了仰望星空的意义。最后请学生带着对“仰望”精神的思考和感悟再次朗读全诗,则是对整首诗情感最极致的再现,让学生收获了诗美。新诗的朗读教学决不能仅仅让读停留在读准字音、停顿的层面,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内在的气韵脉动、读出诗人的气质情意、读出自己的领悟情感,真正地读进去,又读出来。学生通过读来感受、分析、比较、理解,从而发现新诗之美,表达新诗之美。
四、个性创作以美其心
最后,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表达能力,笔者设计了用书面表达的活动来促生学生的诗情,增添课堂的诗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先示范,再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由仿写。这样的仿写活动设计是基于学情考虑的。而后进行交流分享,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则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新诗的感受力、鉴赏力,同时也促进了其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有益的。
新诗的审美教学应当是一种心灵的教学。抓住新诗的特点,把诵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循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诗人的创作思路、课堂的有效生成来展开诗美探索之路,我们的新诗教学也会诗意盎然。
参考文献:
[1]何郁.抓住新诗的特质教学[J].语文建设,2016 (07).
[2]李心释.语象与意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3 (05).
[3]范风云,王兆宁.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J].文学教育(上),2012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