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卷阿》凤凰意象考释

2018-02-01 05:15张雪扬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诗经

张雪扬

摘要:我国古代先民对凤凰的崇拜由来已久,在先秦文化中凤凰是祥瑞之兆。《诗·大雅·卷阿》诗风雍容明快,其中的凤凰意象展示了君王属性,标志古人在对凤凰形象确认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古代君王形象通过风凰的祥瑞气氛带上一层神秘色彩,表明当时皇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龙凤之间的比照表现了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和谐统一,是由对立到调和的共同发展,从龙凤文化内涵的关系中可知凤凰意象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吉祥的象征。

关键词:凤凰意象;《诗经》;文化意蕴

《诗经》中的凤凰意象从殷商的图腾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凤凰意象包含的意蕴已经稳定。《诗经》上溯殷商,下至春秋中叶,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意象不仅有润色功能,使诗歌的表达富有文采,而且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底蕴。《诗经》中的雅颂诗为朝廷雅乐、庙堂之音,其风格端庄沉稳,《大雅·卷阿》独树一帜,表现出清新明快的特征。

一、先民对凤凰的崇拜

关于凤凰的形象特征,《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其上多斤、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1]15《说文解字》云:“凤,神鸟也。天老曰:风之像也,麟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2]148从外形上看,凤凰是古人杂糅许多鸟类的特点而想象成的飞禽,它的原型主要是雉类,“天老”是黄帝臣子,他称道于凤凰,可见我国古代对凤凰的崇拜由来已久。

对凤凰的崇拜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古字“风”、“凤”相通,卜辞中“风”常写作“凤”,字形象形于飞鸟,古人认为具有神力的大鸟在空中飞行才产生风,《说文》也说“莫宿风穴”,表明古人凤飞为风的观念。甲骨文的风神不仅以凤鸟为象,还根据方位的不同按照东南西四方划分出不同名字的风神,这种现象一直沿续到后代。

既然暴风现象是由于凤鸟之怒飞而产生,那么,先民在祭祀活动中一定要祈佑凤凰安然与民相处,在他们的理念中风、凤鸟应该是一种平缓、中正、仪态万方的祥瑞之灵形。先秦古籍中凤凰的出现都与高贵、吉祥气氛互为表里,凤凰的出现是一种吉兆,此观念已深入民心。先秦时期陈国大夫懿氏为女儿婚事占卜,占之吉词曰:“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3]8其他先秦典籍也多有记录,如《荀子·解蔽》引佚《诗》:“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风有凰,乐帝之心。”[4]338《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5]43《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6]132《吕氏春秋·开春论》:“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7]511《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8]97古人认为凤凰知天时,当君子有圣德凤凰乃来,据说周成王即位时凤凰来仪,周成王即赋诗一首,名曰《仪凤歌》:“凤凰翔兮于紫廷,予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以表示对凤凰的敬意。

二、《大雅·卷阿》中凤凰意象的君王特征

《诗经》中出现凤凰意象的作品只有一首诗,即《大雅·卷阿》。此篇为周王朝臣子或地方诸候随周王出游时的献诗,以诗助兴歌颂周王功业千秋,人才盛美。本诗共十章,前六章为臣子祝劝周王之辞,后四章为周王求贤,用吉士之意。诗歌前后内容有一定差异,可将此诗看作两篇,由于同时进献,故合而为一。《大雅·卷阿》出现凤凰意象的是第七、八、九章,“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凤凰”开始出现就展现了它的高贵与脱俗,象声词“翙翙”写出了凤凰展翅翱翔于天际,群鸟紧紧相随万众瞩目的风姿,象征了众臣对君王的拥护和赞美。《说文解字》云:“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风凰于飞,和鸣铿铿。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8]123百鸟朝凤的画面喻指王朝天下太平、盛世来临的祥瑞之兆。第九章描写的凤凰形象瑰奇动人,“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它落于高岗繁茂的梧桐树上,向着朝阳“雍雍”和鸣,“这一章的构图只用了凤凰、山岗、梧桐、朝阳几种物象,明快而简洁,但因为把现实和神话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所以使简单的画面,凝聚了深沉的文化底蕴。”[9]131作品的抒情性达到了高峰。

《诗经》时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嬗变的阶段,人的本体意识不断上升,神的影响日益下降,神人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凤凰形象在《大雅·卷阿》中成为君王的象征,说明《卷阿》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价值与功用非同寻常。它代表古人在对凤凰形象确认的进程上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步伐的迈进是以抛弃原始社会的道德标准为前提的。马克思曾说过,文明的进步必然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凤凰形象被君王的独裁性“剽窃”表明《诗经》时代人的认识与前代相比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瑞应图》云:“凤,王者之家祥”,虞舜是原始社会杰出首领的代表,在他身上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原始道德的眷恋,到了夏桀至成汤,人们已经面临了原始君王道德之败坏,君王头上的光环已被打破,而人们心中对君王的美好理想寄托成为他们对天命深信不疑的精神支柱。凤凰成为君王的象征表明人对君王的认识已赋予了天命观,已经由原始的君主道德崇拜转入对社会政体的比较客观的理性思考。《大雅·卷阿》中诗人以凤凰为百鸟之王,喻成王在位,群士慕而往仕,又以朝陽喻盛世,梧桐喻圣德,非朝阳不出,非梧桐不栖,对成王极尽赞美之能事。“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梧桐生矣,于彼朝阳”。[10]701君王形象通过风凰的祥瑞气氛已明显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表明当时皇权神授观念已深入人心。

三、与龙意象之间的对立与和谐统一

凤无疑是上古氏族社会中图腾崇拜意识的遗存,到了阶级社会异化成君王的象征,在被先民不断审视的过程中凤凰始终是一种吉祥。而龙则表现得多劫多难。其主要原因是凤为华夏诸氏族所崇拜的主要图腾,而龙则被视为南方少数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龙凤很早就出现在图腾之中。龙的形象最早是蛇,龙的形貌及其传说追根溯源盖由蛇的形貌演变而成,它是中国原始社会氏族图腾崇拜的产物。《易经·系辞下》第五章云:“龙蛇之蛰,以存身也。”[11]309蛇是夏部族的图腾,后来吞并了以鸟、兽、鱼、虫等为图腾的其他部族,闻一多先生曾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

北方的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及南土,史中记载的是尧舜禹征伐三苗,表现在神话传说中则是凤凰之类的鸟与龙蛇间的斗争,而凤则往往是胜利的一方。《山海经·大荒南经》:“黑水之南,有玄蛇……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1]311《海内西经》:“开明北有……凤皇、鸾鸟,皆戴盾。”[1]262“戴”是为胸饰,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被杀死之敌的头胪骨用作佩戴之物或枕头,据说由此可免遭已死之敌阴魂滋扰,说明鸟类征服了蛇类。《海内经》:“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1]382《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1]230这里的“黑齿国”虽未明言为鸟氏族一类,但据《大荒东经》说黑齿国“姜姓”为帝俊之后,故为鸟氏族之国无疑。《大荒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1]339“弇滋”即“崦嵫”,是神话中日入之所,是鸟神形,“珥”与“践”也表示其对蛇的征服。《山海经》中表现以鸟与蛇龙斗争的现象,表明了北方华夏信奉鸟图腾的氏族与南方信仰龙图腾的少数民族兼并、融合的过程。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的“晚周帛画”,上画凤凰与人物占据着画图的四分之三强,龙则局促一隅,凤凰作向前扑击之势,而龙乃曲身避让且以一爪作抵抗之势,凤龙之间正在搏斗而龙已处于劣势的景象显而易见,人物在凤的下方合掌作祈祷势,在祈祝凤的胜利。凤的吉瑞从此中可管窥一二。

凤凰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及太阳、风等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向阳、达天、秉德、崇高等神性。凤凰不仅在文学方面,而且在艺术、民俗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贡献,凤凰的艺术造型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艺术魅力,凤凰的文学形象留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长存不朽的精神力量。《大雅·卷阿》中凤凰的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链条上的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它代表着一种转变,一种发展,一种变革,对它进行思考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方勇,李波注.荀子[M].北京:中華书局,2011.

[5]陈襄民注译.书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张文学注,管曙光译.春秋左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叶桂桐.凤鸣朝阳——《诗·大雅·卷阿》新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 (6).

[10]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11]陈襄民注译.易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