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勋��
摘要:岳麓版高中历史探究课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能够启发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阐释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科学素养;高中历史;探究课
在日常教学中,综合探究课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一方面,教师认为探究课的教学不在必修教学范围内,缺乏对探究课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难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缺乏探究课教学的策略,不知应如何上好一节综合探究课。本文试以必修三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例,探讨以学科素养关注“人”的发展为视角,引领与提升高中历史综合探究课教学。
一、 历史时空观培育“人”的理性认识
历史时空观是指对历史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任何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根植于具体的时代和环境,又鲜明地体现着那个时代和环境。任何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时空而独立存在。我们认识历史上的历史事件,也必须将其与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而一定的时空下,必定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阶段特征,而这些特征与历史事件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综合探究课应以历史时空观引领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客观地联系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比如吴虞承认孔子是当时伟人,但同时疾呼反对孔孟之道维护尊卑等级制度;陈独秀承认“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但也说反对孔教是“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现代进化的最大障碍”。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肯定孔子、孔教的历史价值,但认为孔教阻碍现代化发展潮流,应予以批判。可以引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分析时应关注“五四新文化运动”隐含的时间段,并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探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学生能够联系这一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利用孔子及其儒学维护封建专制复辟帝制的史实,分析认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用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实现真正民主政治。接着,教师应进一步探析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实现民主政治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更深层推进学生的思维培养,教师可以运用张涛《“反文明”的文明圣人: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的孔子形象》中相关史料,让学生关注历史时空观,结合时代背景探究19世纪美国媒体中孔子形象是“反文明的圣人”的原因。学生能够调动运用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可知19世纪中西力量对比悬殊,国人面对西方气势汹汹震慑中国的舆论,不免对孔子对儒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对西方文化满怀崇拜。从而认识国人缺乏近代化实践,缺乏理性看世界的视野,被西方的强盛繁荣蒙蔽了理智,于是就出现了宣传科学与民主而视孔子为中国积贫积弱、愚昧落后的文化代表。
以历史时空观引领的探究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历史地分析问题,即从具体历史时空去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 史料实证提升“人”的科学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要求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探究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搜集整理相关史料证据,通过研究史料得出历史认识结论。在探究中重视实证教育,引导和启发学生收集史料,并运用史料来论证说明问题,分析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提高学生历史分析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例如,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可以引领学生运用日本涩泽荣一提出“《论语》加算盘”,重新阐释了东方儒家思想,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机融合,使日本从传统道德伦理中找到了与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结合点,培植颇具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实例来进一步探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朱家楨等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关于涩泽荣一“《论语》加算盘”说的一段话来设计探究问题如下:有人说,“日本经济腾飞,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结果”,你如何看待该观点?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清晰)。该设计引领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说明观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观点“日本经济腾飞是中国儒家思想与本国国情引结合,把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融合,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并能结合史实予以论证说明“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但经济腾飞并非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作用,‘《论语》加算盘将儒家重义轻利发展成为义利合一,倡导道德与经济结合,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践相结合,日本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营之道,成功地实现了经济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推动日本经济腾飞”。这样的课堂探究所提升的历史认识客观科学: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比如,在探究“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时,教师可以提供三则史料,一是唐代长安舵鸟石刻,二是康熙海禁谕书影,三是鲁迅《看镜有感》,教师根据这三则史料设计探究问题:“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汉唐时期与明清时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的差异?”指导学生将“述”与“评”相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通过史料实证说明汉唐社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对外来文化推行开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明清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强化农耕经济、专制制度,思想钳制,排斥外来文化,日趋封闭保守,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史料实证而得出科学的历史认识:社会变迁必然影响文化交流。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开放与否,与当时国家的先进、强大与否有关。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应以开放心态对外待外来文化。
人的发展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有效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用历史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探究课只有以历史学科素养的视角重新审视,培养学生运用理性科学的精神去感悟认识历史,教学才能得以引领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大梅,张秋生.谈历史时空观素养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6,(6).
作者简介:
陈力勋,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