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

2018-02-01 22:01李春晓贾慧慧方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信息化

李春晓 贾慧慧 方芳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对我國各个省份的信息化水平对其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利地促进自身流通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于流通业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的效果最小;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信息化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后危机时期信息化对流通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危机前。

关键词:信息化 流通业发展 区域差异 时段差异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信息化的准确定义目前还存在争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不少定义,最广为接受的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基于社会产业相关联及其结构演进特征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所谓信息化就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建立一套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系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帮助人们达到自身的特定目的。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已经被人们所关注,王铮等(2006)就我国各省的信息化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各省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徐瑾(2010)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了检验,结论一致。流通业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在经济学相关的研究中,流通业的含义被界定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相关中间环节。流通业涵盖和产生的各类信息众多,流通环节复杂,如何高效运作非常依赖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

针对信息化与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为止主要以相关政策的说明和相关实践理论的分析为主导。朱立龙等(2012)认为,我国现时流通业主要存在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我国流通业从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的步伐,这主要依靠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业中的普及和应用,大力培养流通业专门信息技术人才等。周剑锋(2014)详细界定了流通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流通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并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效果,加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既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也包括物流、人流、资金流等信息的网络化,更要注重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证方面,章迪平(2009)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状态空间模型,利用199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信息业与流通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推动了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管理、产品的交易和成本的控制上。周杰(2012)首先通过采用定性的方式对信息化水平影响流通业发展方式的可能性、相关性、作用渠道进行阐述;然后,采用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宏观整体上信息化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在将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张志敏(2015)首次突破单一指标的局限,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通过从总量、结构、效率等方面,更加全面合理有效地度量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数,之后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是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格兰杰原因,即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龚新湘(2015)通过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流通业信息化变革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并与劳动力投入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推动流通业信息化能够促进流通业发展,但它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相比劳动力的投入效果还要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流通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发挥应有效果,而且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难以将资源有效利用。朱荣凯(2016)通过从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选取发展、效益和结构三个指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并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VAR模型,最终证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有正相关关系。关浩宇(2017)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流通业的信息化变革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流通业的信息化变革对流通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和效果的结论。

综上所述,已有的相关研究使我们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在理论上的探讨较多,在实证上的研究有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文献更少,成体系具有完整性的研究不足;其二,较多的文献主要是孤立地就信息化而谈信息化,或者就流通业而谈流通业,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解读;其三,尽管存在一些采用实际案证来展开的分析,但分析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或流通业发展的量化指标往往过于单一化,缺乏运用综合性的指标从行业发展的诸方面来全面合理地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其四,在数据方面大多数采用的是全国层面的数据,主要以时间序列分析为主,样本量有限而且难以探究出区域异质性情况;其五,现有研究中没有重视新时期的流通业发展环境变化及区分不同发展阶段下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实证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参考王铮等(2006)、徐瑾(2010)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考虑信息化经济的重要特征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在计量模型中主要以信息化水平作为关键解释变量,此外,还加入了一些已有研究表明对流通业发展存在重要影响的宏观因素,它们包括经济总体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交通设施状况等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最终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为流通业发展水平(Con),核心解释变量是信息化水平(IT),其它变量为控制变量。endprint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为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相关数据缺失严重,最终选取了我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5年共16年,总计样本数为480。考虑到不同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同时信息化水平在不同区域间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为了研究信息化水平差异对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本文依照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将所选的30个样本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同时,考虑到在经历了2008年美国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后,我国的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依赖创新和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历史进程明显加快,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结构性变化下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差异化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两个时间区间:2000-2007年和2008-2015年,分别研究不同时段信息化程度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二)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流通业发展水平(Con)。如何度量一个地区的流通业发展水平,目前主要有两个视角:从投入方面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的总和;从产出的角度看,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换的总和。相比较而言,产出的结果更具代表性。由此本文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流通业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采用了各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其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的数值,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以保持数据的平稳性。

核心解释变量。信息化水平(IT)。本文所采取的衡量省域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主要为该地区信息产业的增加值。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即采用电话普及度、电信流量大小等来衡量;另一种是从信息产业的产出情况来衡量,即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创造了多大的经济增加值。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信息化水平对流通业的影响,但限于数据,我们无法具体地衡量流通业对信息技术的采用情况,所以采用一个地区的总体信息化水平来代表流通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控制变量。经济总体水平,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信息化与流通业的作用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人均GDP来衡量,考虑到价格水平变化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体现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体现了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人们依赖商品的交换,需要流通业的发展,本文采用各地区城镇人口比率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体现了与外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互水平,是影响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便利的交通设施是流通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本文用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总和的对数来表示。相关变量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各变量数据在经过处理后,具有较好的平稳性,面板数据整体存在协整关系。

实证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对样本整体进行模型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分别采用混合OLS、面板随机效应、面板固定效应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计回归模型,三种模型估计的结果总体保持一致,尽管在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水平上有细小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回归结论。从总体来看,本文选取的变量较为合理,较好拟合了流通业发展的状况,模型估计的拟合效果较好。从具体的回归系数来看,信息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依赖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控制变量方面,经济总体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通业发展越迅速,而且三种不同估计方法下始终保持结果稳健;工业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相比经济总体水平影响略小;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著为正,城市人口比重越大,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大,越有助于推动流通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对流通业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正如理论所述,开放的经济体对外交流频繁,商品流通要求高,流通业发展迅速;交通设施的正向作用同样重要,作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对促进流通业发展作用明顯。

(二)分区域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根据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将所选的30个样本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其中东部省份11个、中部省份8个、西部省份11个,分别检验三个区域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就总体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模型估计都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方法,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说明对三大区域而言,影响流通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本文所选的这些指标,区域间差异不大。进一步细致地比较三个回归系数,可以发现信息化水平对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就显著性而言,东部和中部的都在1%水平上显著,而西部地区在5%水平上显著,略弱于东中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其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区域的信息化水平以促进流通业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三)分时段回归结果分析

考虑到在经历了2008年美国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后,我国的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依赖创新和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历史进程明显加快,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结构性变化下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差异化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2000-2007年和2008-2015年两个时间区间,分别研究不同时段信息化程度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endprint

综合来看,在两个子时段和整个样本时段,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流通业发展;对比来看,在次贷危机前的2000-2007年,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81,但在危机后的2008-2015年回归系数上升到了0.172;在显著性水平方面没有变化,都是在1%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发展策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而依靠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来推动流通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将来信息化水平在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对我国各个省份具有的信息化水平对其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该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利地促进其流通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信息化推动流通业发展在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信息化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界,后危机时期信息化对流通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危机前。针对我国目前信息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

厘清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的关系。一直以来,流通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脱节的问题,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相互协调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动流通业发展出新的业务模式,提供新的业务服务或者让原有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第二,以业务为主导,配合开发和应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考虑既有客户的行为习惯以及业务变革的次序性,立足企业变革的渐进性现实,立足业务实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促进流通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建设多元互通、高效流转的城市为目标,流通产业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流通业首先可以结合城市交通、人流等信息,大力完善物流信息共享,包括状态查询、过程跟踪、信息记录、客户管理等;其次可以建立起跨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形成跨区域流通的统一、高效、共享的信息网络。

以信息交流共享来实现流通业无缝对接。流通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流动性,流通业的发展必然存在跨区域的流动和跨市场的交易,而要保证流通业的快速和有效发展,必须首先消除跨区域流通的障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动态地跨区域调节资源,这样将更好地实现商品的有效配置,同时优化和提升流通业的服务水平。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还可以推动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以信息化人才促进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流通业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必定离不开人才。目前,我国流通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总体而言是不健全,尤其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信息化的流通业人才,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流通产业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当前,我国必须以信息化为导向,扩大流通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健全流通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流通产业人才培养方法,强化信息技术与流通业服务相结合的视野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铮,庞丽,腾丽,吴静.信息化与省域经济增长研究[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

2.章迪平.信息业促进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6)

3.徐瑾.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0(5)

4.周杰.信息化水平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J].创新,2012(4)

5.朱立龙,于涛,夏同水.我国现代流通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5)

6.周剑锋.信息化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影响作用分析[J].商业时代,2014(2)

7.龚新湘.我国流通业信息化变革及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1)

8.张志敏.信息化水平提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9.朱荣凯.信息化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10.关浩宇.流通业信息化变革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