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思远��
摘要: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伴随着学生走过青春。那么步入以专业技术为主要方向的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对于语文课,自然少了热情和主动。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引领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成人高考后的大学语文教学就能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大学语文;兴趣
如何让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兴趣走向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老师,要多方面考虑教学的大环境,探究从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这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 大学语文教学的大环境
(一) 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度
在中职院校,基础课的学习永远处于次要的位置,在外界看来,似乎只认为中职院校学习的是专业知识。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属于基础课程的语文可有可无,对于有成人高考压力的低年级学生,还抱有学习的热情。当成人高考结束后,更觉无所用处,所以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热情俨然处于低迷状态,需求度不高,在教授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这无疑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有不小的压力。
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人才培养是不是只需要单纯的专业人呢?其实人文教育这块不容忽视。显然,相比于其他理工类课程,语文在一定程度上仿佛更能吸引学生。语文对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只有改革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改变学生以往的态度,明确课程定位,革新语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真正成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 实施过程具体问题
其实对于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学生自身的不重视
当成考的压力结束后,学生的心态有所懈怠,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自然没有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初中语文功底相对比较薄弱,职业院校更专注于技能这块,自然就不加以重视。
2. 教材的迎合度不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由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选文的意义,课文和他们自身的专业贴合度也不是很高,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所以很难感兴趣。
由于资料的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显得吃力。而且教师和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大,话说三年一代沟,这样代沟就显而易见了。有些网络用语或许教师从来都没听说过,却在学生间弥漫。教师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灌输,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以至于索然无味,而且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够,还停留在原有的思维之上,这就更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真正要教好大学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
3. 阅读量匮乏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极少,就算阅读也以电子小说为主,内容多为武侠、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的风靡,尤其以之为模板改变为电视电影作品,更为学生喜爱,更觉书本无用。
久而久之,经典名著淡忘在学生视线里,甚至对一些著名作家学生一无所知,渐渐对课本知识失去了兴趣。
4. 排课的不稳定性
学生进校一年级,主要是围绕成考进行教学,所以教材是比较固定的,课时量也在相对固定的状态。但是进入二年级,在结束成考后,语文的教学就处在摸索阶段。当成考提前一年后,第二年的大学语文也是刚开了头,所以排课等没有形成固定的态势,以至于课时量不稳定。
即使在同一院校,也存在课时此多彼少,很不平衡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二、 学生兴趣的初步研究
(一) 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
1. 年龄因素
正值00后的广大学生,处于成年人左右的年纪。内心喜欢的语文课文自然是新鲜的,符合自己年纪的,切合自己的。对于一些陈旧的、年代长远的知识不感兴趣。尤其是古文、古诗和毫无故事性的文章。
2. 环境因素
手机的风靡,已经带走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课间时间无疑是在手机的陪伴下消磨时光的。图书馆成了摆设,很少有学生能认真看几本书。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投入于书本的能力下降,更别说投入于书本知识。所以科技的发展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或是等同。且现在人手一手机,乐趣就显而易见了。
(二) 当下学生喜爱的文学走向
1. 故事性强的小说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小说类的文章颇感兴趣。尤其符合他们年龄的,情节丰富多彩的有意思的小说。就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就比较喜欢阅读,故事性对他们来说是较吸引的。
2. 改编成电视电影等影视作品
这是当下的热点,很多作品被搬上了屏幕。电视电影娱乐着我们的生活,于是对一些明星演绎的作品更为津津樂道,这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所以对文字作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何以笙箫默》等。
3. 短小浅显的文章
现在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的耐心不够,所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愿意读短小浅显的文章。太过冗长的没有耐心读,难懂深奥的不愿意花心思读,所以适当挑些这类文章也能调节上课的氛围,免得死气沉沉。
三、 如何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一) 组织关于语文课程的活动
学生喜欢参与活动,这是好事。那么语文课能开展什么活动呢?大体无非是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文学讲堂、作文比赛等形式。可是久而久之,还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变化,比如作文比赛可以配上图片,篇幅也可以缩短;话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编剧,加点搞笑元素;辩论赛可以采取擂台形式,模仿综艺节目等等。因为现在学生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可能教师都无法涉及,所以教师本身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迎合学生。
(二) 课堂采取多种形式
我们通常的课堂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粉笔、黑板、电脑、笔、纸等,似乎一切都太过枯燥和简单。其实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
比如作文课,可以带学生参观学校,出门短游,这样就有话可以写,不至于一到作文课,第一时间拿出手机百度。
(三)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
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走向已经比较明确,那我们应该适时地迎合学生,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传统观念,觉得学生就应该学那些知识,就应该跟随教师的步伐,那就大错特错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先从他们感兴趣的入手,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了。
(四)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上课阅读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而不是一头雾水,渐渐地学生就会知道怎样阅读文章。
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夹杂些阅读课,选择一些简单通俗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更可以带学生去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领略阅读的魅力。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如何实施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是教师作为引路人,如果不能给学生做好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那么枉为人师。纵然我们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身边有太多诱惑,人浮躁无法定下心来。
其实抛开一切杂念,我们是不是能定下心来认真看一本书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让自己与时俱进,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会喜欢怎样的文学作品。
师者,不只是传导授业解惑,更是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一番苦心,那么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
参考文献:
[1]刁丽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D].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06,5.
[2]娄红岩.浅谈调动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的技巧[D].西安思源学院,2015.
[3]金荣,伍海霞.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D].巴音学院,2010.
作者简介:
倪思远,江苏省常州市,常州交通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