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时针穿行摩洛哥:游走在古今之间

2018-02-01 14:42青衣
中国对外贸易 2018年1期
关键词:菲斯维拉摩洛哥

青衣

儿时曾在三毛的书中知道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叫撒哈拉,在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影片中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城市叫卡萨布兰卡。渐至少时,方知有一个国家叫摩洛哥,却时常因一字之差与摩纳哥混淆。后终因格蕾丝·凯莉将二者区分开来。然而,物质匮乏、信息不畅的时代只知那是遥远的国度而已。

当去摩洛哥自驾行的动议一经提出,即刻便勾起了我对此地的无限向往,自是义无反顾。

索维拉老城多文化的“大熔炉”

从卡萨布兰卡入境,机场租车直接前往此行第一站——索维拉。傍晚抵达,车停老城外,步行进入,霎时感到“非洲风城”之美誉的确名副其实。运送行李兼向导的当地人,将我们带到事先预定好的酒店。甫入酒店,便被浓浓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吸引,店主热情奉送了一个意外惊喜——免费升级豪华海景房,推开窗即是波涛汹涌的大西洋。

放下行囊,迫不及待地去领略索维拉老城风貌。索维拉城的建筑呈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建筑风格。南北、东西两条主要街道分别名为卡尔多和德古马努斯,沿卡尔多大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万顷的地中海南岸,其南端是著名的塞维洛拱门,也是索维拉城的入口处。这里矗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写明该考古区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

索维拉是摩洛哥沿大西洋沿岸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这里终年气候宜人,居民天性淳朴善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索维拉自古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下,索维拉自有别样情趣。风景如画的城堡和炮塔、错综复杂的小巷、宁静的广场和艺术作坊、热闹非凡的码头闹市、号称摩洛哥第一的落日……无不让人心醉神迷。

爬上酒店天台观赏全城风貌,感叹不愧为“非洲风城”,这里的风简直快把人吹到楼下…后来才晓得,原来摩洛哥的房子,天台是“标配”。

不仅有马拉喀什的狂欢,还有“设计源泉”的马约尔花园

第二日下午,驱车前往马拉喀什。路上偶遇“羊上树”奇观,颇为“惊喜”,傍晚抵达马拉喀什。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因其城墙均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保存完好。沿着旧城区的红色城墙漫步,眼前呈现的景象仿佛穿越回遥远的中世纪时代。杰马·埃勒·夫纳广场是马拉喀什最繁华的地方,人们晚饭后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每年5月,这里会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除歌舞表演外,还有惊险绝伦的杂技,扣人心弦的耍蛇,说书人娓娓动听的故事……直至夜幕低垂,人群散去,广场才渐渐宁静下来。广场附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铺林立,货物充足,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露天饭铺、小吃店布满街头,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狭窄的街巷显得异常拥挤,完全一派中世纪繁华市貌。

休憩一夜后,前往马约尔花园。她的出名,不仅因花园本身的绚丽多彩,更因她的主人。花园前后隶属于两任主人,第一任主人法国艺术家插画师雅克·马约尔,用毕生精力设计建造了她,使其成为20世纪最神秘的花园之一;第二任主人伊夫·圣·罗兰在1980年无意中发现了马约尔花园,对她“一见钟情”,遂与伙伴皮埃尔·贝尔热共同买下了这个花园。他说:“多年来,马约尔花园都是我源源不断设计灵感的源泉,我常常梦到那些独一无二的色彩。”

花园占地12公顷,是艺术家聚集的圣地。院内花繁叶茂,木桥流水,种类繁多错落有致的仙人掌,房屋亭台配上鲜艳夺目的色彩,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整个园林围绕别墅设计,植物是花园第一代主人从世界各地搜罗回来的藏品,仅仙人掌就有100多种。

神秘的麦地那老城

出了花园驱车前往麦地那老城,在弯弯绕绕的小巷中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本·约瑟夫神学院的入口。第一印象和神学院这三个字给人固有印象极为不符,没有“神”的庄严肃穆,没有“学院”的清高雅致。大门上方的石刻同600年前一样,向人轻诉着“入吾门者,愿你不断超越自我”的古老戒训。走進这座曾是北非地区最大的高等学府,穿梭在一个个低矮狭小、3-6平方米见方的教室中,很难想象鼎盛时期曾有90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包括神学在内的各种知识,平均一个房间要容纳7-8名学生。自14世纪初建,经几代人的不断修缮,这里已成为一座能够充分展示当地建筑、装饰技艺的瑰宝级殿堂。

出了神学院在老城中兜兜转转不觉来到巴西亚王宫门前,皇宫深藏于老城的一个小巷里,外表看似平淡无奇,里面却别有洞天。这是十九世纪摩洛哥装饰艺术的完美标本。宫殿内装饰豪华的厅堂,精雕细刻的雪松屋顶、拱形大门,典型的摩尔式花园,枝繁叶茂的植被,穆斯林风格的喷泉,无不诠释着皇家风范。穿行在廊道拱门及诸多大小房间中,如游走迷宫。昏暗的房间挂着灯光摇曳的油灯,感受着《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秘和迷离。

撒哈拉沙漠的浩瀚沙海

结束马拉喀什之旅,驱车来到阿伊特·本·哈杜村。村子建于公元8世纪,由6座被称为“卡斯巴斯”的建筑群组成,护墙内的房屋皆由泥砖筑成。村庄建于山坡上,奇特的建筑和外观使其先后出现在20多部“大片”中,如《木乃伊》《埃及艳后》《权利的游戏》《角斗士》等等。

出村行驶1小时左右抵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Chez Talout酒店,酒店坐落于俯瞰斯库拉棕榈树林的的小山上,拥有一个室外游泳池和阴凉的露台。夜晚坐在露台吃着晚餐,观赏满天繁星,仿佛置身仙境。endprint

次日,从酒店出发到达梅尔祖卡,由此进入撒哈拉沙漠。尽管此前已有些许概念,但当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后,依然被眼前壮观的风光、浩瀚的沙海、连绵起伏的沙丘所震撼,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感慨。骑骆驼近1.5小时后抵达宿营地,放下行囊,我们决定去爬距离最近的最高沙丘。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行1小时接近最高点时,才发觉原来此前看到的最高的沙丘竟是另外一座。看来,沙漠中很容易产生视觉误差。饥渴难耐的我们只得原路返回。

当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时,领路的两位骆驼客与我们围坐在点着蜡烛的圆桌旁,品尝着他们准备的热气腾腾的塔吉锅,几只野猫围着餐桌叫嚷着索要食物。置身这茫茫荒漠,此情此景想必此生再难复制。饭后回到帐篷休息,无休止的风沙和相邻帐篷中的谈笑声使人久久无法入睡。睡着不久,凌晨3:00就被领路人叫醒,他说此时是最佳观星时间。仰望夜空,满天繁星似乎触手可及,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美奉献出最恬静唯美的画面,给此刻的撒哈拉增添了别样的壮丽和韵味。早上6点多,爬到临近的沙丘上等待日出。只见东方透出道道红霞,缓缓升起,由暗渐明,微微一跃,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顷刻将整个撒哈拉染成金色。

看过日出,乘骆驼“骑”出沙漠,前往下一站菲斯古城。虽说从梅尔祖卡到菲斯是摩洛哥之行最长的一段路程(470公里),但沿途晴空万里,风景如画,不时用相机记录一路风光,忘却了旅途劳顿。经8小时车程抵达菲斯,依旧是车停老城外,推行李人领路去酒店。办理完入住,我们找到大众点评中推荐的一家川菜馆,饥肠辘辘的我们点了几个“家乡”菜,饱餐一顿。

迷失在菲斯老城

经过一夜休整,我们开启了菲斯老城之旅。古城建于808年,是北非的第一个皇城,整座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入古城就被9400多条迂回昏暗的小巷彻底弄晕,错综复杂的街道完全就是一座巨型迷宫。难怪有人说:“走在菲斯古城用GPS导航,你的信心将被彻底摧毁。”

窄窄的巷道,布满各种手工艺作坊及小店。城里无法行驶车辆,靠马车和驴子运输,拥挤的人流中不时加入一头驴子,好生热闹。行进中,避过了行人,避不过驴子,避过了驴子,又避不过地上的动物粪便。古城中有上百座清真寺,但我们只能在门外驻足观望,非教徒不得入内。

皮革厂应是菲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16世纪以来,菲斯就采用最古老的方式染制皮革至今。一张张动物皮先浸泡在石灰石、鸽子粪和人畜小便的混合液中,直至皮中脂肪、蛋白质完全溶解,再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上色,最后加工成皮革,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虽然款式有些老派,但凭其良好的品质、柔软的质地颇受欧洲消费者的青睐。经过九拐十八弯,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扑面而来,我们每人拿一支鲜薄荷叶聊作抵御,爬上狭窄的楼梯,站在楼顶的平台,俯瞰工厂,200多个圆形方形各色的染缸(实为石臼)依次排列,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

离开“臭名昭著”的皮革厂,寻找久负盛名的布日卢蓝门,导航时断时续,费了颇多周折,来到蓝门前,此时筋疲力尽的我们已耗时近2小时。一路上边走边买,阿甘油、小瓷器、头巾、甜点、煮蜗牛……我们都小试牛刀。

一路向南

在菲斯停留两天半,我们前往舍夫沙万。舍夫沙万是摩洛哥西北部一座山城,城内民宅大门、阶梯和墙壁均被涂成灿烂的蓝色。深蓝、浅蓝、湖蓝、钴蓝交相辉映,加之山间清爽的空气给人耳目一新,被称之为蓝色梦幻之城。其城临近地中海,宜人的气候,清新的蓝色,幽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孩童们的巷中嬉戏,城中人的友好问候充斥其中。在老城中浏览观光,丝巾、地毯、水晶等特产尽收囊中。

离开舍夫沙万前往丹吉尔,这里有白色的住宅、绿色的山野和蔚蓝的海水。站在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湾口向北望去,对岸西班牙的城市依稀可辨。从丹吉尔行驶30分钟左右到达“大力神洞”,千百年來被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因此也称“非洲洞”,是丹吉尔的一大奇观。

丹吉尔往南行驶40公里,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听浪花拍岸,观海鸥盘旋,品鲜香烤鱼,在无比惬意中抵达“涂鸦小镇”——艾西拉。老城依海而建,面积不大,游览全程只需十几分钟。20世纪一位有远见的市长对小城进行修整,定下艺术基调,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来此定居,因此有了各种美丽的涂鸦,成为格调和艺术的象征。酒店厅堂的墙上挂卖各类手工小皮包,由于当地人应用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我们只有彻底依靠计算器了,好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物美价廉的包包到手了。

在丹吉尔休整一夜后,继续沿大西洋南行约2小时抵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直奔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为摩洛哥最大的清真寺,1775年的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地震将这座美丽建筑夷为瓦砾,仅存的312根断柱和哈桑塔依稀承载着当年的雄浑壮美。她的对面是竣工于1971年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墓室里安放着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的石棺和哈桑二世国王及胞弟阿卜杜拉亲王的石棺。

永远的卡萨布兰卡

别了拉巴特,回到此行首站,也是最后一站的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哈桑二世清真寺。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泰民安,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新的标志。

离开清真寺,来到了据1942年上映的影片《卡萨布兰卡》中咖啡馆复制而来的里克咖啡馆。咖啡馆的背景音乐是电影主题曲,电视里循环播放着电影,墙上挂着电影剧照……

十几天的行程至此已全部结束,终要离开这个让人沉迷的国度。摩洛哥兼具地中海、马格里布和非洲这三重属性,她的多重属性和多元文化使其不同于海湾和半岛阿拉伯国家。因此,摩洛哥人说他们的国家是“非洲的欧洲国家”或“欧洲的非洲国家”。它既有土著民族柏柏尔人的古老文化,又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安达卢西亚文化,还具有撒哈拉和黑非洲文化的元素。近代,受到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殖民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本来就有的欧洲、地中海文化。

正如已故国王哈桑二世在其自传《挑战》一书中曾写道,摩洛哥是“连接海洋、大陆、各国人民和各种文明的纽带”,并说,“摩洛哥好比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非洲的土地里,它的叶子呼吸着来自欧洲的和风,飒飒作响”。endprint

猜你喜欢
菲斯维拉摩洛哥
执子之手
摩洛哥—热闹的集市
母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