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review@infzm.com。
观念突破是良药
回应“东北人闯关内”
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经济版
上世纪90年代初因公去东北,那时带着重庆人学习的诚恳,东北国企改革正引来西部乃至全国注目。深入了解之后,尽管失望她的光环不再,但历史的积淀还是给人厚重感和力量感。黑土地底气十足,东北人热情四溢。
随后二十多年又去过四次,感觉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唯一能撕开口子的,是痛下决心脱下油腻腻的长袍和僵化的思想,从内到外,脱胎换骨,方能修成正果。
重庆荣昌❘沈治鹏❘区政协提案委主任
应重视平时成绩
回应“点名签到,人到心不到”
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作者写作该文假设的前提是,学生高度自律,如果不到课也是会自主学习的。但恐怕在很多大学中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实际上我观察学生中有一部分“渴望”被管理,因为他们一方面内心深处想要学习,另一方面又极度缺乏自律能力。
作为一名教授文科课程的大学老师,我对课程的未来设想是逐步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避免期末一张考卷定江山。小组讨论、现场答题、情境展示等都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都是以到课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束缚,我的课不会点名。但是开学第一节课我就会和同学们讲好,不来上课平时成绩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你认为不需要平时成绩仍然能及格那么可以选择不来,我不会故意刁难。但如果既不想来上课还想要成绩不受影响,我觉得是太贪心了。
山东潍坊❘陈曦❘大学教师
学生违纪应“事不过一”
回应“美国私校: 抽烟作弊即被开除”
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我们常说“事不过三”,给人留以改错的机会,通常也是父母给年纪尚小、还不懂得为人处事的孩子说的。而由于人格逐渐成熟,抽烟、酗酒、作弊这些事情该不该做都应心知肚明,作为高中生更应不断健全人格、辨别是非,而不是明知故犯,突破底线去追寻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事不过三”这样的管理方法危害性比较大,“零容忍”可能导致误伤无关者,而使用“事不过一”的原则更能体现人文原则和法律约束力。
不像国外那样严格,我国常见的是学生屡次违反规定却只不断记过,又不记入学籍档案伴随一生,这并无任何警示效果。该处罚就要严惩,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出现。学校也应了解其动机,而不是只抓结果、不明原因。如果某同学犯错,应派心理医生去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当代青春期人群的心理,从而针对易违纪的人有一个大致的心理把握,给予劝导后,再犯者给出重大处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湖北恩施❘胡钧耀❘高中生
期盼家庭医生早日进家
新的一年,我们最迫切期盼的就是家庭医生能尽快进家。我和老伴都是“奔七”之人,我们唯一的儿子已在北京成家,我们现在也成了标准的“空巢家庭”。年轻时吃苦受累,如今疾病缠身,虽然自顾不暇,可还得服侍八九十高龄的三位老人。过去社区医院还能开办家庭病床,老人有病可以让医生上门诊治和输液,可现在说是为了防止医保欺诈,连家庭病床也取消了,大病小病都要往医院跑,出行、排队、上下楼都行动困难。据说第一批家庭医生要“保障重点人群”和“监控慢病人群”,假如家庭医生的医疗资源有限,不可能普惠所有家庭,那能不能突出重点,首先覆盖65岁以上的离退休困难人员,然后再逐步推开,惠及更多群众?
河南许昌❘邢志坚❘老记协秘书长
(栏目主持: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