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亮 复旦大学历史系
保险业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新式金融业,时在十九世纪之初,这比鸦片战争之后才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要早三四十年。具体而言,早在广州一口通商之时,出于保障中欧之间航运与贸易的需要,1805年多家外商洋行就在广州联合创设了谏当保险行,谏当即广州的英文名称Canton的音译。这是有可靠历史记载的在华第一家保险公司。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一步步被欧美的炮舰政策轰开,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与推进,外国在华的保险公司也就一家家多了起来。据1854年的《上海年鉴》记载,当时上海已有二十多家总部在欧美各国的外商水火保险公司,它们悉数通过各洋行代理而推广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总公司设在香港或上海的外商保险公司此后明显增多。比如,著名的有:1835年创办的保安保险公司,也称于仁洋面保险公司;1865年设立的保宁保险公司;1868设立的香港火险公司;1870年设立的中华保险公司以及1909年创设的旗昌保险公司。以上这几家保险公司的总公司设在香港。总公司在上海的主要有:1862年设立的扬子保险公司,1863年创办的保家行以及民国年间设立的远东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和四海保险公司。此外,自晚清以来市场中尚有数百家由代理行代为经营的各类外商保险公司。毋庸置疑,这些外商保险企业构成近代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控制了中国保险市场,也主导着这个保险市场的走势。据史料考证,1899年在上海的多家外商火险公司就发起组织了上海火险公会,该火险公会不仅是伦敦火险公会的海外分支机构之一,也成为实际上的上海火险市场的管理者和调适者。以上是外商保险业传入中国的路径与概貌。
反观中国资本或者说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就其时间而言,起始于1875年的保险招商局。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洋务运动的热潮中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新式的股份制企业。在兴办轮船的过程中,唐廷枢、盛宣怀等主事者深刻认识到轮船与保险本是一体的事务,有多少轮船业务就有多少保险业务。因此在1875年12月发起招股创办了保险招商局,1876年又设立仁和保险公司,1878年再次招股设立济和保险公司。此后,华商设立保险公司不再鲜见,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出现了数十家民族保险企业。以上海一地而言,著名的除了上述轮船招商局设立的三家在1886年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以外,尚有1905年创办的上海华兴保险公司、1906年设立的华安水火保险公司与华成经保火险公司。这三家华字头保险公司,其创始人均是近代上海滩的名流、工商界巨擘朱葆三。虽然此时在华的中外保险公司数量上已经蔚为大观,但晚清政府中央层面并未认识到保险业的重要经济与社会意义,也未出台针对保险业的任何实质性监管政策,保险市场处在自为自治的状态。在前有中国传统的会馆公所制度的影响,后有外商上海火险公会的刺激下,1907年上海的各民族保险公司联合起来,成立了上海华商火险公会,这就是后来的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的前身。
1907年上海华商火险公会成立时,仅有9家会员公司,即华兴、华安、华成、华通、源安、源盛、合众、万丰、福安。除前三家由朱葆三创办、总公司在上海外,其余六家总公司均设在香港,故由分公司加入。上海华商火险公会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家新式民族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出现,它比1918年7月8日成立的后来鼎鼎大名、引领全国银行同业和左右市场的上海银行公会要早11年,至今已整整110年。上海华商火险公会采取会董制,首任会长即为朱葆三。
很显然,上海华商火险公会的名称即反映出当时华商保险业的业务种类是以火险为重的,这也就解释了1886年成立的仁济和保险公司为何没有加入公会,其原因是仁济和保险公司主营水险业务,与火险不搭界的。
民国以后,随着国内外贸易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商保险公司开始兼营水险业务。仅用火险不仅很难概括同业,也把一些保险公司排除在公会大门之外。这样明显不利于同业之间交流感情,调解纠纷,维护同业权益。基于此点考虑,1917年10月1日,华商火险公会共14家公司代表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修改名称的动议,正式更名为上海华商水火保险公会,并通过了新的会章,共12章37条。同时规定取消会董制,推行正副会长制。
中国的人寿保险业起源于1845年前后,最早是英国大东方和永福人寿保险在华开展寿险业务,但直到十九世纪末,外商的各家寿险公司并不对华人营业,其原因是它们没有关于华人的经验生命表,也就无法做出寿险方面的定价。后来英国永福人寿保险公司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制成华人经验生命表,此后不仅外商寿险公司开始做华人的生意,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寿险公司也开始在二十世纪初出现。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成立的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华安合群的创办者是原先英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的经理吕岳泉,该寿险公司的创办得到了黎元洪、冯国璋前后两位大总统以及众多政商界名流的支持,公司发展业绩极为优秀,是民国时期华商寿险业的翘楚。而外商方面,1921年中文名为史带的C.V.Starr也在上海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全球化金融企业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这些都说明寿险业的发展成为保险市场引人关注的力量。在上述背景下,要想吸收寿险业参与,那就不得不修改水火保险公会的头衔。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历年负责人概览(1907-1940年)
1928年9月8日,华商水火保险公会决议由先施、华安、联保、永安、丰盛、中央、通易、华安合群等8家华商保险公司成立筹备会,具体商讨并拟定改名后的各项事宜。经过近两个月的顺利工作,11月4日,全新的能涵盖上海市所有华商保险公司的同业组织上海保险公会正式成立。当天的成立大会通过了《上海保险公会章程》,共8章34条。会员公司共有20家,即上海联保、联泰、永安水火、永安人寿、先施保险置业、先施人寿、华安水火、华安合群、华兴水火、中央信托公司保险部、丰盛、金星水火、安平水火、宁绍、肇泰水火、通易信托公司保险部、羊城、仁济和水火、永宁水火、华成经保火险。
从最初的火险公会到水火险公会再到此时的保险公会,这种名称上的迭次改变可谓是华商保险业发展脉络的真实体现。
1929年8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工商业同业公会法》。该法是民国时期所有同业公会的基本法,内中的两条重要规定为:“第一条:凡在同一区域内经营各种正当之工业或商业者均得依本法设立同业公会……第十四条:本法施行前原有之工商业各业同业团体,不问其用公所、行会、会馆或其他名称,其宗旨合于本法第二条所规定者,均视为依本法而设立之同业公会,并应于本法施行后一年内依照本法改组。”而在地方政府层面上,1930年6月7日上海市党部民训会公布了修正的《上海市工商同业公会组织程序》,该程序共13条。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公布了《上海市工商业团体登记规则》。上海市社会局随即也制定了《上海市工商业团体立案程序》,对各业同业团体申请手续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同年7月25日,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为配套上一年的《工商业同业公会法》,制订并颁布了《工商同业公会法施行细则》,该细则共17条。
面对上述一系列的规则,自晚清以来已习惯了自为自治的保险业也不得不做出调适,以应对各级政府的规范与约束,上海保险公会也再次面临着改组问题。
1931年1月21日,上海保险公会召开会员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章程,并决定即刻成立保险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筹划改组事宜。经过近十个月的筹备后,同年10月1日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新章程,共7章23条。大会选举华兴水火保险公司的厉树雄为改组后的同业公会第一任主席。我们不妨将1907年公会创立至1940年底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各个阶段的名称及主要领导者列出,如36页表所示。
与现今执掌保险业者大都是出身财经保险类高度专业化的人才不同,近代时期保险业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新兴产业,学科知识与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因此从业人员不仅来自五湖四海、各个行当,居高位者也大都是兼具工商业的其他身份。在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的历史上,多位会长或者主席的经历都深刻体现了这一特征。
朱葆三在银行保险航运的投资
朱葆三与辛亥革命
朱葆三出殡
朱葆三,名佩珍,字葆三,以字行,他是保险同业公会的首任会长,也是近代中国保险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他是浙江黄岩人,1848年生,幼时其父以游击官职驻守定海,葆三于是占籍定海。十四岁时他因为父亲友人的介绍,得以入上海协记五金店做学徒。朱为人勤恳好学,做事认真,学徒期满很快就升为会计,后又成为协记的经理,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协记老板过世后,该店关门停业。朱以平时所积攒及花红收入,出资开设了慎裕五金店,经过数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上海五金业的领袖。以此为根基,朱逐渐走上了扩展商业与创办实业之路。朱一生所参与创办的企业,银行方面包括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华银行以及江南银行五家;保险方面有华安、华兴、华成三家财产保险公司和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共四家;航运企业则有宁绍、长和、永利、永安、舟山、大达六家轮船公司。此外,朱葆三的投资还涉及自来水、水泥、煤矿、电气、面粉、造纸、榨油、化工、毛绒、纺织及新闻多个行业,据称各行各业都愿意拉他入股,借重他的名气。他也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上海滩巨富。
朱葆三虽然富可敌国,但乐善好施,他曾说:“贫靠富,富靠天,盖我不负人,宁人负我。”朱一生热心于地方公益和慈善事务。宁波、定海的许多医院、学校、山庄、会馆公所等要么为他所创,要么由他主持。他同时还致力于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救济妇孺会、禁烟公所、华洋义赈会、欧战协济会联华总会等组织,出资出力,同时执掌上海总商会九年,为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
虽然生于晚清且事业有成,朱葆三却富有革命精神,鼎力支持辛亥革命。辛亥起事后,淞沪都督陈其美因为仰慕朱葆三的德高望重,也深知朱与金融界的密切关系,因此亲自敦请朱出任淞沪都督府的财政司长。朱葆三与陈其美随即约法三章:不苛捐、不扰民、不肥己,如能做到此三点,他愿意以垂老之身,努力奉公。朱上任后,以自己的品格与身价作担保,很快向各银行借到了二百多万银元的军需款项,帮淞沪都督府渡过了难关。等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发行八厘公债,以所得资金归还了原先借款后,朱便决定请辞,仍然献身商界,对政界的荣耀没有丝毫的恋栈。因此像朱葆三这样,既不想做官,又不想发财,只想为多数人服务的人,实在难得。这也是他受到众人钦佩的原因所在。
朱之所以能从一个学徒,徒手起家发展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富,其过人之处不一而足,除了勤奋努力、善群利他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朱一生为人慷慨重诺、一言九鼎。在当时租界凌驾于中国政府之上,上海滩的各国领事外交官对华人盛气凌人之时,他们唯独对朱葆三礼遇有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朱先生不吾欺也”。遇到困难之事,求助于朱,他一般三言两语即能化解。因此,民间当时就有俗语流传,说是“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
朱葆三一生极为节俭,大富大贵后亦不舍得丢弃剩饭剩菜。上海近代著名的一枝香西餐馆有一道午餐例菜,物美价廉,系仿照李鸿章大杂烩而成,相传为朱葆三所创,名为朱葆三大菜。
1926年夏,上海疫病盛行,朱葆三所办的上海时疫医院免费施诊,一时门庭若市。朱以79岁高龄,不断到医院来探询病人,并且四处筹划捐款,终于累倒染病不治,于9月2日弃世。朱葆三出殡当天,“法大马路”上万人空巷,租界当局都派出了乐队致礼。为了纪念他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法租界公董局特意将其基业所在的马路命名为朱葆三路。租界当局以中国商人来命名马路,前后仅有二人,朱葆三是第一人,第二人是虞洽卿。1943年汪伪政府统治上海时期将其改称溪口路,沿用至今。
1947年连环画家邵恒秋创作了长篇连环图画《朱葆三苦学成功记》,生动展示了朱葆三不平凡的传奇一生,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极富教育意义。
沈仲礼是华商火险公会的第二任会长,名敦和,宁波鄞县人,1857年生。他少习英文,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政法。回国后被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任为南洋翻译官,任职十余年。此后,历任金陵同文馆教习、水雷鱼雷学堂提调、海防粮台委员、英国专使参赞、水师学堂提调、江南自强军营务处总办、吴淞开埠局总办等职。义和团运动后,奉调山西督办全省洋务。后又任山西大学堂督办及农工商局路矿大臣,开平煤矿建平金矿总办、沪宁铁路总办及中国通商银行总督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沈仲礼
与朱葆三一样,沈仲礼也是一位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的大慈善家。沈仲礼是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会长。1904年初,中、英、美、德、法五国发起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沈仲礼被推举为中方办事总董,可谓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之一。此后,沈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常议会议长,常驻上海。他先后创办的医院有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医学堂、天津路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等,兼任上述各院院长,是近代中国蜚声国际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
在保险事业上,沈仲礼与朱葆三一道,创办了华安水火和华安人寿这两家晚清时期重要的宁波帮保险企业。1912年吕岳泉创办的华安合群保寿成立时,得到了沈仲礼的鼎力扶助,他是重要的倡议者与出资参与者,被推为公司总理。1912年至1914年4月,任华商火险公会会长。沈仲礼虽然浸淫官场多年,但“不志为官,而专注于实业”,认为“唯实业足以救亡”。其成为上海工商界一代巨擘,1920年因病谢世。
李煜堂,名文奎,以字行,1851年生,原籍广东台山,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曾有香港首富之称。兄弟七人均经商美洲致富,李煜堂行列第四。十八岁时追随兄长出洋赴美,后回香港开设金利源和永利源两家药材行。甲午战争后,煜堂深感非振兴新兴工商业不足以自存,因此热心于投资各类新事业,包括广州电力公司、河南机器磨面公司等,但多有失败之处。
1902年,煜堂以香港水火保险业权操外人之手,利权外溢,每年损失保费巨大,于是联合香港华商进出口行及药材行数百家,成立相互保险公司,取名为“联益互保火险兼洋面燕梳有限公司”,燕梳即insurance的最早译法之一。联益公司“举办经年,而成效大著”,不仅引起了外商的瞩目,也激励了煜堂投资保险业的热情。随后他又发起创办了康年人寿保险公司,打破了以前寿险业由外商把持的局面,成为“吾国人自办人寿保险之滥觞”。民国以后,煜堂又联合同好,先后发起设立了羊城水火保险公司、上海联保水火险公司以及香港联泰水火保险公司,羊城水险总公司设在广州,上海联保以及香港联泰总公司均设在香港。上述这些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及国内各通商口岸以及南洋群岛,李煜堂一举赢得“保险大王”的称号。
除了保险业外,煜堂的投资涉及多个行业。他是广东银行的创办者,任该行董事长。他也是近代上海著名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新新大楼成为南京路上的时尚地标之一。此外,他还拥有汉口穗丰纺织公司、哈尔滨置业公司等产业。煜堂在兴办实业之余,也致力于教育、交通、公益等事业的推进。他倾力资助的学校有广州岭南大学、执信学校、公医学校、青年会学校、宁佛铁路、内河轮船公司、广肇医院等。
煜堂对满清政府的昏聩及腐败深恶痛绝。儿子李自重、女婿冯自由及他本人都是著名的同盟会会员,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煜堂更是尽其所能支持孙的伟大事业。他出资购买了《中国日报》,作为同盟会鼓吹革命的舆论阵地。他的金利源香港老店是同盟会的秘密联络据点,各类款项和物资均从中交接、转移,因此经常有枪械弹药藏匿于此,店里同仁发现后大都惊慌失措,只有煜堂淡然自若。辛亥起事后,李煜堂短暂署理广东都督府的财政司长,“在港一夕而筹饷八十余万”,解决了财政的燃眉之急。等革命成功,因“志不在政”,仅在职六个月煜堂即挂冠而去,仍以追求实业为乐。
煜堂虽有多处产业,但在资助革命、热心公益等各类开支后,所剩之额已算不上巨富。曾有轶事一桩,说是1914、1915年间,煜堂与一个建筑商好友林护开玩笑,两人都认为自己名下的财产不足十万元,为了取信起见,决定互换财产。核算下来,煜堂的财产确实不足十万元,但每年所得各公司发起人特别奖金之数在十万以上。而林护财产则有十多万,但投资所获年息数不及煜堂。两人遂一笑了之。
1936年李煜堂病逝。为了纪念他对革命和社会做出的奉献,国民政府颁发了褒奖状,褒词说:“广东省台山县李煜堂,振兴实业,赞助革命,输财济饷,筹策匡时,综厥平生,殊堪嘉尚。特题给奖词,以昭激劝。”2009年上演的电影《十月围城》,里面李玉堂的形象原型即是大名鼎鼎的保险大王李煜堂。
1931年10月新改组成立的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第一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是厉树雄。厉树雄是何方神圣?今人恐怕多已不知其名头,但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他还是声名远扬的。
厉树雄,生于1891年,宁波定海(今属舟山)人,名汝熊,字树雄,以字行。树雄出身于书香官宦门第。其曾祖父字心甫,号白华山人,工诗、书、画。祖父厉学潮曾任常州知府。其父厉玉夔,字虞卿,也有才名,获浙江生员第一名,入国子监,但英年早逝。其外祖父赵立诚为上海钱业领袖。厉树雄兄长名为厉汝燕,字翼之,有“中国飞行家第一人”之称。汝燕1905年留学英国,先入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学习,后又入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官费学习飞机制造和驾驶技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公费派遣出国学习军事航空的留学生。1911年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厉汝燕获得第148号飞机师证书,取得飞行员执照,成为我国最早取得飞行执照的飞行员。
与其兄长不同,厉树雄走的是一条发展实业之路,其实业足迹涉及房地产业、纺织业、公用事业、银行、保险业、证券业等。1912年,他在上海的房地产业崭露头角,兴建了上海第一座现代化的公寓大楼厉氏大厦。曾任中国通商银行的常务董事、中意合资华义银行的买办以及英商会德丰公司的买办。1915年赴美访问,并参加了巴拿马运河的落成典礼。1918年在宁波创办四明电话公司,随后又创办丹阳电灯公司,任上海物品交易所董事及上海华孚商业银行行长、厉氏兄弟公司经理。民国期间,他参与创办及经营的企业还有宁波和丰纱厂、上海毛绒厂、信和纺织厂、上海浦东纶昌纱厂、上海大陆信托公司、永耀电力公司、绍兴文明电气公司、芜湖电话公司、湖北汉冶萍钢铁公司、丰盛实业公司等。近代上海闻名的“小囡牌”绒线,即由厉树雄创制。
厉树雄
在保险业经营方面,厉树雄是上海华兴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上海华兴保险公司创立于1905年,资本实收五十万元,经营火险与汽车险业务,其总公司设于上海,宁波、杭州、南京等处设分支机构或代理处,其创始人为朱葆三。由于厉树雄在银行、保险及实业界的崇高地位,他于1931年10月至1935年10月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在他任期内,同业公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众多专业委员会纷纷设立。
厉树雄另一知名之事是在战前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近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的产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沙逊别墅”,仅花园面积就达60亩,改名为“厉树雄别墅”。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别墅曾改作为龙柏饭店使用。前些年已归还厉氏后人,“厉树雄别墅”的铭牌业已重新竖立。厉树雄于1987年终老于香港,生前曾将浅水湾的私人住宅出售,将全部所得捐赠给香港大学。1982年2月又为香港大学建造了厉树雄科学馆。厉树雄著有英文回忆录AHalfCenturyof Memories,他自署中文书名为《半世纪的回忆录:滃洲厉树雄自传》。
胡詠骐自1935年10月接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直到1940年11月他因病过世为止。胡在任的五年,是日本全面侵华、国内兵荒马乱的特殊时期,也是同业公会历史上的关键时期。
1898年胡詠骐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行六。中学毕业后,胡考入上海著名的教会大学沪江大学。1917年大学毕业,回到宁波四明中学任教,后出任宁波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总干事。1926年受教会资助,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人寿保险学及商业管理,同时在纽约联邦寿险公司实习。在美留学与实习期间,胡即得到美国寿险精算界权威许勃尔先生的勉励与支持,决意回国投身于人寿保险事业。1929年胡学成回国。著名画报《良友》在1928年第30期上刊登了他的玉照及即将回国的信息,题为“不日归国之胡詠骐,保险科毕业”。赴美专攻保险学,在当时还是极为罕见的。据有关学者考证,早期中国留美学生中专门研习保险或精算学科的人仅有陈思度、陶声汉、邓贤等人。邓贤则是第一位留美保险学博士,192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胡詠骐回国后,出任宁绍商轮公司董事会总务主任兼保险部总主任。有感于人寿保险事业对社稷民生的重要性,1931年11月胡与其原在友邦人寿任要职的弟弟胡詠莱一道联络各友人同好,共筹资25万元创办了宁绍人寿保险公司,邵长春、乐振葆先后任董事长,胡自任总经理。宁绍人寿保险公司主营终身保险、储蓄保险、薪资储蓄养老金保险、子女教育金保险、子女婚嫁金保险、团体保险、意外保险等,总公司设在上海,在广州、青岛、汉口、北京等地设分公司,其他各口岸遍设代理处。在胡的锐意经营下,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成为市场不容小觑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拓展人寿保险事业的同时,胡仍身兼宁绍商轮公司保险部总主任之职。1935年,该保险部改组为宁绍水火保险公司,胡仍兼任总经理。
胡詠骐
胡詠骐在寿险推广方面不遗余力。他深知普及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内部创办了《人寿》季刊,成为保险界相当知名的杂志。同时,胡还兼任了多种社会性、公益性的职务,他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及上海青年会董事,也是国际救济会及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工作内外积极宣传寿险理念,厉行互助互救。
胡詠骐是以保险业高级专业化人士执掌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的第一人。就任后,胡詠骐大力推进同业公会各项工作的进展,贡献卓著。正是在他的支持推动下,设立了寿险组精算委员会,中国有了第一个精算组织。另外,胡大力推进保单中文化的事业,改变了原先保单大都为英文,且法律效力以英文版为准这一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此后中英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胡提倡保险教育,不仅呼吁政府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添加保险知识,还积极推动保险留学事业的发展。他自己作为学成归来的保险界人士,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代表的上海保险业同业公会与中国保险学会一起呈请政府在派遣留学时给予保险业一定的名额,这一呼吁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胡也是一名赤子心肠的爱国者,经过他的努力,中外保险业在费率上达成了统一的条款,有效维护了保险市场的运作,对华商保险业给予了尽可能的扶助。
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开业不久,胡詠骐致函马寅初,提出了政府应尽快修订有关保险业法中涉及寿险业投资应慎重限制的建议。此后,胡及同业公会多次参与了相关条文的修改事宜,最终条文采纳了胡的建议。
1940年11月5日,胡詠骐病逝,年仅42岁。他追求理想,1939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所挚爱的保险事业,他生前常常告诫诸位同仁:“保险是一种社会事业,所以必须每一个保险从业员以信仰一种事业的心情来从事保险业务。”诚哉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