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民办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01 14:54:33孙秋阳
时代农机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办双创民办高校

孙秋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1 “互联网+”时代民办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8年3 月,中央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幕,“创新创业”再次成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人畅谈的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对“双创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在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面向大众打造“双创”全方位服务体系。

说起“双创”一词还要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说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透露,因为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号召,2016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据统计已经超过了240万,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了18.7%。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有明显提高,高校“双创”势头正好。

201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并具体罗列出“双创”教育改革的9项任务、措施要求:如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完善、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内容。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提出,自2016年起,高校均需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高校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毕业生建立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此外,教育部还要求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等。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双创”指引了方向、扫清了困障。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高校必须依托“互联网+”的时代平台,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纵深研究,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现状。

民办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落实文化、科技等创新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升民办院校学生创新素养,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集聚创新创业类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基于对“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深入把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前景,进而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企业为目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为民办院校如何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2 “互联网+”时代郑州民办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郑州民办院校如何培养出应用性强,适应市场需求,又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变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2.1 郑州民办高校“双创”理念推广效果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技术人才为主。这首先要求学生要“手能动”。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实践,实践学时分配比重应大于理论讲授;“双创”教学没有做到翻转课堂,还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实习实训教学更是沦为形式,以到地方相关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为主。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会觉得理论课程枯燥乏味不愿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缺问题意识,被固有知识所局限,逐渐丧失实践创新能力。

2.2 郑州民办高校“双创”课程体系孤立存在,未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大学生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该课程开设初衷是希望能帮助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让大学新生在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掌握良好的应聘基本礼仪和技能。其中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业培训”部分来说,主要是向打学生讲授创立创建公司所需的人力、物力、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但同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缺乏走进社会的亲身接触,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的“高谈阔论”。不仅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此,校外专家来校进行的专项创业培训也往往会出力不讨好的沦为纸上谈兵。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民办高校“双创”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缺乏有效联系,长时间作为单独的一个教学模块而孤立存在。

2.3 郑州民办高校“双创”师资力量薄弱

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尚未成立。大部分由思政教师、辅导员担任,此外还有兼职教师。辅导员工作分九大版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只是其中之一。且高校辅导员仅有不到1/3具有职业规划师等相关就业创业指导资格证书,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到学生的“双创”实际需求。

3 “互联网+”时代郑州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对策与建议

高校“双创”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落地创新创业思维模式为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入点。

3.1 “双创”教育学分置换管理办法助创意“孵化”

高校若想学生能积极加入到“双创”大军中的一个重要鼓励措施就是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在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期末是否能修满学分、是否需要补考重修是大学生担心的第一问题。学校在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新创业的同时,要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可以尝试推行以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来置换学分或加分的相关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将有意“双创”的“创客”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为大学生从事“双创”活动提供了更多时间空间。

3.2 借“互联网+”风口,搭平台助郑州民办院校由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

教育部推进高校“双创”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双创”大赛为代表的一系列“双创”活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为高校大学生“双创”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消除阻碍、搭建平台,让高校“创客”们的辛勤成果乘互联网东风,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深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同时,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是汇聚全国“双创”教育优秀导师人才的一次机会,让高校敞开大门办学,共享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发挥“双创”导师的教育引导和帮扶作用。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来自2100多所高校的54万余学生直接参与,学生报名项目近12万个,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无论是学生参与人数、参与数量还是报名项目,都为首届大赛的3倍。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所有资金项目目前累计估值已上百亿元。郑州民办院校应紧跟时代,抓住机遇,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民办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3.3 科学构建“纵横有道”的“双创”支持体系

我们将创新创业支持载体建设称之为纵向链条建设,包括打造“实训区→预孵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区”全链条载体群、建设“创业之星”模拟实验室、创业沙盘实训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推动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构建横向协同式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模式,比如重点协同学院各部门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制定学分置换创业制度、构建“招生——教学——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以国家精品课程和重点教材为统领的课程群建设,协同人社、科技部门和产学研基地等构建实践实训平台,协同校友企业和风投机构等筹措资金,协同校外优质孵化器,引导学生项目深度孵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风口浪尖,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在各种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郑州民办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民办双创民办高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