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
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要求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从而切实做到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样也是对高校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培养规格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是培养职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技能,使其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熟练应用媒体辅助教学、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能搜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能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具备自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一方面重视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熟悉软件操作、掌握实践技能。单一的课堂授课无法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递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索适应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有效教学的模式,一直以来就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存在矛盾。笔者所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安排为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就课程内容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除了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会软件操作。鉴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中课程全部知识技能学生不能完全掌握。
(2)实践知识的讲授较弱。由于课时有限,加之教学场所的限制,在实践内容讲授时,不能深入讲解。如没有机房,实践操作只能是教师演示,学生无操作,掌握不深入。
(3)课程内容针对性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内容的设置对所有专业都是一样的,教师也都统一教学。由于各个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一,统一教学忽略了专业差异及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定位,是改革的途径之一。
(4)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多数课堂仍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学生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学效果不佳。
(5)考核方式有局限。本课程一般采用期末试卷测试或者学生提交作品作为考核。期末测试会使学生对平时学习不够重视,临考时死记硬背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过程与方法层面技能的培养。而提交作品又使学生只重视操作技能,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轻视。所以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基于上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笔者拟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入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以期改进现有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实现双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一种产物。混合式教学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结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 的优势,可解决学习空间小、学习时间短、学习资源少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可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尝试如协作学习、翻转教学、探究学习等方式。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大都依附于某种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现有成熟的平台对相关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会对改善教学有促进作用。
笔者结合实际,在本校教学中选用了蓝墨云班课移动端教学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持下辅助课堂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设计,通过分析班课的基本功能,实现在混合式理念下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鉴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化课堂的质量。而目前高校师范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掌握程度,也只是停留于教师课堂知识传授中的隐性示范,系统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内容的知识还需专门的学习,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的依据所在。通过课外的教学平台,可设计问卷提前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情况,从而帮助后期设计有针对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面向全校师范专业大二学生开设。大二第一学期面向文科专业开课,第二学期面向理科专业开课。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0%。数据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率较高,利用好手机端进行课程内容的传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移动端混合式教学,可较好地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资源,也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的优势,将课程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中,延伸课堂时间。
混合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课堂讲授的主导作用,又要激起学生主体的兴趣及作用的发挥,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按照每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和区分。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对课程的脉络有清晰把握,对课程的内容有系统的理解。模块化内容间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突出了课程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在混合式的内容设计中,课程内容体现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拟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教学媒体的使用,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及开发能力,并能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混合式教学目标设计包含以下几方面。
(1)知识和技能。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理解教育技术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与内涵;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及功能;基本具有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具备灵活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能力,并具有能开发与专业相关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能力;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目的,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并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学。
(2)过程和方法。在过程和方法层面,需要学生掌握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系统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掌握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有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意识;形成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环境的设计分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移动环境。课堂环境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网络机房进行,教师对重点内容讲授和演示。课外移动环境基于手机端应用蓝墨云班课进行。蓝墨云班课是由蓝墨科技提供的,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内外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班课平台,在计算机端和手机端均可使用。计算机端师生可登录同一网站进入班课,手机端师生可下载APP进行登录。教师使用该平台建立班课,学生通过班课邀请码加入班课,师生在同一班课中建立了一个可以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网络环境,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学的展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在课外及课堂都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互动,建立时间空间一体化的教学大环境,教学环境更趋完整,体现混合式教学环境。
图2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环境界面
在资源设计方面,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按章节分类分别放置于蓝墨云班课中,移动端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资源类型分为图片、Office文档、MP3音频、MP4视频以及压缩文件等。学生都可自行下载,打开浏览其中内容。教师可对上传的每类资源设定经验值,学生学习完该内容后,便可以获得该经验值,该经验值可以当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评。通过移动端资源的上传,可为学生提供较之以前单一课堂教学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讲授演示级操作以及课后资源拓展及延伸。在课程内容进行之前,以平台自主查看为主,包括一些课前知识准备活动,如扩展资料、学前调查等。在课前,教师上传如课件、视频、动画、参考资料、最新资讯、本章知识结构图等与内容相关的资源。课中以线下学习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讲授及演示,学生操作等,组织一些即时提问、线上测试、讨论等课堂活动。课后主要以平台上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课堂知识内容设计一些讨论、头脑风暴、作业等,促进学生课后巩固及思考;同时可开设问题讨论区,在此教师和学生可互动,教师可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无处不在,可随时得到课程相关信息。在完成课中课后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加工、交流及评价信息的能力也会无形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隐形渗透。
混合式的教学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在班课中,学生查看资源、参与讨论、参加考试、完成作业等都可以经验值体现,经验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此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作业(个人及小组作业)、调查参与情况、讨论参与情况、头脑风暴、视频观看情况等,可采用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多方面过程化的评价,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以“平时成绩+期末总评”决定学生成绩,这样评价更趋于合理和公平,是更能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评测标准。
图3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将课堂教学和移动端蓝墨云班课平台相结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课程教学中课时少内容多、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使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方式灵活、师生互动丰富起来。扩大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时长,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介绍,通过教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后期笔者将对课堂改革效果进行持续关注,进一步完善课程混合式设计,促进课程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2] 牛汉钟.关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38-39.
[3]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