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莹,刘 萍
(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模具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前提。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实习内容的改革。模具设计应用型人才,基础是关键所在。在传统的金工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较为狭隘,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对一般项目车铣刨磨钳的练习。这样的实习训练自然无可厚非,但在当前的就业导向趋势下,只会操作这些基础技能尚且不够,还需要增强其他方面。增强对数控机床的操作,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控编程能力,从而熟练掌握各种机床的加工方法,尤其是对于特种机床的操作能力。二是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练习。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模具设计的相关软件也不断更新与出现。在传统的模具设计基础上,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缩短了模具设计的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优化了模具设计的质量。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应用型模具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佳,因而在实践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加以调整。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大多以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观看教师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模具的拆卸、组合极其内部原理。事实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纵然学生牢记某一模具拆卸的步骤,理解其中的原理所在,但当学生自己操作时,未必能做到得心应手,毫无阻碍。验证实验或演示实验,只能是起到理论解析的作用,从教材文本而走向客观具体,但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仍然需要扩大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的练习机会,从而才能有效确保学生朝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让学生围绕案例而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案例教学,最好是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如模具的拆卸实验,可从模具生产企业搜集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的模具,交由学生进行练习。动手实践能极大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了解模具的拆卸原理,并从中检测出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量的积累,最终才能实现质的突变。要提升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需要让学生立足于实际,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这样的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而不至于异想天开,帮助学生在模具设计中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思维误区。
模具设计并非单一而独立的存在,与之相反,模具设计涉及到的因素林林总总,十分之多,而模具设计从设计理念至最后的成型,不仅要考量其科学合理性,还要注重其实用、外观、成本、定位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变化趋势和社会需求而反馈到教育教学之中,就需要在模具设计教学中改革对学生的测评、考核方式,从而实现“产”、“学”信息对称。长期以来,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数是彼此分离的,如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现场实习等,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密切的关联状态。为此,在课程教学考核过程中,应将学生的考核环节加以调整,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实践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可借鉴企业的“项目制”来加以实施。针对于学生群体的水平不同,可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个可独立完成的实例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模具设计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不可或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比例上减少或降低演示实验教学,扩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操作能力,最终才能促进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