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进士群体在女真皇族教育中的儒家文化功能

2018-02-01 14:38姚雯雯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金史金朝皇族

姚雯雯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一、进士通过教育推动金朝皇帝接受儒家文化和政治理念

金朝诸帝自熙宗始,表现出对汉文化浓厚的兴趣,至于海陵、世宗、章宗诸帝,都以深厚的汉文化素养闻名于当世,且有诗文流传于后世,这与皇帝重视自身教育密切相关。科举考试制度化以后,进士群体进入到官僚系统当中,其中品德学问皆有可称者,得以承担皇帝教育职责,向皇帝传授儒家文化思想,成为金朝皇帝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载体。

金朝皇帝教育以御前讲座形式进行,后期逐渐发展为正式经筵制度。参与人员主要包括翰林学士院诸官、议政院讲读官等。金朝皇帝御前讲座随意性较强,内容不仅限于经义讲读,也有其他知识如诗词、礼法、为政之道等知识学习和研讨。翰林学士院诸官承担为皇帝进讲经史职责。[1]章宗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为翰林直学士,仍赦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尝侍讲读也”。[2]赵秉文任翰林学士,“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3]金末益政院讲读官的设立,使御前讲读制度化,以“经筵”形式,通过讲读经典辅导皇帝,担当政治顾问。金朝皇帝以儒家经史作为御前讲读内容,选用学识渊博的儒臣担任讲读官,金朝社会形成尊崇儒学的新风尚。

进士在皇帝教育中主要为帝王讲授经史典籍,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咨询顾问。金朝皇帝翰林官员与经筵官员中,进士群体占据极大比重。据学者统计,金朝可考各族翰林官员共228人,其中确切可知进士人数为150人,占65.8%。[4]翰林官员与皇帝之间讲习学问、讨论政事、诗酬应和,使皇帝自身文化素质、政务能力得以提升。杨伯雄,皇统二年进士,在面对海陵王“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贵”的疑问时,给出了“贵静”[5]的经典儒家式的解答,在与皇帝进讲学问同时,对海陵王施政方针提出了委婉的劝谏。金章宗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教育,“诗词多有可称者”[6]。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进士出身的翰林院文学之士,如当时文坛名人赵秉文、赵沨、王庭筠、阎咏[7]等。这些人为皇帝御前进讲同时,对唐宋著名文学家的著作整理后进献给皇帝,“学士院新进唐杜甫、韩愈、刘禹锡、杜牧、贾岛、王建、宋王禹偁、欧阳修……等集二十六部”[8],成为章宗学习唐宋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教材。

哀宗即位后,采用敦崇儒术、抑制胥吏之策,正大三年,设立益政院。元好问认为“极天下之选得六人”。[9]据《汝南遗事》卷4、《金史》等史籍记载,担任过益政院讲读官为哀宗讲书者共有八人,即杨云翼、完颜素兰、蒲察世达、裴满阿虎带、史公奕、吕造、赵秉文、完颜奴申。值得注意的是,八人均为进士出身。其中杨云翼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赵秉文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史公奕中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后,再中博学宏词科,“程文极典雅,遂无继之者”;[10]吕造承安二年词赋状元;完颜素兰“至宁元年女真进士魁也”;[11]蒲察世达泰和三年进士[12];裴满阿虎带“女直进士”;完颜奴申“登策论进士第”。进士出身的益政院讲读官每日轮流为哀宗进讲,除《尚书》、《通鉴》等经典史籍,还有《龟鉴万年录》、《圣学》、《圣孝》之类凡二十篇。君臣共同期望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中治理国家的经验,探寻挽救内忧外患局面的治国方略。从金朝皇帝教育负责人员的任用和所接受教育内容来看,吸收汉文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进士群体作为儒家文化的承载者,不仅向皇帝传递儒家文化理念,还帮助皇帝将这种文化理念转化成政治实践。

二、进士通过教育向金朝储君、诸王传递践行儒家文化

金朝储君教育备受统治者重视,于东宫设立专职教育官员。东宫宫师府负责教育职能官员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太子三师、三少“掌保护东宫,导以德义”,左右谕德、左右赞善“掌赞谕道德、侍从文章”。[13]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对储君教育负有直接管理和引导责任,受到君主的重视,人员选择慎重。赞善、谕德之职负责赞谕道德,侍从文章,直接负责储君教育活动。储君教育官员的选择上,海陵王认为“太子宜择硕学之士,使辅导之,庶知古今,防过失”,选择对象多为熟习经史、博学知礼、文词典丽的文资官员。

《金史》所见任职太子三师、太子三少者共有40人。天德四年东宫属官定制后,任职太子三师、太子三少者真正承担起储君的教育职责。论其出身大体可分为宗室、武勋、辽降臣、侍卫、荫补、进士。进士出身者任职东宫三师三少多以儒家修身、孝俭、立本等思想劝谏统治者和储君。按照世宗要求,“东宫讲书或论议间,当以孝俭德行正身事告之”,多进规诫,显宗特加礼敬。[14]刘頍为太子少师,詹事院欲辟广东宫周墙,頍请于皇太子曰“师旅饥馑之际,何为兴此役”。石琚请命太子习政事,张行信上书建议早立储位以立国本。进士出身太子三师三少是储君教育中儒家思想的传递者与践行者。

储君教育的主要负责官为左右赞善、左右谕德。金朝对负责教授储君官员选取标准是品行端正,学问通博,符合礼法要求。东宫官署选人标准“尤当选用正人,如行检不修及不称位者,具以名闻”。东宫属官品行学识均应有称于时,如张暐,“正隆五年进士……入为太常丞,兼左赞善大夫。章宗封原王,兼原王府文学。章宗册为皇太孙,复为左赞善,转左谕德……历太常、礼部二十余年,最明古今礼学,家法为士族仪表。”[15]纳坦谋嘉,女真小字及汉字皆通习,为有名行者,成为左谕德教授储君。东宫属官任用的延续性,使执掌教职者在东宫属官系统内不断迁升。东宫属官任用的延续性能够使储君与教师保持长时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储君系统学习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与教师保持深厚情感。这些遵循儒家伦理行为准则的进士精英,在教授储君过程中,向金帝国未来的统治者传递了儒家治国思想,在讲习学问中,传授了具体治国方略,传承儒家文化。

亲王教育主要由傅、文学负责,傅职责为“掌师范辅导、参议可否,若亲王在外,亦兼本京节镇同知”,文学“掌赞导礼仪、资广学问”。[16]王傅职责主要是辅导亲王,规劝亲王言行,如完颜齐规劝兖王远避封地猛安迎接以避嫌。王府文学主要负责诸王教育。王府讲学、王府教读不见于《金史·百官志》记载,却多次出现在纪传中。如许安仁大定七年进士,以讲学被选东宫,有诗传于世;[17]完颜匡,事豳王允成,为其府教读。二官应不属于正式东宫或王府属官,但承担对亲王的教育职能。

王傅一职明昌二年或三年始设,在此之前由王府文学主要负责亲王教育。《金史》记载21人担任过王傅者,13人为进士出身。女真进士科开设后,大批女真策论进士担任王傅,如完颜阿里不孙、蒲察思忠、温迪罕达等。女真统治者在诸王教育人选中选择本民族精通儒家文化经典,又通女真文化的进士担任,体现出金朝皇族通过教育对不同文化的吸纳与融合。如世宗子永成“大定七年,始封沈王,以太学博士王彦潜为府文学,永成师事之。”[18]王府文学的职责仅在于教授亲王各种学问,不涉及其余王府杂事。刘玑,天德三年进士,“玑奏王府事,世宗责之曰:‘汝职掌教道,何预奏事!’因命近侍谕旨永中曰:‘卿有长史,而令文学奏事何也?后勿复尔。’”王府文学负责诸王专职教育,注重任用具有词赋才能者。金朝皇族中文化气氛浓厚,文学素养较高,诗词散文皆有可称之处,是统治者尊师重教,选择大量优秀进士精英担任王府教职的必然结果。

三、进士群体通过教育促进金朝皇族儒家文化认同

金朝统治者选择进士群体中对经史典籍融会贯通学问精深的饱学之士教授皇族子弟,不仅可以看出女真贵族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文化认同,更反映出统治阶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治理金朝社会的政治理念。金朝进士入职除少数人留在皇帝身边侍从文字,大多数人遵循州县属官、尚书省令史、诸部属官,直至中央高级官员或地方主政官员。由进士及第至升任宰执,汉进士平均年限在30年左右,女真进士平均年限在22年左右。[19]进士群体入仕前对为政知识系统学习,在漫长为官生涯不同职务历练中获得实际经验,拥有极高的行政能力,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金朝女真统治者在皇族教育中重视任用进士充任教职,提倡学习儒家文化经典,反映出认同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进士群体作为儒家文化载体,向女真皇族传递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观念。

金统治者喜读儒家经典,在皇族教育中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金朝诸帝中汉文化水平较高者众多。对汉文化学习采取积极态度,使宗室子弟受到影响,营造吸纳汉文化的社会氛围,形成整体女真贵族阶层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女真族统治范围由东北一隅迅速扩展到整个淮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由于以“尚武精神”为核心的女真文化不能进行及时有效扩充调整,形成适应快速发展的女真本体文化,因此吸纳以儒家文化为典型特征的汉文化势在必行。进士群体自幼学习儒家经典,通过以词赋、经义、策论为主的科举考试,成为金代各个阶层中的文化精英,进士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女真字学、女真译经等文化活动发展,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女真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式使得金代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士群体在皇族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女真贵族精英阶层对儒家文化产生强烈认同,并体现在其施政过程中。

金朝皇族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女真贵族对儒家伦理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进士在为皇帝御前进讲过程中,主要是为其讲读儒家经典著作和先朝明君治国经验,传递儒家治国理念,以此提升君主处理政务能力。从进讲内容来看,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尚书》、《通鉴》等。金朝诸帝整体情况来看,学习儒家经义、提升为政能力、以备顾问仍然是君主对承担教育职能的进士群体主要要求。从储君教育内容来看,进士出身的教育官员讲书或议论内容为儒家经史著作。杨伯雄“集古太子贤不肖为书,号《瑶山往鉴》”为储君借鉴,进羽猎、保成等箴,皆见嘉纳。温迪罕缔达习经史,最号精深。完颜匡受命教授显宗诸子,显宗要求“每日先教汉字,至申时汉字课毕,教女直小字,习国朝语。”由此可见,金朝皇族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史为主,通过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的进士群体阐释和解读,向女真贵族传递出儒家思想政治伦理观念。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首先导致这一民族文化内部冲突,这种文化内部争论常常与政治、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金代“人物文章之盛,独能颉颃宋元之间”,[20]儒家文化与女真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金朝文化变迁的核心内容。金朝皇族教育中尤其体现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士群体作为儒家文化载体,向统治者传递儒家文化,这符合金统治阶层的文化需求,因此进士出身成为金中后期担任教职的必要条件。纳坦谋嘉,教授作为儒家文化载体的进士通过教育使女真统治者逐渐熟悉接受儒家文化。

结语

金朝女真统治者占领北方地区后,自认为继承了中国传统王朝正统性,从中原士族及辽东渤海大族的态度上看也是承认其正统性的。尤其是海陵王迁都后,金朝女真统治者的政权成为中国北方的正统。从其对汉文化的态度来看,女真统治者企图通过全面积极收编士大夫文化来建构其皇权,发展出支配中国本土社会的新模式。从进士群体的选拔任用,及其在皇族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来看,吸收中国既有社会价值体系中层级居高的精英文化与女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汉进士及女真进士所代表的文化表征,从本质上看都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体现。女真统治者采纳了汉人传统的王权思想和制度,让汉人精英阶层接受女真统治,自北宋以来士大夫的发言权和社会舆论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延续。进士群体作为儒家文化载体,通过皇族教育向统治者传达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促进了对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耘.金代经筵述略[J].满语研究,2008,(1):139.

[2](元) 脱脱等.金史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

[3][元]脱脱等.金史卷110[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6.

[4]闫兴潘.金代翰林学士院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44.

[5](元) 脱脱等.金史卷105[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18.

[6](金) 刘祁著,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73:3.

[7](清) 张金吾.金文最卷83[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10.

[8](元) 脱脱等.金史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8.

[9](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18[M].四部丛刊本.

[10](金)元好问.中州集卷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03-304

[11](金) 刘祁著,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73:68.

[12](元) 脱脱等.金史卷115[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26.

[13](元) 脱脱等.金史卷55[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00-1301.

[14](元) 脱脱等.金史卷78[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73.

[15](元) 脱脱等.金史卷106[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29.

[16](元) 脱脱等.金史卷55[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01.

[17](金)元好问.中州集卷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60

[18](元) 脱脱等.金史卷85[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06.

[19]都兴智.金代科举的女真进士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66.

[20]张岱年.中国文化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5.

猜你喜欢
金史金朝皇族
英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金史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量化研究——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为核心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宋代皇族作家群的“小家”气象及其成因
乾隆初期对皇族内部斗争的处理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试论金朝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写在娜美上场之前,那些想说的话——一起加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