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

2018-02-01 14:38寇佳琳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寇佳琳

(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石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形成。因此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关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也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

民族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本理论思想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观点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揭示了民族的来源、民族的发展、民族和社会各种问题的基本关系,是关于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也是有关民族方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原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相关问题上才能得到科学结论,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各种民族问题的处理才符合民族规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有关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石,只有在实践中坚持思想基石的意义发挥,才能使民族问题的处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相对应,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实践领域,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思路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想支点,这个支点意义体现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理念、建设目标等各个方面,要使支点意义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全面发挥,就必须要形成科学的实践思路。

(一)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民族观教育

虽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表面上来看仅仅涉及到民族的历史范畴、民族和阶级、民族和社会、民族联合等极少内容,表述语句简短,而在实际上这些内容已经在最深意识思想层面建构了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框架,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各方面的民族问题表述都要以上述观点为基本出发点才合乎马克思主义逻辑思维,对于相关民族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以上理论观点才符合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政府文化部门、个人、企业等多个方面,各方面主体关于文化建设的立场各有不同,政府是为了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企业是为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而个人则多是为了通过文化建设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者是获取经济利益。可以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意愿都可以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一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各方面文化建设主体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水平方面是不一致的,有的文化建设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专家,而有的文化建设主体对于民族观的内涵了解甚少,等等。这样的现实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全面落实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领域中,就必须要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民族观教育。虽然要在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落实民族观教育有较大的难度,但是也并非不可能,首先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在学生阶段加强民族观教育,可以使所有未来可能参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人群得到全方位覆盖,通过全面普及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知提高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行业参与资格的基本要求,对之进行相应的素质培训和测试,从源头上对将要参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进行思想把关。

(二)制定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民族观实践规范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领域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无论是文化建设方式还是文化建设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实践路径。另外,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主体广泛,从民歌传唱者到文化作品出品者,都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一分子,要使众多文化建设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作品,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路径上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仅要求文化主体本身有高度的自律意识,还需要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进行具体的制度规定。通过外部制度规范明确,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应用形成一个明确的标准,以便各方面在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作为统一的对照和依据。这里所说的制度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方向规定,如关于文化作品的内容、文化作品的实践主题、文化作品有关民族观的描述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落地路径;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创新应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的基本原则,但是这种创新需要进行创新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规范,以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第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中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主要是指文化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处罚,通过这种处罚制度,可以对文化建设者的科学理论实践起到警醒作用。在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文化建设主体进行普及,强化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方面的具体认知,使相关制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者的文化实践行为规范。[1]

(三)监管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民族观实践

即便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一定理解,但是其对理论理解未必透彻。另外,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地方文化精品的推出,也包括文化产业建设,即便是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在各种利益驱使下也容易使文化建设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实践时,还必须在制度规范层面上加强监管。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不仅体现在文化建设内容,也体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民族团结联合思想对于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建设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需要从文化建设过程和文化建设结果两方面进行监管,对于过程的监管主要是看有关方面在文化建设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思想,如民族团结联合思想的实践情况、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协调等都是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监管的问题;对于文化建设成果的监管主要是在加强各种文化建设成果的思想意义审核,如民族文化表演中的主题思想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涵,以及各种文化作品中的民族观思想诠释是否到位等,另外文化作品推向社会后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都是需要监管的内容。基于以上逻辑,要使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民族观实践得到有效监管,还需要在建立稳定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各方面文化建设过程和内容进行不定期抽查,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真正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者的座右铭。

(四)以民族观实践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石,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活动展开和内容叙述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具体演绎,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方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所包含的民族团结等思想内涵也是文化建设领域要实现的目标方向。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想的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民族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情况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民族地区的推进状况。因此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反映、诠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思想,也要把民族观实践作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以此目标意义的实现作为衡量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践的具体标准。这里所说的目标意义即把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民族观实践和创新情况作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以此目标为导向指引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把各方面对民族观的落实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各方面都充分落实和贯彻民族观思想时,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意义的充分实现。

三、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有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各种有关民族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发展者在众多民族历史发展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炼,经过长时期的理论实践已经证明了其科学性。该观点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放置于具体国家地区或特定领域时,民族观便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解释,而民族观从理论到实践也面临着重重问题和困难,面临着适应以及指导意义发挥等各种问题。因此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自然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文化建设实践达成预期目标。

(一)灵活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泛指所有民族民众的聚居区,虽然各个民族区域可以归纳在同一个概念范畴内,但在实际上不同民族地区的情况可谓千差万别,如有的民族地区由于天然屏障相隔,传统民族文化保存较好,而有的民族地区由于长时期和汉族民众的融合,民族文化所剩无几,还有的地区民族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有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包括不同民族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理念也有差异,等等。各种情况意味着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绝不能以一个模式来推进,采用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基于各民族地区具体选择。因此灵活自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民族观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 创新原则

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情况各不相同,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族社会的主要问题是阶级矛盾,而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其需要强调民族团结主题,另外在当下关于民族未来走向选择时,实际上就是民族的发展规律问题,等等。另外,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受众对象的情况也有差异,民众对于民族问题的关注焦点、关注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不同的时代环境条件,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不同主题任务,也促成了文化建设对象的思想意识转变,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实践,还需要坚持创新原则,一方面可以保证民族观的理论指导意义发挥;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相关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三) 本土原则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这个抽象的真理要回归到实践中对实践形成指导意义,还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回归,才能使这个民族理论和地方社会实践彻底融为一体。每个少数民族地区各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面临的社会现实都不同,在这个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切实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实践应用,就必须要贯彻本土化原则,以本土化的方式描述民族观,以本土化的方式呈现民族观,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指导意义。[2]

(四) 统筹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其中一部分,其他还有宗教观、文化观等各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都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思想,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有机互动,最终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就意味着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及其他科学理论观点的应用需要整体应用,才能使理论更好地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使各方面的问题处理保持在同一个思想脉络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涉及到和文化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作品制作、文化产品走出去等都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和宗教的紧密关联,这些文化实践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突出民族观的思想基点意义时,自然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其他相关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对各种理论的实践应用进行统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得到更好发挥。

结 语

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不仅影响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同时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还关系着民族地区的思想意识建设情况,而这个思想意识的建设情况关键在于科学的思想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情况。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民族和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观点,对民族方面的有关问题在基本层面进行了深刻阐释,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意识方向的基本指导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仅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石,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也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实践路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分析,可以使科学理论更加充分地发挥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应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3,(6).

[2]段玉青.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以新疆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