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敏,林腊梅
(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20)
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是将硅胶软管经外周大静脉置入上腔静脉。近年来PICC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推广和应用,保障了病人的用药安全及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但也存在较严重并发症, 其中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 (venous thrombosis)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容易引起肺栓塞、脓毒血症及患肢功能丧失,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降低导管相关血栓发生,自2012年5月至2016年6月将我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00例) 与常规组 (100例),两组分别采用巴德公司4F导管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取置管后热敷穿刺侧肢体,喜疗妥涂擦穿刺侧肢体每日三次,对比分析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患者发生情况。
自2012年5月至2016年6月将我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00例) 与常规组 (100例),其中男61例,女139例,胃癌25例,结直肠癌46例,乳腺癌129例,年龄在42-74岁,置管保留时间为3-180天,头静脉穿刺12例,贵要静脉188例。
因目前未开展超声引导下穿刺,200例病人均采用盲穿法,患者手臂外展为90°角,取平卧体位, 根据病人血管情况选择穿刺血管。置入导管均为巴德公司4F三向瓣膜导管。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并采用肝素盐水对导管预冲, 按照15~30°角实施进针穿刺, 见有回血后进针1~2 cm, 之后将针芯退出后, 导管送入到测量的长度, 之后缓慢将导丝撤出, 将肝素稀释液注入其中, 与肝素帽连接, 按照“S”型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 并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具体位置。观察组采取置管后热敷穿刺侧肢体,喜疗妥涂擦穿刺侧肢体每日三次。对照组常规处理。
1.发生在置管侧肢体。2.患者置管侧疼痛、肢体出现肿胀、皮肤颜色发红、皮温升高、肢体感觉及肩周不适等临床症状,测得臂围增加1-3cm,无功能障碍。3.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血栓部位均在上臂,长度为8-15cm。
按照上述诊断标准,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1例,常规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12例。
协助患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保持舒适体位,患者睡眠时要避免长时间压迫患肢。嘱患者患肢保暖、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嘱患者勿剧烈运动,患侧手臂可做握、松拳动作。去除一切使静脉压升高的动作,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严禁按摩和热敷患处。禁用患肢测血压,以避免栓子脱落。肿胀局部用25%硫酸镁湿敷,喜疗妥外涂, 避开穿刺点0.5cm。每天严格交接班,定人、定时测穿刺侧上肢臂围,观察测量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手臂动脉搏动等情况。
注意观察肺栓塞如有无突发性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等严重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抢救;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射、有无呕吐等,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观察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尿激酶滴数宜控制在 30~40 滴 /min并监测凝血指标;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须注意更换注射部位。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静脉血栓的医学常识,以积极的治疗态度,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同时加强巡视,尽量解决患者生活上的困难,从而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增强治愈信心。
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护士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 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治疗进展,有无病情加重。
PICC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中得到迅猛的发展。也是静脉输液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上述护理内容中可见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后后果严重。自笔者静疗专科护士培训合格在医院推广PICC技术以来,肿瘤病人选择PICC置管最多,而肿瘤病人特有的高凝状态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发现:PICC 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的发生率高达35%,并发症的处理增加了患者费用,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压力,同时限制了PICC的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尽管重视并发症预防,置管前均采用了肝素盐水对导管预冲,对静脉血栓形成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但目前置管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采取置管后主动干预:采取置管后热敷穿刺侧肢体,喜疗妥涂擦穿刺侧肢体每日三次,降低了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使PICC技术能顺利开展,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尽早争取使用B 超选择最佳血管和导管,注重操作技巧,严格遵守静脉输液行业标准,与相关专业医生密切合作,将PICC并发症降到最低,提高了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提高了PICC使用时间,改善了病人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又一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