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
川崎病又被成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属于血管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男童,病变反应为全身中、小血管炎,是儿童心脏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小儿川崎病会入侵心脏系统,进而累及全身系统,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小儿川崎病多为急性发作,在发作期还可诱发心包膜炎和心肌炎等疾病,诱发心脏衰竭或心律不齐,因此对小儿川崎病进行早期、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认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应用临床路径进行整体护理能够改善预后,减少发病症状对患儿产生的影响,促进早期康复[1]。本文分析临床路径应用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所发挥的护理价值,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7年8月诊治的川崎病患儿68例作为护理对象,纳入标准:患儿经过系统检查确诊为川崎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护理研究,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或其他合并症;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原发疾病,患儿家属不愿参与,病历资料不完整。患儿症状表现如下:皮疹、淋巴肿大、结膜充血、口唇发红等。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为(3.8±0.3)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3.6±0.5)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可比。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患儿应用临床路径进行整体护理。首先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4名护龄5年、对川崎病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收集所有患儿的资料,了解病情后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症状特点、疾病严重程度确定护理方案、流程和预期目标,随后实施。明确每名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确保每一项护理内容有效落实[2]。发热护理:小儿川崎病的常见症状时时高热,护士要定时测量患儿体温并记录,保持卧床休息,用30℃的温水擦洗身体,随后使用退热贴进行降温。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周消毒2次。口腔护理:患儿发病后出现口腔、咽喉部结膜充血的症状,护士要用盐水为患儿漱口,在嘴唇上均匀涂抹石蜡油,叮嘱家属多给患儿饮温水,湿润和清洁口腔,降低感染风险。勤剪指甲,更换衣服,当患儿出现皮肤红斑或小硬块时要避免患儿抓挠,可在患处贴好纱布隔离[3]。并发症预防护理:在患儿发病期要绝对卧床,不可随意挪动身体,间隔2h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和心率等变化,当患儿有烦躁、乏力等组织要立即上报,及时处理。药物护理:患儿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要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可提前服用肠溶制剂来保护胃部和肠道粘膜。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和性状,是否有头晕等中毒反应等,密切关注患儿服药期间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要立即停药,通知医生。出院指导:向患儿出院后需要注意的各项情况编写成手册发放给家属,提升家属的护理意识,定期复查[4]。手册中加入医患联系卡,方便家属随时与医院取得联系。
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结合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满意度评价表,包括护理态度、技能等,满分为50分,分值高表示护理满意度好。
本次护理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组间护理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用t检验,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为(2.5 3±0.2 1)d,对照组退热时间为(4.73±0.54)d,t=22.4,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93±0.32)d,对照组退热时间为(12.4±0.15)d,t=18.4,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47.4±1.26)分,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32.5±1.06)分,t=19.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P<0.05,表明临床路径发挥了积极的应用价值。
川崎病会引发全身性小血管炎,进而损害患儿的皮肤、粘膜和淋巴结等部位,严重会导致冠状动脉受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在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进行整体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规范各种护理行为,降低在护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治疗费用。
在小儿川崎病的整体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能够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规范护理细节,降低工作中的疏漏[5]。从本次护理上看,研究组患儿的恢复时间短,患儿家属满意高,证实了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
综上,临床路径应用在小儿川崎病的整体护理中能够规范护理行为,提升护理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