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燕
(内蒙古包钢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钢 014010)
病毒性脑炎是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多种病毒感染所出现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85%以上的病毒性脑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发热、头痛等疾病症状[1]。若患者的脑部病变较为局限,且未对其生命中枢造成危及,则其病情较轻,此类患者的预后较良,加强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本文主要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的价值作分析,如下文:
选取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10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8月,分段随机化法分组,每组均为50例。
实验组中,男女之比为26/24,年龄范围为2岁-11岁,年龄均值为(5.23±1.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范围为1d-7d,均值为(3.02±1.20)d。
对照组中,男女之比为25/25,年龄范围为2岁-12岁,年龄均值为(5.22±1.4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范围为1d-6d,均值为(3.10±1.17)d。
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2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等基本资料的对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护理、精神异常护理、瘫痪护理、发热护理、呕吐护理等,同时告知患者家属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适当给予其健康教育等。
实验组则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 心理护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其病情会对其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其多数存在焦躁、紧张等心理,而不良的情绪会对其预后和治疗质量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对小儿患者和其家属的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加强其沟通和交流,促进其心理压力的缓解,积极为家属讲解病毒性脑炎的知识,对其存在的疑问耐心解答,告知其疾病的预后情况以及对预后造成影响的不良因素。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时,应保持得体的行为以及亲切的态度,促进其身心放松,将其注意力转移,使其可以更好对临床干预配合。
1.2.2 症状护理,加强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并进行记录,若发现存在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实施有效的处理干预。控制病房湿度范围为55%-65%,温度范围为18℃-23℃,定时通风,对空气的新鲜进行保证。若患者的体温在38.5℃以上,则及时采取降温干预来对脑水肿、脑缺氧进行预防,以静脉补液和物理降温为主[3]。若患者存在呕吐的情况,则应将其口腔中的物体及时清除,减少残留物的刺激。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定时为其翻身,减少其出现压疮的几率。
1.2.3 康复护理,为患者实施肢体锻炼,对其关节活动度进行保持,指导患者家属康复锻炼的方式,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名字进行呼唤,以呼唤疗法来对其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从而促进其神经系统和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
对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几率以及病死率进行观察分析。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以t检验。若P<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实验组中,其并发症几率为2.00%(1例),死亡率为0.00%(0例),住院时间为(7.33±2.01)d;对照组中,其并发症几率为14.00%(7例),死亡率为8.00%(4例),住院时间为(15.20±3.71)d。实验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几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可导致出现后遗症或死亡的情况[4]。为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应给予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同时应加强其系统性、科学性、周密严谨的护理干预,从而更好将患者的并发症几率以及病死率降低,缩短其康复的时间。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心理护理可减少患者和其家属的焦虑、紧张程度,为其讲解疾病知识,可增加其疾病了解程度,更好对临床干预进行配合。症状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等疾病症状,对其关节活动度进行保持,呼唤疗法则可刺激患者的神经,使其神经功能更好的恢复。系统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其可以使得护理内容更加科学化以及细致化,将护理的质量提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住院时间、并发症几率以及病死率均常规护理干预的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可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死亡率进行控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中,可更好改善患者的预后,将其康复的时间缩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