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梅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 玉溪 653100)
AMI是指患者以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患病后,以持续胸骨后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或暂时休息后,有所缓解。心电图检查可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心律不齐、心力衰竭、休克等,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医学护理服务中的有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为比较急性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路径对AMI患者抢救效果和康复效果的影响,选取我科抢救的96例AMI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共纳入我心血管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诊的96例AMI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血清CK-MB(心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确诊,符合WHO制定的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3.1~76.8岁,平均年龄(59.95±4.6)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2.9~76.4岁,平均年龄(59.6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接诊护士遵医嘱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吸氧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根据病情调整饮食计划,患者确诊后,立即协助患者做好相关检查,为手术做准备。
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抢救,具体方法为:(1)患者到院后,建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并查阅相关文献及报告,以临床专家的意见作为护理基础,根据个体差异性制定护理方案。(2)灵活排班制度,确保护理资源利用最大化。(3)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教授急诊护理路径的具体实施方法、步骤、技巧等,最后进行模拟演练。(4)心理疏导:针对有负面情绪的AMI患者,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疏导,为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主治医生以及责任护理应当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沟通,给予有效的安慰以及鼓励,提高患者手术的配合度。(5)积极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不安感,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6)手术后,医护人员为患者做好AMI知识的普及,讲解疾病的病因、过程、发展、治疗方法及目的,加深患者对AMI的认识。告知患者复诊时间,并给予适当的日常生活指导和健康锻炼计划。具体措施。
记录患者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诊停留时间分别为(9.42±1.24)min和(19.57±3.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31,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1.34±0.67)min和(2.96±0.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分别为(34.15±4.65)min和(46.73±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63.48±6.85)min和(78.95±17.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1,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卧床时间分别为(40.18±5.76)min和(68.91±5.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77±3.48)min和(13.47±5.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2,P<0.05)。
A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挽救频死心肌,但具目前而言,据相关报道统计45%患者在送至医院前即已死亡。传统护理缺乏现代医学护理服务的计划性以及预见性,难以提高其护理质量,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帮助也很少[2-4]同时又能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整个护理过程,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计划进行,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缩短A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减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许新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40-41.
[2] 文建英,陈朝琼,张会文.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07-208.
[3] 张晓芬,袁承军,何 玲,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8):1272-1274.
[4] 苏娟娟,陈玉芬.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5):2398-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