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大学生教育座谈会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兴旺的根本人力资源保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品德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多方面的资源,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十八大之后,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资源挖掘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高校思政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学生所接受的思政教育无法为其思想与行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引,也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感染力。[1]苏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鉴证,苏区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同时也能直接为高校学生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苏区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内在的思想与实践指导性。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建立的局部政权,也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中央苏区始建于1929年,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9年中央红军进入井冈山,之后中央苏区逐渐发展起来,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期间,中央苏区一直都是苏维埃政府的国、政、军首脑所在地,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所谓苏区文化是指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范围之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先导的一种新型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宣传、文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最直接的鉴证,苏区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当前阶段苏区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必须要建立在准确理解苏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具体来说苏区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当中。
第一,思想的先进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导之下,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此苏区的成立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基本体现。在建立中央苏区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对中央苏区的发展方向以及文化建设进行调整。[3]例如,当时的中央苏区在苏维埃大学、中央政治军事学校等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中都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课程,同时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到整个根据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进一步激发了我国的民族觉醒。因此,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先导的苏区文化在思想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苏区文化的先进性已经渗透到中央苏区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苏区文化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同时还需要以其内在的先进性应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促进高校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大众性。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的,人民群众则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力量,历史并不是由少数英雄塑造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期间以马克主义唯物史观为群众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并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最根本力量。因此,大众性是苏区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中华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府,其最突出的特点也在于大众性。在中央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同时从当时中央根据地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中华苏维埃政府也确实将服务于人民群众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当中,军民一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贫苦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而且,中央苏区还向所有群众提供普及性文化,大办夜校、识字班、扫盲班等,文化教育活动不再是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专利,同时也成为当时中央苏区所有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大众性,并将这种大众性深刻地融入苏区文化当中,使其成为苏区文化的精神之魂。苏区文化内在的大众性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均衡以及基本社会矛盾的根本所在。[4]
第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民族,苏区文化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经典代表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认识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央苏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中央苏区的建立本质上在于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并实现力量的不断积蓄,最终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内有物资供给不足,外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5]但是中国共产党依然充分发挥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不仅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同时也实现了革命队伍的壮大,最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瓶颈背景下,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对我国当前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将苏区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从而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性。从苏区文化的诞生路径来看,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性。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党由于在经验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在领导武装起义时也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甚至一度导致武装队伍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大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缺乏必要的革命经验,只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搬硬套移植到中国革命当中,而并没有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在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希望能在城市积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而另外一种则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联系中国革命实践,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建立了中央苏区,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自我救赎。自此之后,理论联系实践成为中国革命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苏区文化内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建立文化强国,才能实现政治、经济、军事的协同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将成为我国国家顶层战略。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与成才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充分表达了“青少年的发展不仅需要长本事,同时还需要长见识”。所谓长见识就在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发展,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先进性。思想的先进性是苏区文化的内在特征,基于此,现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苏区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先进性的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苏区文化内涵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先进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6]所谓先进性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苏区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区文化所有的先进性在现代社会中都是依然成立的。因此,现阶段高校引进苏区文化时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苏区文化内涵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的先进性;(2)加大对苏区文化先进性的挖掘力度。苏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同时苏区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多个层面当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复杂属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利用苏区文化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时必须要加大对苏区文化先进性的挖掘力度,从不同维度引导大学生思想先进性的提升;[7](3)实现苏区文化的再发展与再创造。苏区文化内在的先进性对于现代高校学生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但是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建立在对应的社会历史形态当中。虽然苏区文化内在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体现,但是如果这种先进性无法立足于现代社会当中,完全脱离高校学生的生活基础,则必然无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也无法引导高校学生思想先进性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挖掘苏区文化的同时,必须要以创新性的手法将苏区文化的内涵展示在高校学生面前。
苏区文化内在的大众性,反应在现代社会中即体现在社会的公众性层面当中则体现在社会公平方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收入差距拉大。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平性的缺失。[8]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制定了“先富带后富”的基本发展战略,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导致社会公平性的缺失,同时也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在正义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苏区内在的公平性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并提升大学生公平正义感的有力途径,利用苏区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公平正义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苏区文化为先导启发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发展成为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但是客观上的不公平现象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弱势群体的权益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与中央苏区当时所制定的大众性发展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向大学生介绍苏区当时所制定的具体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引发大学生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思索,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感;(2)以苏区旅游、苏区社会实践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平意识。现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苏区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许多地区也已经被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苏区旅游参观,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社会公平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深化为内在的思想意识形态,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团日活动座谈会中强调当代青年必须要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青少年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未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是必然的,只有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而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具体精神面貌来看,现阶段的大学生距离艰苦奋斗已经渐行渐远了。当代大学生大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沉迷网络、拜金主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鲜明的体现。因此,以苏区文化为出发点,对高校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重要鉴证,艰苦奋斗精神在苏区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鲜明的体现,现阶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苏区文化在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中的应用:(1)大力弘扬苏区文化,并实现苏区文化宣传的优化。苏区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这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大力宣传苏区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弘扬。但是在进行苏区文化宣传时必须要实现宣传手段的优化与创新。例如,高校可以依托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苏区文化的宣传,并实现对学生的定向推送,从而实现宣传效率的有效提升;(2)通过苏区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现阶段市场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苏区相关的影视作品,高校可以向学生推送这些电影,从而引导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提升;(3)加强学生对苏区历史的教育,高校可以依托于思政教育课程开设与苏区历史有关的课程,通过历史的展示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中央苏区所面临的人文关怀,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
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对于大学生的启示则在于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实现自我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强调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根植于实践才能完成,同时还需要将实践的思维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当中。现阶段高校利用苏区文化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也必须要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哲学角度对苏区文化的精髓进行论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于苏区文化的内涵认识必然不够深入,也无法认识到实践是决定苏区文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哲学的角度对苏区文化内涵的实践精神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引导学生对实践性的思考;(2)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想。[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也必须要以理论为指导,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想,从而明确实践的真实内涵;(3)加强社会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的认知。针对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现象,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刘文辉.革命剧场、仪式与生活空间: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舞台的文化透视——从《庐山之雪》的演出说开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
[2]唐俊琼.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东固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模式初探[J].党史文苑,2012,(16).
[3]范永光.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彰显政和苏区风采——关于政和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福建党史月刊,2012,(8).
[4]郭德宏.一部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苏区史研究新作——评《多维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1,(11).
[5]韩红升,张应强.苏区德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央苏区德育实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陈始发.中央苏区文化研究再思考——从内涵、脉络、视角与方法入手[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7]姚莉苹.赤诚·忠贞·信念——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文化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9,(2).
[8]刘根发.发展苏区文化建设和谐宁化——宁化苏区文化的产生、构成和发展刍议[J].福建党史月刊,2007,(11).
[9]张慧芹.感受赣南苏区精神领略江西客家文化——中国美协庆祝建军八十周年赴赣南专题写生采风活动纪行[J].美术,2007,(6).
[10]陈凤芳.风景这边独好——永定苏区革命文化一瞥[J].福建党史月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