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段帖·元二》赏析

2018-02-01 01:52
文物季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傅山碑文周易

《太原段帖》镌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现存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翰香馆碑廊,是傅山先生门生太原段纟辛镌刻[1],以傅山书法、文章为主要内容的石刻丛帖,因此以《太原段帖》为名,又习称《段帖》。《太原段帖》分为:元、亨、利、贞四卷,每卷刻6石,《段帖》末尾有段纟辛作跋文《俚言自序》,全贴应有25块刻石。

晋祠博物馆翰香馆碑廊保存《太原段帖》及其他碑刻,共计28块刻石。《段帖·贞一》佚失。其他4块刻石是:1943年日伪时期,晋泉知县徐沟常毅夫[2]为寻找、保存《段帖》而作的记事碑《太原段帖石刻保存记》一石,傅山书丹、段纟辛镌刻《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3]三石,这四石虽不是《太原段帖》的内容,但也与傅山、段纟辛有关,并且镌刻形式相同,因此也与《段帖》一体保护。

《段帖》青石质地,横向刻,碑刻尺寸大约每石35×50厘米左右,严格按照元、亨、利、贞排列,镶嵌于翰香馆碑廊。元、亨、利、贞,语出《周易·乾》,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元”,为大、为始;“亨”为通;“利”为美利;“贞”为正。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也常用来作为碑刻、书卷的序号、卷册排序。

《太原段帖·元二》,为傅山先生亲撰、亲书碑文,文章内容是先生引用《古史考》等史书典籍,解释自己对《周易》与《道德经》的认识和看法。本文谨以《太原段帖·元二》碑文为例,通过碑文释读、注释、解读等方法,来欣赏和认识先生思想、文学、书法艺术的精品——《太原段帖》。

一、《太原段帖·元二》碑文释读

太原段帖 元二

古史考(注一)曰:伏羲作卦始有筮(注二)。其后殷巫咸善占筮,則筮自伏羲始矣。圣人之智非不足以立事也,而人之于事不容无心,以故是非吉凶有時而谬,爰取信于无心之物尔。泰之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注三)。王解(注四)就小象(注五)中以行愿也(注六),取行愿两字加于以祉之上,几于不通。朱义(注七)但用福祉之义,祉而得元吉也,揂之乎囫囵语(注八),亦无以字语情。愚意当以祉字,寻到帝乙归妹之中,庶几尚有微义,可文不然,无味之甚。

咸字为皆字蔽(注九),感而未尝有心咸之妙也,未有心而有口,何也?口在戌下口亦不用,故咸上胜口不足以感人矣。

《太原段帖·元二》拓片

建德若偷(注十),质真若渝(注十一),大方无隅(注十二),大器晚成(注十三),大音希声(注十四),大象无形(注十五),道隐无名(注十六),夫惟道,善贷且成(注十七)。

文章亦有李广程不识两种(注十八),看才之大小耳。

二、《太原段帖·元二》碑文注释

注一:古史考,书名,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撰,为考证司马迁《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故名《古史考》。内容上主要是对《史记》中所记先秦人名、史事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些必要的纠正与阐释。

注二: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称“筮”。

注三:《周易》之泰卦六五卦爻辞。据《史记·殷本记》所载,帝乙为商纣王之父,商王帝乙,在商王朝国力每况愈下之际,得知周朝王族归来,为与周建立邦交而增强国力以抗击东夷西戎的侵略,将公主太任嫁给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即后来的周文王)为妻。古代称“嫁”为“归”,“归妹”为嫁出少女。“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即商王帝乙的公主出嫁,因为有福祉而成为最吉祥的婚姻。

注四:指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所著,历史上最重要的《周易注》。

注五:即《周易》的象辞,乃是周文王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

注六:王弼注:“…行愿不失其祉,…履顺居中,行愿以祉,…故元吉也。”

注七:“朱义”指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做《周易本意》。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作《周易本意》的目的,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备受其之后历代朝廷或帝王的青睐。

注八:“揂”是聚集,汇集的意思。“囫囵语”主要是指语言含混,表述的意思不够清晰、明确。这里指王弼和朱熹两位大家对“行愿”一词的解释不够明确,含糊其辞。

注九:《周易》之六十四卦中九五爻,指男女之间两情相悦。

注十:建德若偷,有德从不炫耀于人,总觉得自己不足,内心自性虚静,故待物必简,是建德修德永不自满之意。“偷”,躲懒偷安的意思,指为人做事低调,不张扬。

注十一:质真若渝,“质真”就是真德,指有德之人,质地纯朴,不矫揉造作,内外一致。

注十二:大方无隅,“隅”即四方的角落或棱角。大德之人,心宇宽广无际,心量广阔。

注十三:大器晚成,即真正有大成就、成大器之人,无不经过长期雕琢,艰苦磨炼,才能成就经天纬地之才。

注十四:大音希声,就是庄子说的“天籁之音”。宇宙间最大的声音,人耳的听觉功能是无法感知到的。

注十五:大象无形,天地万物中凡能看得见的,便称之为“象”或“现象”。所谓“大象”者,就是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

注十六:道隐无名,是总结归纳以上十三句之妙意。真正成道之人,不仅可以“神以知来”,而且要“知以藏往”,过去、未来什么都知道,但心里什么都不留,像一张白纸一样,一切都归于无,一切都深藏不露,混迹世俗,与众生和光同尘,“吉凶与民同患”,这才是最高的智慧。

注十七:“贷”,即施与、帮助。“成”者,即成就之意。本章经旨,乃是教人认识自然大道,当以笃信诚实为前提,作为入道之门。自古以来,万圣千真,皆从诚信而入。

注十八:程不识是汉武帝时与李广齐名的戍边大将,任长乐卫尉,戍守今河北北部地区。

三、《太原段帖·元二》碑文解读

元二,首题篆书:“太原段帖 元二”,碑文楷书,是傅山先生对《周易》、《道德经》所作的一部研究、评注的理论性文章,文字内容分为四段。

文章首段是傅山先生对《周易》的认识,先生引用《古史考》曰:“伏羲作卦,始有筮…取信于五心之物尔”一段,据此批判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述《周易注》:“取行愿两字加于以祉之上几于不通”。又说朱熹作《周易本义》:“但用福祉之义,祉而得元吉,也揂之乎囫囵语,亦无以字语情”。傅山认为朱熹所作《周易本意》中对“行愿”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之上,而没有深入的研究,《周易本意》的语言为“囫囵语”含混而不清晰。

傅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愚意当以祉字,寻到帝乙归妹之中,庶几尚有微义。”傅山认为“行愿”是行其所愿的意思,“以祉”是受福的意思。所以傅山先生主张把“以祉”两字和“帝乙归妹之”联系起来,即商王帝乙的公主出嫁,因为有福祉而成为最吉祥的婚姻,或者还有一些意义。

文章第二段“咸字为皆字蔽”一句,是傅山先生对《周易》六十四卦之泽山咸卦所作出的解释。泽山咸卦之卦象是讲男女之感情和婚姻。“感”字无心即为“咸”字,而咸卦去掉“心”只留“口”,傅山先生认为“咸上胜口不足以感人矣”,清纯无暇的感情,应该是心心相印“有感而发”的情感,如果去掉“心”只剩下“咸”字,怎么能互相感动呢?“胜”在此通“剩”。

文章第三段“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摘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文章以“道、德”教化心怀大志向的人,在努力修立道德时,内心应该清净自然,虚怀如谷。真正有大成就、成大器之人,无不经过长期雕琢,艰苦磨炼,养深积厚,以笃信诚实为前提,才能成就经天纬地之才。

傅山先生对先秦古籍有着广博而精深的研究,对先秦诸子的评注、见解超凡卓越。

《周易》也称《易经》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老聃)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周易》和《道德经》是风格迥异的两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典籍,但是其理论均以修身立德为其根本。

傅山先生在文章的第四段中,将这两部经书用对比的形式比喻为指挥战斗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的两位作战将军,谓:“文章有李广、程不识两种,看才之大小耳。”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史记》上记载的汉武帝时期两位有名的大将。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深厚。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风格简单直白,好像是混然天成。

程不识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

傅山先生认为做文章、做学问以及修身立德都可以像汉朝时期的这两位将军一样,依据自己的才能大小,依据儒家的《周易》或道家的《道德经》,按照两部不同经典的理论指导,修养生性,均可以达到殊途同归、提升自我的效果。

四、《太原段帖·元二》书法欣赏

傅山先生自幼临摹书法,各体书法无一不能,至晚年时书法益精,极为时人所推崇。明末学者黄道周(1585-1646年)称他为“晋、唐以下第一书家”。《太原段帖》是我国著名的法帖之一,帖中楷、行、草、隶各体具备,其中多数篇章为段纟辛在傅山门下学习过程中“所获真笔宝而藏之”[4]。《段帖·贞三、贞四》两石中,存录傅山书信三段,均是为碑帖刊刻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段帖·贞三》中,傅山先生说:“当并刻而行之”,可见《太原段帖》中的许多字是先生专门为段纟辛书写,文章内容与书法技艺都是傅山晚年不可多得的佳品。

《太原段帖·元二》碑文均楷书,凡15行,满行16~21字不等。依文章内容分为四段,文字大小稍有差别,大字不过1厘米,小者仅有0.5厘米。尤以“古史考”一段小楷极为端庄凝重,脱胎于汉隶,效法钟繇,形体方正平直,犹如高山耸立;笔法圆润生动,宛若渊水深沉,并且笔法结构灵活多样。加之段纟辛铁笔刻工极为精细,将傅山先生楷书之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太原段帖·元二》书法堪称楷模。

[1]段纟辛,字叔玉,太原晋源人,太原县诸生。清道光年《太原县志》称其:“博通经史,潜心古学,尤善镌刻。”

[2]常毅夫,山西省清徐县大常村人,日寇占领时期曾任日伪晋泉县(今太原市晋源区)知事。

[3]道家经典,也称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其内容是称赞“三官大帝”的福德和神通妙用,全文1675字。

[4]段纟辛在《段帖·俚言自序》明确指出:甲寅年,段纟辛始入傅山门下学习“临池搦管、双钩抚勒”,即学习书法和镌刻。《段帖》所刻内容为段纟辛在学习期间得到的傅山先生撰文、书写的点滴文章书法真迹,“所获真笔宝而藏之”。

猜你喜欢
傅山碑文周易
傅山的“四宁四毋”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甜甜的“蝴蝶茧”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